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孤单却安全,可能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单身上瘾的原因。
KY作者 / 咯咯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后台先后收到两条有意思的留言。一个粉丝说:“我是一个一直在恋爱的人,一段接着一段。谈恋爱似乎是开心的事,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在逃避单身,因为我已经完全无法忍受一个人了。”
另一个粉丝则说:“我单身了很多年了,很想恋爱,但一直没能脱单。而且这种‘脱不了单’的感觉,随着单身时间越长好像越来越严重……我是受到‘单身诅咒’了吗?”。
这两个小伙伴一个一直在恋爱,一个长时间单身。但总之,他们都不太满意自己的状态。所以难道恋爱和单身,也是会让人产生惯性,甚至“上瘾”的么?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恋爱惯性和单身惯性。
开头的留言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自认识起,她就一直处于恋爱中。每一段恋爱,她都会给自己添置很多新衣服,去做头发,做美甲,换香水。她每天都会和男朋友打很多个电话,还会认真地计划什么时候和对方结婚。
让我诧异的是,
她的这一系列行为,以及她对恋爱的积极与热忱,和对方是谁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每段恋爱中她的表现都是很相似的,有时我甚至会怀疑,她是不是自始至终没换过伴侣。
事实上,
“恋爱成瘾”
(love addiction)这一隐形的“心理问题”至今都不是一种可诊断的状态。
之所以说它是隐形的,是因为它看上去很像是爱情;而它难以被诊断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像“瘾君子”一样渴求着爱
(Smith, 2010)。
在一段对爱成瘾的关系中,不安全感和依赖性是主旋律。
恋爱过程中,成瘾的那一方会丧失自我,占有欲和嫉妒心都会越来越强。一旦与恋人分开,甚至会产生坐立不安、嗜睡或食欲不振等生理症状(Hauer, 2015)。
简而言之,恋爱成瘾者会表现出强烈的
对恋爱这件事本身的痴迷
。
他们沉迷的是求偶、开始一段新关系,以及保持这段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恋爱的对象。
他们通常认真对待每段感情,却不断投入新恋情。尽管他们在关系中的模式会给每段关系都带来不好的结果,但他们仍然会不受控地重复下去。
有没有可能一个人虽恋爱不断,但并没有“上瘾”呢?
——有的。
有一些人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喜欢将此当作自己的“功勋章”。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习惯性用立刻找新欢来治愈自己上段关系中还未平复的伤,这是一种
反弹式关系
(rebound relationship)。
为什么这些不断恋爱的人难以忍受空窗期呢?
1. 缺乏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不论是恋爱上瘾,还是将“对象一个接一个”作为谈资的人,
本质上都是缺乏自我价值感的。
对前者而言,
他们只有在为另一个人付出、在被Ta需要时,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他们害怕独处,因为他们不能从和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中获得任何东西。
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完完全全依附于另一个人。
而后者则需要以“受欢迎”、“可以轻易找到下一个”这些标签来证明自己有价值、有魅力,
他们没有办法从内心赋予自己价值。
当自己的“好”不再能被变作某种类型的谈资,被别人看到和羡慕,他们便也不再认可自己。
2. 没有自己丰富的情感支持系统
无法忍受空窗的人往往怀抱着同一种期待,那就是伴侣,或者说恋爱,应该要满足他们所有的情感需求——
但这种期待显然不切实际。
他们一恋爱,就很少把时间分给朋友、家人等其他重要的人,希望时刻和伴侣绑定。
而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他们原本的情感支持系统会渐渐瓦解,使得伴侣进一步成为他们唯一的中心。但其实,
人的需求可以分成很多部分,由不同的人来满足,我们的情感支持系统应该是丰富的,能够有合适的人来分散满足我们的需求。
当情感支持系统中唯剩一人时,人们显然就无法忍受失去这个承载了自己所有需求的人,需要立刻找下一个人来填补空缺。
很多单身的人会抱怨自己难以脱单,会表达自己想要恋爱的愿望,但这些人不一定能意识到的是,
一直单身也是因为你一直在选择单身。
除了容易想到的独身的自由,单身还可以避免面对很多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
(power struggle)。除了最理想的状态——“互相体贴和信任,亲密和距离维持在一个好的平衡上”外,亲密关系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权力的游戏。两个人都想要从对方身上索取更多,控制对方,由自己来决定这段关系该是什么样子。
另外,
对于那些曾经在感情上有过创伤的人,进入一段关系意味着,过去的伤痛被唤起的概率大大地提高了。
因为关系中的每一次不悦,都有可能成为让他们再度陷入痛苦的刺激源。
所以,孤单却安全,可能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单身上瘾的第一点原因。
单身成瘾,
还有可能是因为已经有了其他和亲密关系功能类似的情感寄托——一种更加安全的情感寄托方式。
这种情况之下,单身的“瘾”可能会更难剔除,
因为你甚至不必勉强自己忍受孤独。
最常见的一种替换恋爱的方式是
追星
。我们在
“你去脱单吧,我有白起就够了”
中提到,粉丝与偶像之间存在一种“虚拟的关系与联结”,粉丝可以将自己对亲密关系所有的幻想和期许都投射在“偶像”这个客体之上(McCutcheon, 2002)。
任何能够让人们长期、稳定地投射自己恋爱幻想的存在,都会让人们更容易单身成瘾。
有时,甚至是长期的心理咨询也会成为脱单的阻碍(Mallinckrodt , Gantt, 1995)。
当一个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其他的可以投射自己幻想与情感的客体,那么他们即便内心相信自己想脱单,也难以真正产生动机去引导他们在行为上为此付出努力。
还有一些人一直单身,是因为他们可能在一开始脱单就比别人困难:
1.
“单身基因”或许真的存在
北京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
单身或许和基因有关
(Liu, Gong, 2014)。他们检测了579位被试的头发样本,发现5-HTA1这种基因分为G型和C型。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地位、外貌等变量后,他们发现携带G型基因的人单身的几率要高出20%。
在之前对于G型携带者的研究中发现,这类人在与他人的亲密时会觉得更不自在(Gong, Liu, Li, 2014),且性格中多有敏感、悲观的特点(Strobel et al., 2003),这些特质使得约会、建立关系对他们来说更为困难。
2. 对爱情的信念脱离了实际
人们对于爱情的信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成长型
”和“
宿命型
”。顾名思义,成长型人倾向于认为两个人是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这一类人相信感情中双方可以通过磨合变得更适合,共同解决关系中的问题。
而宿命型人通常坚信“the one”的存在,他们很难获得一段满意的恋爱,即便脱单了,时间也很短暂。因为他们在关系中并非解决问题向的人,而是倾向于将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归因为“Ta不是我命定的人”。
过分浪漫化“命中注定”的概念,会使得宿命型的人屡屡错过值得去磨合和相处的、已经“足够好”(good enough)的人。
那为什么单身越久,似乎越难脱离单身呢?
单身越久,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沉没成本。
单身的时间越长,你就对一个人的生活越熟悉,你可以自由地安排时间,不受限地做选择。放弃单身生活的成本,对于一个单身了半年的人和一个单身了五年的人来说,自然是不同的。
即使你认为自己很想要脱离这种单身生活,在真正有机会结束时,你依然会不自觉地考虑成本,从而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择偶标准和脱单门槛。
其次,
爱人虽是本能,恋爱却是一项需要不断在实践中练习的能力。
很多单身太久,甚至从未有过恋爱经验的人,即使遇到了心仪的人,也不懂得该如何示好,如何发展关系。
此外,
那些被动保持单身,尤其是在求爱过程中有过负面体验的人,会变得更加胆怯和低自尊
:“为什么只有我一直一个人?”、“我不配拥有自己想要的吗?”
一个迟迟得不到反馈的愿望,久了便会滋生失望、质疑,甚至绝望。
久而久之,人们会不敢再去追逐恋爱。同时社会对“长期单身”、“没有恋爱经历”的污名,也会让他们越发焦虑和挫败。
虽然我们更多地在说不健康的恋爱与单身成瘾,但我们并不否认,
一直恋爱或一直单身,也可以是一种健康的状态。
因此,那些觉得自己一段段恋爱谈得津津有味,和一个人过得潇洒快乐的小伙伴们,大可不必紧张。
那,该如何鉴别自己这种长期单身/恋爱不断的状态,究竟健康与否呢?以下有三条标准:
1. 这种状态是你自主选择的,而不是被动的、不受控的
不论是持续恋爱还是单身,你明白自己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只是暂时不想改变而已
(able but unwilling to do it)。且,
你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它,你的理由足够令自己信服,也符合真实情况。
但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很强烈,或者你不改变的原因是逃避、恐惧以及对离开舒适区的巨大焦虑,那么你可能并不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之中。
2. 你的生活是充实的
如果你的生活几乎只有恋爱这一件事,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它;或者,你持续、频繁地感受到自己在恋爱方面的情感需求,又并没有别的渠道来满足,那么你的惯性可能是不健康的。
但假如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整体上是积极而充实的,那么即便你偶尔为其担忧,它可能也只是生活中众多小烦恼中平平无奇的一个而已。
3. 你有独处的能力,不会在和自己相处时有大片的空虚感
健康的第三个标志,是
拥有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这种能力指的是,在什么都不干的时候,你仅仅是与自己呆着。当想获得陪伴但无法从他人处获得时,拥有独处能力的人能够被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或感受等)所陪伴、安抚和慰藉,并不感到无聊或空虚。
这种能力之所以重要,在于
它与一个人的情感成熟度和精神独立性高度相关。如果你能做到安然和自己相处,那么无论你是选择再与另一个独立的灵魂建立联结,还是在精神上自给自足,就都无可厚非了。
若你发觉自己的“成瘾”状态是不健康的,我们有以下三个建议:
1. 不再借恋爱/单身来回避自己本该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