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每到周天就开始梳理自己的上周产品碎片化的知识点。主要是两个点:一是看实际做产品的场景中,哪些点在后面的产品中可以能应用到这些想法和思考(当然前提是在已经做了产品规划);二是看看哪些点有了新的想法,进行对应的二次迭代思考。
于是John今天也梳理下上周思考的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交流。
在《内容算法》一书中写道Facebook最初的排序方式,称为边际排名算法(Edge Rank Algorithm)。该算法的核心计算公式为:E = U*W*D。其中:
-
U:用户与内容发布者之间的亲密度分数,互动越高的亲密度分数越高。
-
W:不同反馈动作具有不同的权重,反馈动作包括展示、评论、点赞等。比如,评论动作的权重就会显著高于点赞动作。
-
-
互动性怎么去考量。就好像微博现在出现了铁粉的标签。(铁粉:
近30天对已关注的博主互动达到5天及以上,则自动成为其铁粉。
)
-
反馈动作怎么制定权重?操作性复杂>操作性简单?操作性>展示性?还是依据场景来制定?策略是什么?
-
时间的维度怎么去考量?针对内容权重来说,里面是否区分了人群?KOL和普通用户的权重是一样的么?……
所以算法的策略需要考虑的维度是多重性的,需要产品经理去深度考量和拆分。
用户调研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点是,不要着急向用户推销你的产品,而需要用心去倾听。第二点是,不要期望用户告诉你答案,而是倾听用户的苦恼与疑惑。
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更好的,挖掘用户的需求,理解用户需求背后的含义。
其实每次做用研的时候,如果刻意的强调你的目的。那么用户反馈的其实离目的会越来越远。
后台产品经理依我理解,可能跟业务相关性比较强,一般有三个发展方向,首选第一个是平台性产品,第二个是商业型产品,第三个是用户型产品。
-
-
-
而用户型产品需要对用户的认知,用户价值的理解比较深刻。
没有哪一个是最好的,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创造价值,才能让自己舒坦一些。
如果是John选择的话:会选择——严谨到绝不会输出漏洞的逻辑能力。因为【让所有人都能感到舒服的沟通能力】、【必定能煽动人心的创意和文案能力】是输出,【敏感得可以的识别所有关键性数据】、【清楚的知道绝大多数人渴望的体验】是输入。而【严谨到绝不会输出漏洞的逻辑能力】是大脑。如果逻辑出错,那输出大概率也是错的;同理,如果逻辑出错,对输入的感知再精确,也不能输出有价值的信息。你呢?
拼多多的红包拉新流程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剖析:“2个入口”、“6个流失节点”和“2个目标”。这里John用一张图来表示下:
John之前在公众号直播和开课吧课程上也讲过,增长策略一定要明白几个点:首先你产品适不适合做增长?(产品的类型、受众和产品生命周期)然后在思考增长的两个维度:承担增长的内容载体和内容载体适合的营销体系。这两个点思考清楚后才能再去具体做执行。
版本发布管理一般有三种模式:班车模式、的士模式和警车模式。建议阶段成熟、用户量稳定的产品采用班车模式+警车模式,而初创阶段的产品则采用的士模式实现快速迭代和试错。
-
班车模式:像班车一样,固定周期进行,比如每个月发布一次。好处是发布时用户感知明显,并且节省人力成本。
-
的士模式:只要有需要验证的需求就随时发布,就像打的一样随叫随发布。好处是快,但是协调发布的成本比较高。
-
警车模式:顾名思义可以不按法规来开车。因此对于特别紧急的需求或运营事件,必须采用警车这种模式,紧急发布。但这样做成本更高,会把交通秩序搞乱,开发节奏打破。
这些版本发布管理也是我一直在用的版本规则。也会做到具体忙中不乱,忙中不错。
蚂蚁森林真是一个厉害的养成产品。蚂蚁森林解决了哪些问题?
-
养成后就会流失的问题。用户成功种植树苗就能获得真实的树苗认领凭证,促使用户无限种树。
-
养成缺乏深层动机的问题。种树是种公益,能给用户正面的自我实现的心理暗示,是需求的最高层次。
-
养成只是一个人的成就的问题。合种带有社交属性,能增加用户粘性。
要不我们也搞个养成产品嘛。比如养乌龟,长大了可以钓金龟婿,钓中了还能搞社交。多好!
问题驱动是立足当下,当下已知问题可以解决,有点像亡羊补牢。
目标驱动是立足未来,根据未来的目标进行布局,有点像未雨绸缪。
只有问题没有未来难以长远发展。只有未来没有起步,难以有所进展。
一个产品经理最核心能力是什么?是沟通能力吗?是项目管理吗?是美感吗?是数据分析能力吗?
感觉是你不断进化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直接影响方向,方向影响决策。而思维模式是靠认知的不断刷新来不断进化的,而认知的刷新终究靠学习。
A朋友的回答: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都把沟通、项目管理、美感这些东西看得很重,很多大公司的产品经理都把数据分析看得很重,但我也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思考能力。尤其是对于那种产品经理有很大话语权的环境里,产品经理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并不是一个依靠技能的提升和按部就班地推进就能胜任的职位。产品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产品经理,但产品经理对于商业环境判断上的一念之差可能就会导致一个项目的失败。
B朋友的回答:产品经理核心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以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体现出来,有些人偏发现问题,有些人偏解决问题,两者兼备,一定是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John觉得陌生人社交是一个理想产品形态。每个人都有面具,是要在陌生人面前摘下面具还是带上别的面具?这就是陌生人社交的原始初衷。往好的方向说,就是可以活出另外一面,往坏的方向说,就是谁也不知道我做了什么。
以上10条也是John在上周的思考。如果有好的想法和碰撞思维。欢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