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由杭州市经信局、杭州市数据资源局指导的“人工智能与可控云计算产业生态大会”在杭州举行。大会聚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融合,正式发布
杭州市算力资源调度服务平台
,并启动算力生态共同体签约仪式。
2024年3月14日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
浙江算力科技与海光信息、阿里云、华为、超聚变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AI算力基础设施升级。
阿里云、华为、天数智芯等企业代表围绕AI大模型、算力调度、芯片研发等议题展开主题演讲。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近期在AI领域动作频繁:其旗下灵波科技于3月11日落地上海浦东,专注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更于3月10日接入通义千问QwQ-32B模型,开放API服务,进一步夯实其在AI大模型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巴巴豪掷3800亿加码AI基建,港股估值重构引关注
作为杭州本土科技巨头,阿里巴巴近期在AI硬件基础设施领域开启“史诗级”投资。
2月24日,集团CEO吴泳铭宣布,
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
用于云和AI硬件建设,规模超过去十年总和。
杭州市余杭区已启动本地供应商摸排,推动产业链协同。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交银国际指出,国内外大模型密集发布推动算力需求爆发,阿里云与AI基建投资直接带动港股AI板块估值提升。截至3月11日,阿里巴巴-W(09988.HK)年内涨幅达62%,市值突破2.54万亿港元。小摩研报更明确表示,中国生成式AI进入应用爆发期,阿里巴巴生态整合能力与技术储备优势显著。
智算需求激增87%,中国AI基建进入“弹性驱动时代”
随着大模型技术迭代加速,智能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核心基础设施。《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市场规模预计达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2025年或突破259亿美元。国盛证券分析指出,算力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弹性驱动”:核心城市数据中心资源稀缺性凸显,算力租赁价格看涨,IDC配套服务溢价空间打开。
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的超大规模投资不仅强化自身技术护城河,更推动行业生态重构。通过接入国家超算平台、开源通义千问QwQ-32B(衍生模型超10万个),阿里云正构建“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模式。而京东与淘宝的“竞合”案例表明,打破壁垒、开放协作已成为产业共识——在AI算力领域,跨企业、跨平台的算力调度与资源共享或将成为主流趋势。
从杭州AI产业大会的算力生态共建,到阿里巴巴千亿级基建投资,中国AI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基础设施体系化落地的关键转折。随着政策支持加码(如工信部推动互联互通)、市场需求爆发,算力作为“新基建”核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未来,技术开源、生态协同、基建先行的产业逻辑,将持续重塑AI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