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铃铃》推广曲《朋友》
在香港女演员中,还有比吴君如更勤奋的吗?或许有,还有像吴君如这样,持续勤奋三十年的吗?没有。
从1988年开始,她以差不多每年出演十部电影的惊人效率,连演五年。也就是说这五年时间里,差不多一个月,她就要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香港电影90年代“演员一天九组戏”这个说法,放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霸王花》和《家有喜事》。
吴君如勤奋,而这勤奋也给她带来丰厚回报。1989 年,她买下人生中第一套房子,80 平米,300万港币。1992年,她又买了一套200平米的房子,800万港币。
但仅仅两年之后,她卖掉了自己的所有房子,加上借来的钱,投资了《四面夏娃》,一部由她一人分饰四角的文艺片。
▲《四面夏娃》。
这部电影票房很差,几乎让她倾家荡产。在即将三十岁的时候,吴君如回到原点,又成了一个没有房子的人。按她自己的说法,“人生就是这样,又重头来过了。”
但是,吴君如可是狮子座啊,这样的挫败并不足以让她的骄傲和骨气消失。1996年,吴君如凭《四面夏娃》获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1999年,她又出演了《古惑仔》系列中的洪兴十三妹一角,并凭借该角色获得了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
此后,和伴侣陈可辛导演的密切配合,也让她的演艺生涯继续一路向前。
女人,对房子有着特殊的情感,即便是吴君如这样的狮子座女人,也还是这样。在昨天上映的《妖铃铃》里,第一次当导演的她,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房子”荒诞故事。
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妖铃铃》完成度较高,逻辑自洽,搞笑和吓人两点都做到了。在沈腾、岳云鹏、Papi酱等众多内地喜剧大咖的助阵下,也不乏惊艳出挑之处。
▲papi酱和潘斌龙。
最有意思的是,52岁的吴君如通过这部电影,间接回顾了自己的大半辈子人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妖铃铃》每一句对白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
很多人都记得,她主演的《金鸡》,2003年,她凭这部电影获得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主人公从“鱼蛋妹”做起,经历世间百态,沧海桑田,最终成为买春行业里的资深人士,而在片尾,陈百强的《一生何求》唱起。这电影看起来是一部个人史,其实是一部香港历史,有人说,《金鸡》是港版的《阿甘正传》。
▲《金鸡》。
《妖铃铃》和《金鸡》有相似的追求,在《妖铃铃》里,作为导演和主演的吴君如,大胆地借这部电影和一群人的生活,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或者说,一部分香港人的经历。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萌贵坊”的待拆迁筒子楼里。这里是CBD核心区,也是本片中的两大“反派”角色:地产开发商父子徐大富和徐天宇(分别由沈腾和岳云鹏饰演)用尽各种方式想要拿下的地块。
这栋破旧居民楼周围的其他地方,都已经建起了高楼大厦,而“萌贵坊”已经被断水断电,周围全部被挖空,只留下一条可以进出的小路,仿佛一个黑暗的孤岛般,存在于繁华的城市中心。
“萌贵坊”中只剩了四户钉子户,神医王保健和他的儿子(张译和李亦航饰演),民间发明家李菊花和金三夫妇(Papi酱和潘斌龙饰演),网红主播阿萍(焦俊艳饰演),以及过气古惑仔阿仁和阿明(方中信和吴镇宇饰演)。
▲《妖铃铃》中的邻居们。
显然,这些人物的身份设定,非常有代表性,代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背负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中产阶级;得不到重视和承认的知识分子;沉浸在互联网社交泡沫中的年轻人们;以及那些曾经牛逼,如今却已油腻的中年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梦想各具色彩,但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殊途同归的不堪现实——买不起房。或者说,他们都背负着“我要在这个城市买房”的执念,所带来的重重压力。
电影中,为了房子,为了获得更多的拆迁补助,这些怪咖钉子户,不得不和开发商父子斗智斗勇,展开长久的拉锯战。所有惊悚、搞笑、荒诞的故事,就围绕着这个核心矛盾而展开。
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吴君如读到的一则关于中国沈阳钉子户的新闻。她保留了这个故事的核心,加入富有个性的人物,让这个故事拥有了更深广的指涉。
▲《妖铃铃》故事的现实原型,沈阳钉子户。
作为导演,吴君如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复杂的角色。出场时,她是一个帮助钉子户们“驱鬼”的江湖大师,事实上,她是一个骗子。但小骗子终于遇到了大骗子。当她大骂无良开发商徐大富是骗子时,开发商却说,“骗小钱的才叫骗子,骗大钱的叫商人”,“我们都是坏人,只是你坏得不成功而已”。可以说既是讽刺,也是自嘲。
而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妖铃铃》这部片子是以香港八九十年代经典港片为模板的喜剧电影,把各种
喜剧元素,和闹鬼、僵尸和丧尸等恐怖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喜剧感觉,自然是来自吴君如出演上百部同类电影后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感觉。这种感觉,和当下的电影方式糅合在一起,有一种奇异的趣味。
影片中,那些熟悉的场景和镜头,那些经典的桥段和剧情,是在向那个年代的香港电影致敬,也可以说,是在向吴君如自己的演艺生涯致敬,向那种“金鸡”一样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的人生致敬。
无论她在那些片子中的演技是好是坏,戏份是多是少,都已经不重要了,她直白的笑声、爽朗的性格、夸张的眼神,以及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桥段,已经和那些影片一起,融进了一代人的记忆里。
在《妖铃铃》中,吴君如使用的依然是她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但表达的主题,却是大陆和香港两岸的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房子、拆迁、人性善恶。这是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而吴君如,很明显,则是那个敢于直面人生惨淡和起落的人。
她的祖辈赤脚从大陆逃难来到香港,母亲做保姆、做秘书,父亲做演员、做主持人;她出生在红灯区,16岁进演艺班,18岁便出道。
她勤奋地演戏——扮丑、扮美、扮搞笑、扮别人、扮自己;她不懈地尝试——做龙套、做主角、做主持、做广播、做书籍、做唱片。直到她,以累积票房收入7亿,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累积票房收入最高女演员。
▲《妖铃铃》。
她眼看着香港从贫瘠稀疏,一路走向富裕繁茂。经历过香港的黄金时代,也感受到如今的香港,渐渐被边缘化的危机感。而她依然挺立在现场,电影现场,以及生活现场,依然在演,在拍,用她熟悉的方式,用她感受到的方式,用旧元素,用新故事。
所以黄佟佟在写吴君如的时候,用了《了不起的吴小姐》这样的标题。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部分,看这部电影,就是感受吴君如的最好方式,也是感受那个旧日香港和新时代如何交融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