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2月21日 | 京城事儿全知道 ·  21 小时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像云朵一样软!好吃到连吐司边边都不放过 ·  昨天  
北京本地宝  ·  正在报名!2025顺义北京半程马拉松来了!还 ... ·  3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中国影史top1《哪吒2》,官方唯一原创番外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杂志社

传统村落过大年⑯ ▎传统村落草河坝:燃起“街火”,红红火火“过大年”

建筑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5-01-25 20:36

正文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 传统村落过大年 系列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是那片让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心灵栖息地。


春节期间,当多数人还沉浸在传统过年氛围中时,甘肃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的中国传统村落草河坝村,正演绎着一场与众不同的新春狂欢。在这里,千年岁月的沉淀与白马人独特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别具一格的新年盛景,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探寻那独特的年味。


草河坝,一座山水环绕的千年“贝格山寨”


草河坝村,位于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坐落在白水江之南的白马峪河流域中段河谷地带,白马峪河从村中流过。澄澈的白马峪河穿村而过,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灵动的气息。据传说,草河坝白马人的先民最初在白马峪河上游河谷栖息,后迁至此处,悠悠千年时光,为村落镌刻下深厚的文化印记。


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入贡山村、案板地村荣耀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历史悠久,文化活态传承多样,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传统现代兼而有之,有如一块块璞玉散落在白马河畔,起初并不耀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散发出温润迷人的光彩。在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含情,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老而神秘的过往和文化特质。


“篝火熊熊点燃白马豪情,酒歌声声唱响古氐遗韵。”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白马人生活的想象大门。踏入草河坝村,错落有致的戴沙嘎帽民居映入眼帘,高墙上粗犷的面具、蜿蜒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水磨坊、枝繁叶茂的古树、小巧的石桥都在在低语往昔的故事。还有身着绚丽传统服饰的白马少女,每一处景致都弥漫着浓郁的民俗风情,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古老的岁月。


众人凑柴,点燃新年的“街火”狂欢


“过了腊八就是年”,对多数中国人而言,腊八过后便开启了忙碌的过年筹备。但在文县白马河流域的白马村寨,“腊八”是白马人过年的起点,也是白马人“火圈舞”的起始。


“烤街火”堪称白马人独有的民间艺术瑰宝,他们将“火”与“歌舞”这两种看似迥异的元素完美融合。歌声因火焰而更加激昂,舞蹈因火光而更具活力。参与歌舞的人越多,场面就越壮观,篝火越旺,气氛便越热烈。于是,白马人的新年,满是火红的热情与欢乐。从腊八开始,每天晚上,每晚白马人都会围着街火尽情起舞、放声歌唱,直至春节过去,“街火”不息。


进入腊月,外出打拼的游子们从四面八方陆续归来,寂静的山寨瞬间热闹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忙着准备琳琅满目的美食、香醇醉人的美酒和崭新漂亮的服饰,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为“烤街火”精心筹备柴火。

每家都把备好的柴火送到寨子里的“广场”。夜幕降临,全寨男女老少齐聚,将柴火在广场中央的“火塘”点燃。刹那间,熊熊火光冲天而起,照亮了整个村寨的夜晚。人们围着火堆,尽情唱歌、欢快地跳着“火圈舞”。


“烤街火”就此拉开欢乐大幕。这一独特习俗从腊月初八持续到年后的正月十七,每晚准时上演,从未间断,成为了白马人过年延续最久的民俗。


在跳跃的火光下,草河坝村瞬间化作欢乐的海洋。人们围绕着火堆,唱起悠扬的“嘛知嘛咪”歌谣,跳起热情奔放的“火圈舞”。“街火”将“火”与“歌舞”巧妙融合,歌声因火焰愈发激昂高亢,舞蹈因火光更具活力与激情。参与的人越多,场面越壮观,篝火越旺,气氛越热烈。


白马人“烤街火”时,还有独特的歌、醇香四溢的“百家酒”和风味独特的腊肉、腊排骨相伴。“80后”的班杰军,是铁楼乡麦贡山地地道道的白马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池哥昼”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回忆道:“以前,白马人唱歌可是一件大事。大多是男女对唱,传统曲目繁多,男女青年常借唱歌大胆表达爱意。”


这些年,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许多仪式简化,会唱歌的人少了,但“街火”依旧熊熊,“酒”也从未缺席。白马人过年的酒,是用青稞、燕麦、苦荞、小麦、糜谷、玉米等五色粮谷混合酿造而成的“百家酒”,每年每个村寨都能产出几百斤。正如白马人所说:“柴是众人柴,酒是众人酒。酒都在一个缸里,过年时,人们都能喝到全村每家每户的酒。”这种共享的欢乐,让“烤街火”的温暖,不仅暖了身体,更融入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池哥昼”,面具之舞,祈福纳祥贺新年


除了热闹非凡的“烤街火”,“池哥昼”也是草河坝村新年里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池哥昼”属于民间傩舞范畴,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白马人独有的传统。它通过佩戴面具、手持牛尾刷子唱跳,祭祀先祖、驱邪纳福,是白马人过年时最重要的活动。无论离家多久多远,白马人都会想尽办法赶回村里,绝不错过这一年一度的“池哥昼”。


“池哥”意为面具,是表演中最重要的男性角色;“昼”即“跳舞”。表演需要九个演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其中,“池哥”由四位青年小伙扮演族人最为尊崇的山神;“池姆”由两位年轻的白马人扮演,是传说中玉皇大帝的两位女儿;“知玛”由两位年轻人扮演,是一对老夫妇,在舞中唱诉族人的苦难岁月。


白马人的新年自“腊八”正式开启后,“池哥昼”的组织者们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商量当年的活动安排。由于“池哥昼”傩舞持续时间长、活动量大,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更适合担当演员。然而,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增多,“池哥昼”的演员招募愈发困难,但组织者们依旧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寻找合适的演员,只为让这一古老传统延续下去。


农历正月十三,是“池哥昼”开始的正日子。仪式开展前,“池哥昼”表演人员认真细致地准备穿戴,族内神职人员庄重地燃烧祭物,吟唱神秘的祭歌。神职人员祷毕,全体仪式参与人员需“吼吼吼”齐呼三声,声音响彻云霄,仿佛在向天地宣告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经过一系列庄重的祭祀、祷告仪式后,以三眼炮为号,由炮手对空鸣炮,三声炮响,如同出征的号角,表演队伍开始自东向西、自上而下、逐村挨户进院表演。


进院前,每家主人早就满怀期待地做足了准备,燃放鞭炮热烈迎接队伍进门表演。舞队绕房子跳一圈,“池哥”手持拂尘挥舞,寓意“驱邪纳吉”。庭房驱邪完毕后,“池哥”“池姆”摘下面具,入主家席宴,尽情享用美酒美食。吃饮完毕,“知玛”立于门槛,执牦牛尾敲门框、道吉利,然后转跳到另一家,将祝福传递给山寨的每一户人家。


传统现代交织,“特色”让新年更具有味


过年期间,白马人还有许多独特习俗。从与班杰军的交流中了解到,白马人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请神灵祖先回家,与村民们一同过节。他说:“过年的时候,祖先就在家里,和后人们一同庆祝节日,是又一年幸福的开始。”除“池哥昼”外,白马人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傩舞”,适用于不同的生产生活场景,共同构成了白马人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