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一个能陪你科学认识自己的公号。人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这句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话,会让生活变成一潭死水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09-26 20:5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众所周知,现在没钱不代表以后没钱,总有一天咱也能变得有钱。看到这篇文章,别划走,现在立刻转发,到评论区接财运,下一个有钱人就是你!


(不是....走错片场了.....)


不过老实说,你是不是也有很多想法、目标,早早地定下来,然后归入「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做」的行列里?


比如,等我有钱了一定要飞去冰岛、等我有钱了一定要重新装修房子、等我有钱了一定要买一个某奢侈品包包。


这些愿望也许在你刚打工第一年时,就被许下了。


(等等,为什么是刚打工第一年?笑的,因为不打工都不知道自己那么没钱。


但很可能,直到如今,工作了好几年,这些愿望一个都没实现。



久而久之,「等我有钱了」像是阁楼里一个幽暗的角落,而那些看起来有点难度的目标就像是一个个上了锁的宝箱。


我们因为觉得解不开这锁,就把这箱子扔到角落里,并心安理得:「我没有放弃它,只是想等有钱了再来实现它。」


日子就这么年复一年地过去了,宝箱里的宝物迟迟未被取出,你的日子显得重复、寡淡,像复制粘贴。


这些目标一直无法实现,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很没钱吗?其实,并不尽然。(不排除在一些情况下确实如此 👀)


问题往往不出现在钱和目标本身,而出在「等我有钱了」这个想法上。


也许你永远等不到

「有钱的时候」


先别急,这个「有钱的时候」指的不是你账户上有没有钱,而是指,你也许很难真正获得「我真的有钱了」这种感觉。


「有钱」对于一些人来说,像系在毛驴头上的胡萝卜,永远够不着。


这是因为,「等我有钱了」这个想法,反过来看,正是在强调「我还不够有钱」这件事。这就容易让人进入「稀缺效应」的影响中。


「稀缺效应」是指人在某种资源上稀缺时,就很容易把这种稀缺感放大,把注意力都投注其中,并很难消除这种稀缺感。


这种状态下的人就像身处隧道中,关注点非常单一和集中。[1]人想要跳出隧道,很客观地判断自己是不是「有钱了」,就变得更加困难。



其实这种心态在我们的长辈们身上就特别明显。我们总觉得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没苦硬吃」,就算经济条件变好了,还是要延续一些很拮据的生活方式。


其实,这就可能是因为ta们在前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断强调「变有钱」,反而塑造了自身对缺钱的过度关注,最终落得的结果就是ta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穷惯了」。


于是,生活再怎么变好,ta们也许都不真心觉得自己有钱了,延续过去没钱时的生活,能带给ta们更大的安全感。


即使你真的有一些时刻,觉得「诶我好像比以前有钱了」,这种时刻也很可能稍纵即逝。因为,我们的大脑很善于进行目标迁移。


人们一旦达成某个目标后,往往会立即设定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这意味着,财富的目标永远是一个移动的「门槛」,当人们赚到一笔钱后,他们会立即觉得需要赚更多,永远不会达到「足够有钱」的终点。


我们东亚人尤为如此。


最近有一个视频挺火的,一对夫妻,丈夫是瑞典人,妻子是讲中文的女士,搬进了瑞典一个独栋小别墅里,别墅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夫妻俩还买了新车。丈夫在视频里感叹,这是他梦中的人生,而妻子不以为然。


 可上下滑动查看


所以说,等候那个终于认为自己足够有钱的时机,可能真的就是在机场等一艘船。它有可能根本是个伪命题。

节点越模糊

愿望越难实现


「有钱」作为一种感受很难真的实现,「有钱」作为一个节点,也过于模糊、遥远。


多少钱算有钱?月薪两万是有钱吗?月薪五万是有钱吗?存款五十万算有钱吗?


如此模糊的节点,容易导致目标其实也是模糊的,进而阻碍人真正去推动目标实现。


这一点可以在时间结构理论(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中得到解释。[2]


当人们将目标设定在遥远模糊的节点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如何去实现这些理想,也不去深入思考实际的行动步骤。


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反而会推迟行动,因为人们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或「理想的条件」,但这个时刻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一项研究指出,那些目标不明确或设定得过于远期的人,往往难以保持纪律,容易导致拖延或忽视目标的行为。[3]



此外,模糊的目标更容易引发「当前偏见」,即人们倾向于优先享受当下的乐趣,而忽视未来的收益。


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设定明确的短期储蓄目标,如「在6个月内存够三万元去度假」,比那些长期、不具体的目标,如「为了退休存钱」,更有效。


设定具体、短期储蓄目标的参与者实现目标的成功率为68%,而设定模糊、长期储蓄目标的参与者,成功率仅为39%。


就像前文所言,「有钱」更像是一种感受、一种状态,所以像这样把某种状态作为目标节点的行为,也被称为「状态导向行为」。


它与另一种行为模式 —— 行动导向(Action Orientation)相对立。


状态导向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任务或决策时,以自己当下的状态为思考的基础,容易陷入思考或情感的困境,表现为犹豫、拖延、不采取行动或难以做出决定。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实现那个目标,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行为模式,调整为「行动导向」,说起来其实不难,就是让目标变具体,将目标拆分,把远端目标拆分成近端目标。


比如,把有钱后要做的事,转化成一个更具体的数字目标。去冰岛的预算是4万,那么从现在起,每个月存3000,以一年作为目标节点。



这样,遥远模糊的「有钱」,就变成了非常近的「一个月存3000,一年后出发」。


心理学家发现,在设定目标时,如果将其分解成如「每月储蓄多少钱」或「每周了解一个攻略」这样的具体步骤,人们更容易付诸行动。[4]


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让任务显得更可行,还能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很多目标

都是现在就能开始推进的


我也向身边人调查了一下,大家心里那个「等我有钱后要去做的事」,都是些什么。


我发现,这些事其实都是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的。行动起来后,目标就变成了具象的、可触达的事物,而不是模糊遥远的符号。而且目标一旦确立,很多时候方法跟着就来了。


比如以下两个例子 ——


A朋友的答案是关于旅行的:「等我有钱了,我要去意大利。」


此前,朋友甚至对去意大利的预算没有任何概念,只觉得是「好几万吧」。当我们真的打开订票软件以后才看到,往返机票在特价时,甚至只需要3000块。


加上住宿、和日杂花费,加起来还是比朋友的想象要低不少。朋友第一次意识到,去意大利,原来是一件现在就可以靠近的事情。


它不是一个「梦中的地方」,而是一个只需要在接下来几个月里稍微增强一点主动储蓄,就能无痛实现的行程。



B朋友的答案则是关于购物的:「等有钱了,我要买一辆特斯拉。」


和A朋友一样,B朋友认为自己拥有一辆特斯拉、成为有车一族,纯属是幻想。


当我们点开特斯拉官网后,她同样发现价格比自己预期要低,虽然还是够不着,但当数字变具体后,她对拥有一辆车的想象和路径,也有了更具体的考量。


她立刻脱口而出一个存钱计划。拥有特斯拉这事,从幻想,变成了「如无意外,一年半后可以实现的事情」。


举这两个例子,其具体的做法、规划,肯定不是人人适用。毕竟每个人的收入水平、面对的生活状况,都是不一样的。


我更想表达的是,假如我们真的非常想去做某一件事,就不要让它束之高阁。当你真的靠近它、面对它、开始行动 —— 哪怕只是点开一个网站,它都会显得更具体些、更可得些。



有可能,有一些目标,你真的付诸行动后,会无奈地发现,实现它真的需要好久好久、好难好难,但或许你也会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一些平替、获得一些经验,又甚至发现自己没那么想要了。


而如果你还是很想要那个很难的目标,那么,为其付出努力的每一天,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新的一天,这带给人的感受,与以往漫无目的、复制粘贴地过日子,是很不一样的。


「等我有钱了」这句话,其实还有很多「亲戚」,比如「等我有时间了」、「等我有能力了」、「等我变优秀了」.....


某程度上,这些话像是避难所,人逃进这些想法里,就可以不用面对实现下半句中,那些具体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要把这些话去掉,不仅是认知的调整,也是勇气的注入。


祝愿我们都能成为,有勇气翻山涉水,去品尝甜蜜愿望的人。


你想起那个总是把「等我有钱了」挂在嘴边的朋友了吗?转发 这篇文章,鼓励ta马上行动起来吧!



今日互动


一人分享一件

行动起来后,

才发现并没那么难的事吧!


References:

[1]Shah AK, Mullainathan S, Shafir E. Som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too little. Science. 2012 Nov 2;338(6107):682-5. doi: 10.1126/science.1222426. PMID: 23118192.

[2]Liberman, N., & Trope, Y. (1998). The role of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considerations in near and distant future decisions: A test of 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5–18.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5.1.5

[3]Fan, L.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dvice-Seeking and Short- and Long-Term Financial Behaviors: An Age Comparison. J Fam Econ Iss 42, 90–112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0834-020-09727-3

[4]Bai, R. (2023). Impact of financial literacy, mental budgeting and self control on financial wellbeing: Mediating impact of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 Plos one, 18(11), e0294466.


本文关键词:目标、自我实现、理财、自我暗示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卢舫

描写阵风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序 或 知我心理APP


点点 在看,接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