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磊看世界
今天要跟大家瞎扯的是,美国大选对各国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危机。
对于美国大选问题,全球都十分关注,因为确实影响力比较大,后续各类政策的改变和推进,对全球都会产生很大触动。基于此,做一个闲聊瞎扯,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其实关于此次美国大选,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说,关注度会更高,影响可能会更大,而对于中国来说,无论美国大选的走势如何,对中国的大部分经济贸易政策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方向性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主要来讨论一下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而讨论本身并不是为了讨论大选问题,真正的逻辑在于,这件事可能引发一些目前大家还想象不到的市场危机,尝试把这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讨论清楚,这个才是目的,至少市场可以做一些心理层面的应对准备,而不仅仅是对美国大选的看热闹模式。
自从世界进入了现代工业经济,市场之间的贸易和产业互动就变得非常紧密,全球大部分资源的流向和财富的分配,跟贸易政策息息相关,同样这些政策引发的国内产业变动和应对模式,也决定了下一轮整体全球贸易的格局。
从当下的全球贸易来看,中、美、欧组成的全球最基础的贸易产业交互体系,组成了最基本的全球贸易框架,从而引发和带动了全球整体的贸易体系。但这里面的重点在于,当下这种全球性的贸易体系,并不是完全靠“设计”出来的,美国也没想到中国在产业链和经济规模方面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会达到这个程度,整个全球贸易其体量远远超过了二、三十年前,这种背景下,想要用一、两个非常极端的政策来改变,实际上难度会非常大,但并不是说难度非常大,就不会有国家去推进这种极端的改变。
上一轮特朗普政府采取的很多措施,实际上就是力图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全球贸易等格局,这其实也不是突然的改变,如果仔细去看美国在工业产业链等领域的不满情绪,实际上从奥巴马政府开始就已经非常明显了,也就是要把工厂搬到美国去,只不过采取的方法不同罢了。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就要分析(闲聊)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主要经济体跟美国之间的贸易问题,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趋于明朗的,而对其他经济体,就是美国自己的盟友方面,美国的可变化态度较多,这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也是讨论未来全球危机引爆点的一个关键信息点。
就比如说欧盟、俄罗斯、日本、拉美、中东等地区,受美国大选的影响非常大,包括欧盟在内,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肯定是希望民主党执政,因为对盟友支持且温柔,而要是共和党特朗普上台,很有可能就会给盟友施压,采取更大的贸易壁垒,对驻军费用进行摊派等。而对于中东和俄罗斯等来说,都肯定希望特朗普上台,这样美国在东欧和中东的存在会大打折扣,甚至确实可能会撤出军事存在等。
那这个从经济贸易的角度,大家都是可以看得见的可能性影响,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呢?
这还得回到刚开始我提到的,当下全球贸易的“稳定三角”说起,如果美国大选打破了中、美、欧这样一个经济贸易层面的稳定三角,会怎么样呢?
纵观全球,如果从新的全球组织和创新体系去关注,欧盟绝对是一种非常创新的存在,也给全球未来的,超越国家这个层面的区域治理提供了案例,但如果从短期来看,欧盟在我提到的中、美、欧全球贸易“稳定三角”这个框架下,是最脆弱的一方。
大家可能还没有注意到,其实美国才开始降息,而欧盟已经连续降息两次。当然,降息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欧盟可以使用的,应对经济危机等的工具并不多。欧元虽然是世界第二大货币,但欧元的国际化收益并不明显,而且其国际化的各种途径,都被各种国际事件给封堵住了。如果大家去看一下一个有意思的巧合,那就是这一轮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结算,要采用欧元,这就使得欧盟和中俄的经济形成一定的共赢和联通模式,但自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这种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的欧盟,货币政策实际上仅仅是基于区域内的分配成本问题,对激发经济活力等的作用,是较为有限的,跟美国的货币政策所带动的全球性获益体系不可同日而语。而更为麻烦的是,欧盟在2010年的时候出现的财政协调问题至今是没有解决的,也就是说,跟日本这样的经济体相比,欧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都是缺胳膊少腿的,因为很难同时无差别的做财政刺激,欧盟内部各国的财政体系都是较为独立的,而且形成了各种掣肘,也就是说,在财政刺激这一决定性工具的共识和有效度方面,欧盟就已经落后于各主要经济体了。
假设如果在这个时候,美国在大选之后,开始采取新的全球贸易政策,对欧盟将是雪上加霜。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要说的未来全球危机可能的爆发点了。
目前欧盟的最大出口国已经变成了美国,主要出口产品是稍微高端一点的汽车机械、钢铁、红酒香槟之类的,这些产品实际上都是打贸易战的最佳商品,因为附加值高,跟民生领域关系并不直接,这就使得美国一旦跟欧盟开打贸易战,其影响巨大。
欧盟出口美国的产品占整个出口的20%,大部分都可以是贸易战的对象,这跟中国的产品完全不同,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民生性产品,美国已经把中国的可以打贸易战的产品都尝试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如果继续打贸易战,那就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了,美国只能用产业链腾挪的方式来解决跟中国的贸易问题,而直接和大量的贸易战模式很难奏效了。欧盟则不同,欧盟出口美国的大部分是高附加值产品,美国的顾虑并不多,而对欧盟的影响却很大。
如果去回溯1929年开始,直到二战全面爆发的这段时间,真正的经济贸易层面的导火索,实际上就是美欧之间的贸易战。那会美国工业和农业生产都是巨量的,1928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就超过了全球包括欧洲在内的总和,再加上工业机械投入之后,美国的大平原粮食等农业产量剧增,整个欧洲为了阻止美国工业品和粮食的涌入,开始加征关税,而后美国为了报复也提高关税,最后就是美国大量的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而欧洲大量的匮乏和饥荒,社会和政治变革由此开始。
因此说,未来关于欧盟经济的问题,以及对全球的影响,需要考虑到其多重脆弱性。
第一个脆弱性在于,欧盟最大的出口地美国很大的概率会在大选后开打贸易战,影响欧盟的基础贸易。
第二个是,欧盟在拯救经济危机等层面,其货币和财政工具的有效性挑战远远大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因为欧盟内部组织模式导致的货币、财政和行政等分割较为严重。
第三个是,欧盟在地缘政治层面,要面临双重挑战,包括俄乌冲突和中东问题,俄乌冲突大家能理解,但中东问题可能稍微不好理解。实际上中东和北非,也就是靠近地中海这些地区,传统以来都是欧洲的“势力范围”,很多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比如难民问题,比如舆论和信仰问题,比如贸易通道问题,比如能源问题等等,欧洲跟中东的关系是最紧密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欧盟投入资源和精力来应对。
第四个是,跟中国的经济贸易问题,如果欧盟跟中国之间无法达成更加长期的战略性默契,进行较为稳定的合作,那么美国政策变动给欧盟带来的影响将是成倍增加的,而如果欧盟仅仅是担心特朗普政府的上台等,跟中国加强短期的经济贸易互动,那么随着下一轮美国贸易政策的改变,欧盟受到的影响还会加剧。所以说,跟中国的经济贸易联系,恰恰是欧盟应对自身经济脆弱性的一个关键,而目前欧盟内部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意见似乎还不是很不统一,这就导致欧盟也有可能会错过“反脆弱”的经济最佳周期。
基于这样几个瞎思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闲扯性结论,那就是未来几年里,当大家把眼光都看向中、美的时候,很有可能引发危机的全球市场,其来源另有端倪,欧洲的复杂性,欧盟目前所面临的脆弱性,都可能会给全球市场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然变化,从而搅动全球市场。
最后再稍微讨论一下美国大选(纯属瞎扯)。
这次美国大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拜登和特朗普那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拜登退选支持哈里斯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特朗普遭遇袭击后这个阶段。而目前其实已经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就是最后的情绪溢价阶段,也就是看谁最后能调动支持者的投票等等。
从目前的民调等来看,数据层面确实没有太多新意,也很难预测其走势,但基于一个点可以闲聊一下。那就是最新的一个事件,即哈里斯提出的最低工资和特朗普在麦当劳打工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有什么可说的呢,实际上如果深入的去看,这牵扯到最底层的社会保障和收入问题,美国大选从国际政治到国内产业,最后会落脚到最底层的态度和意向上面,这个还是值得关注的。
至于各种八卦问题,实际上很多时候决定不了一些重要的方向,因为美国这种国家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运行逻辑,主要的权力体系在各州(国会等),以及商业财团(金钱资助等),还有游说组织(各国利益体系等)等,白宫主要是影响力决策引导和议案执行等,像哈里斯各种丑闻,或特朗普太老了,也丑闻不断等,这些其实很难成为决定因素,否则就不会出现当下这种情况了。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谁当选这事真还难以预测,但从目前的关于哈里斯的最低工资论和特朗普在麦当劳的打工(为了反驳哈里斯)这个信息看,有一个点值得讨论。
自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和大萧条之后,美国对经济周期的应对实际上是做过全面尝试的,包括罗斯福新政,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甚至包括后来靠二战的产能输出等等,实际上至今美国也是依赖这些方面的。但还有一个点是纯市场性商业的逻辑。
大萧条给美国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更多的为什么?比如大萧条期间,纽约等大城市里面饿死冻死的人都非常多,但农村等生产地区,牛奶被倒掉,棉花被铲掉,各种养殖家畜被掩埋等;冬天很多地方无法获得取暖的煤炭,不得不忍受寒冷,但生产煤的地方工人则失业、煤炭卖不出去堆积如山。
大萧条的问题,早已不是生产和需求的问题,大萧条的问题,变成了人类如何面对工业时代经济的可持续运行问题,在生产和需求之间,早已不是农耕文明时代的简单匹配,单纯生产和需求在整个工业经济层面的运行元素占比实际上持续在降低,而整个工业化市场循环体系的章节在无限增加。
这不是说生产和需求不重要了,而是通过对大萧条的反思,人们会逐渐发现,想要将工业时代并不是明确的一对一这种的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变成复杂的动态匹配体系,并形成很好的循环,是需要更加强大的服务性商业体系的,否则生产就会跟需求越来越脱钩。
这里面就可以通过麦当劳的例子来说一下,麦当劳这家美国的快餐企业企业成立于1955年,在此之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等需求创造,不仅消化了大量的生产,还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复苏。但新的循环体系不可能持续依靠战争等需求支撑,美国大型基建带来的商业可能性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就开始发挥作用。
比如发展到今天,像麦当劳这种,已经在美国有数万家门店,整个物流配送体系,甚至到自己种植等体系,把很多生产和需求都给匹配起来了,销售产品包括牛奶、粮食产品(汉堡等)、酱料和各类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萧条期间,实际上饥饿层面难以匹配的生产和需求基本就是这些,如果商业体系足够的发达,就可以通过类似麦当劳这种渗透到各个城市微小循环体系的店面,把牛奶、粮食、肉、酱等,变成低价的产品,输送到消费者手里。
当然,这不是说要夸美国这种模式,仅仅是基于这样一个现象,举一个大家都能接触到的例子,中国实际上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去看整个中国的经济循环体系,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从刚开始的农产品等面临物流运输等难度,没有销路,到后来大规模基建把路都修通了,然后是各个城市兴起的商业终端体系,比如各种企业和门店的制作和销售体系,最后这些终端体系跟非常偏远地区的生产做了匹配,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循环。
那类似麦当劳何种体系,在对抗一些非常底层的经济问题层面,能发挥什么作用呢?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麦当劳目前在美国供应的一个廉价套餐,大概只有5美元,基本上一个人能吃一顿。5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也不便宜,要三十多,但对于人均GDP和收入都高于我们6倍左右的美国来说,5美元非常便宜,因为美国的平均最低时薪超过15美元,也就是工作一小时就可以够一天的吃饭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驳斥哈里斯最低时薪说法的时候,特朗普要跑到麦当劳去打工,因为麦当劳的时薪是全美,甚至是很多发达国家参考时薪的一个影响力较大数据标准。
像这种较为稳定的终端的商业体系,在应对经济危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可以继续思考的,至少在匹配生产和需求等层面,是一种经济循环层面的尝试和实现。有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去研究一下中国市场,比如物流成本、物流效率跟终端消费(具体零售额等)之间的数据互动,是可以推测出生产的有效和匹配问题的,也就是说,很多投资端的逻辑,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效果的,基建给消费带来的作用,被分摊和隐藏到了需求端的各个环节(润物细无声),从而支持着中国终端市场各类消费产品和模式的崛起。
当然,还有很多商业的逻辑是在解决更加复杂的生产和需求的匹配问题。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橙汁”这种饮料,实际上这种饮料的发明和流行,也跟美国有关系,美国很多地方种植橙子,但橙子的成熟期是非常集中的,短时间卖不掉的话就得扔掉,后来基于工业技术做成了瓶装橙汁,保质期更长,然后在电视上植入各种广告,就形成了喝橙汁的风潮。这其实也是为了解决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商业匹配问题,如果更进一步的说,为了能将这类模式进一步的缔造出持续性,比如到了1966年,美国上线了橙汁期货,这就使得橙汁制造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转嫁和分摊价格等风险,不至于因一次性的价格暴跌或暴涨,而对生产企业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打击。
所以你会发现,商业的复杂化,实际上就是朝着一个可预期的方向,那就是如何让生产和消费的需求更加匹配,而为了这种匹配的可持续性,商业的进化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对基建的需求,走向对工业技术的需求,再走向对终端品牌的需求,最后还得走向对金融市场的需求,然后才能尽可能的对抗大萧条这种生产和需求完全无法匹配的单一可能性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循环,要想继续往下演进,除了刚才说的这样一种商业的递进式解决逻辑,还必须得走向国际化,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国际生产和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效匹配,破坏这种匹配的任何方式和行为,实际上都会逐步传导至具体的经济体,从而又反馈至全球体系,而在我瞎扯和瞎思考的理解来看,这一轮美国国内各种体系的撕裂和变动,所带来的对全球生产和需求体系的破坏,很大的可能会率先从欧洲这个脆弱而庞大的经济贸易体系开始,俄乌冲突或许也只是前奏,因为俄乌冲突似乎也是欧洲危机的一个部分,当然,解决办法不是说没有,这取决于欧盟从最根本的理念和认知体系里面,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体系和发展。
以上纯属闲聊!
文/肖磊
肖磊:中国股市波动为何全球最猛?散户需要方法,而非技术
肖磊:以色列深层次的“可怕”值得警惕
肖磊:中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讨论有哪些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