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纪要
最有效、最及时分享公私募、公司、行业等投研纪要和市场热点分析。掌握市场信息差,掌握财富代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DeepSeek刷屏之后:人机共创年代,还有 ... ·  3 天前  
上海书评  ·  何贝莉 ... ·  2 天前  
疯子与书  ·  //@栝-cheetahs-每天吃一个西红柿 ... ·  昨天  
悦读文摘  ·  7A抗菌+椰香味保暖背心你见过吗?自带bra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纪要

万字长文,一口气了解化债和中国的财政体系!

水木纪要  · 公众号  ·  · 2025-02-02 23:32

正文

2024更多一手调研纪要和研报数据,点击上面图片小程序

内容来源:YouTube 小Lin说

2024年9月开始,中央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而这其中可以说讨论度最高、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儿就是化债。咱们今天不光是聊聊这个债具体怎么化,我觉得更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是可以顺带着一起挖掘一下中国政府一个非常独特的财务状况。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税收,地方和中央主要是靠哪些?他们是怎么分配的?这么大量的隐性债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咱们先简单来看一看政府的债务情况,这个是过去中央和地方政府官方的债务。二三年中央是30万亿,地方40,加起来一共是70万亿,也就是占GDP的56%。其实要是单看这个数字的话,和其他国家比那是相当低的。你看什么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等,都超过百分之百。不过这个并不是政府债务的全部,这只是政府的显性债务。地方政府其实还有很多的隐性债务是没统计在这里边的。所以咱们先明确了,政府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它分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那这次划债到底化的是什么债呢?它其实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什么叫隐性债务呢?就是地方政府它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第三方的名义去发的债务。


就比如说你现在信用卡刷爆了,但是你需要钱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可以托一个你的好朋友,比如说王哥,让他去银行借钱。那这样对于银行来说,刷的就是王哥的信用,而不是你的信用。当然之后这个钱肯定还是得你还给王哥,王哥再还给银行。这样不过地方政府这个信用额度,它不是在银行那儿不够了,而是在中央政府那不够了。


中国的债务体系其实比较特殊,地方政府他在之前是完全不能自己借债的,最近十来年开放了地方政府可以自己借债了。不过中央政府为了限制地方政府无节制地借债,就会给他安一个债务上限,你就只能借这么多。这个数字2023年的时候是42万亿。所以你看咱们刚才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那个数据,基本上就是卡着这条线。

更多调研会议纪要和海外投行研报数据,扫码咨询


那如果说地方政府他还需要钱,但是他没法以自己的名义融资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找到他自己的这个王哥,帮他去跟银行借钱,或者帮他去市场上发债。他的王哥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俗称叫城投公司。然后政府就会把自己的一些优质资产拿给这些城投公司去抵押或者去借债。这个借债的方式可能是城投债券,也可能是商业信贷或者是信托等等。只不过因为城投债他因为偿债优先级或者责任划分,有的时候有些不清不楚的这对债权人来说都是风险,所以这些债券的利率普遍都会比较高。


咱先介绍这么多具体的土地财政,那些我们一会儿再展开。因为隐性债务这个定义,它本身就比较模糊。所以市场上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你可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数字。就是城投公司国企的负债到底能不能完全算地方政府的对吧?就王哥他借钱有的时候可能自己花,这个其实也是隐性债务的一个问题,就他说不清楚。


之前市场普遍估算,全国地方政府的预算外债务规模大概是在50到60万亿人民币之间。你要是把所有广义的地方政府预算外债务全都算进去的话,华尔街见闻估算是75万亿。而这些债务项目经过逐个上报财政部,逐个审核之后,11月8日财政部最终官方给出的隐性债务余额是14.3万亿。比刚才之前的时候小很多。这个可以说是一个狭义的隐性债务,就是财政部认可的隐形债务的规模。具体这个数我们就不深究了。总之不管地方政府还有多少隐形债务,这次明确要划掉的是12万亿。


那什么叫化债?咱先来看看具体的做法。一提高债务限额,6万亿分三年实施。二专项债4万亿化债额度分五年实施。三棚改2万亿债务不再坚持2028年前清0。怎么样?我估计第一次看到这一串东西的朋友,除了能看出来6加4加2等于12之外,应该是一脸懵对吧?这些词儿稍微有点晦涩,不过道理其实不难理解。


第一个提高债务限额6万亿。咱之前不是提到过吗?中央政府会给地方政府设置一个明确的债务上限。这下我给你提高6万亿,三年一点一点提高。这样以后你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发地方债去借钱了。你赶紧把那些欠王哥李哥的钱都给还了。


第二个,专项债其实也是政府债券的一种,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一般它就分一般债和专项债。这个专项债它就是指对应一些具体目的的,对应一些具体项目的债务。它其实是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的大头,有超过60%都是这个专项债。那这次化债的意思,就是说有一部分专项债就是为了偿还这个隐性债务的。不过这一条,他说的其实有一点模棱两可,就是这4万亿是从现有的额度里给拨出来,还是说我再额外给你划分出来4万亿,他没说清楚,现在还不知道。


第三点,针对棚改。棚改就是指城市里边一些老破小设施的这种改造项目,他们一般的周期都比较长,可能在十年以上。但之前要求棚改的相关预算支出的周期不能超过三年,这就导致很多超过三年周期的项目就转化成了隐性债务。所以现在中央就说了,说你也别急着三年把它弄完了,咱们就按部就班把它好好收尾就行。所以你发现没有,这个化债10万亿12万亿数字一听非常炸裂,感觉说中央政府就要出来兜底了。


可这三点咱们总结下来,主要就俩作用,一个是隐性债务给转成显性债务。说白了就你别再老让什么王哥李哥去替你借钱了,你就自己借钱,先把王哥李哥那边钱都给还上都变成你光明正大你自己的债务。第二个,就是原来比较紧急的那些债务,不着还了,我给你额度,让你可以借新债,先还旧债以后再慢慢还。这个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一个说法,叫做用时间换空间。所以还是说你自己的债得自己还,自己屁股得自己擦,对吧?要不它怎么叫化债,对吧?它不叫还债或者去债。


专业点说,它其实是一种债务置换和债务重组。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借新还旧吗?那不是还是没有意义吗?确实这次的力度没有之前小作文传的那么大,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它市场反应并不是那么热情,但这次化债的作用肯定是有的。


我总结短期的直接作用大概这些。首先地方政府的利息它确实会大幅降低。你要知道原来那些城投债,它的利息是非常高的,有的甚至都超过了10%。而这一下子十几万亿全都换成了专项债,专项债你想利息平均也就2%点几。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就预测说,三年能帮地方政府节约大概6000亿的利息。


再有就是可以解决一些三角债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地产行业的这个资金链,它普遍是比较错综复杂的,经常就会有那种拖欠账款的现象。比如说你先建,建完了我再给钱。这个其实要是放在地产行业蓬勃发展,资金都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是问题不大的。但是一旦这个房地产行业进入到了一个下行周期,就容易形成大量的三角债,整个地产链的资金链就被堵死了。那这回化债多少万亿的新钱进来,虽说他也是借的,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三角债的问题。


另外就是这么大量的划债,甭管你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你是专项债还是什么债,总之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财务扩张。那财务扩张的效就是通过增加政府的负债率,来对经济,尤其是对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去进行最直接的刺激。当然了,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一些短期非常直接的影响,更长期更底层的,具体肯定还得看它能不能逐渐走向一个健康的财务状况。


很多人可能都会担心,说化债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呢?因为你直接看这个标题说重磅12万亿华债是吧?很多人一看,化债什么意思,不知道他那12万亿好多钱,就会担心最后变成通货膨胀,让所有人这个我们简单说一嘴,如果我们单去看这一波化债的影响,我个人是觉得不太有必要太担心。


刚才其实我们也说了,这个化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它有点相当于一个财政刺激。那对物价升温肯定是有一些作用的。不过这个具体作用怎么评估?一是得看量,二是得看时机。量上对吧? 12万亿听着很多,但它其实主要是一些债务置换,短期直接的影响其实就是那几千亿的利息,更关键的是时机。你看现在中国经济最担心的问题,那是通货膨胀吗?显然不是,甚至大家可能还希望或者通货膨胀。所以单就化债对物价的直接影响来看,我觉得不会太大。当然你要说它后续又会引发地方政府的什么行为变化,什么连锁反应,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这次化债简单就是这么个逻辑。我其实觉得很多文章都分析的很好很详细。比如说这12万亿怎么化,怎么分配,什么传导机制等等,我们就不深挖了。那我想深挖的点是什么呢?咱正好借着划债这个情况,大致的了解一下中国这个比较独特的财政情况,来看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他的工资单,他的日常开销什么的。这样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这些隐性债它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儿非常重要,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它是不一样的。很多朋友肯定对此嗤之以鼻,我怎么可能不知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不一样的。你先别急,我觉得很多朋友肯定都知道这一点。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在看问题或者分析问题的时候,还真不一定能把它分得那么清楚。其实我自己原来在理解中国的财政问题政策传导的时候,潜意识的就会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给混为一谈。现在可能就觉得,反正就是政府,对吧?就是上下级政策一层一层的传导,前一层一层往下拨,就这么简单。


可实际上,随着我们分析的越来越多,你就会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不管是收入支出责任,其实划分的都非常明确。地方和中央之间都会存在着博弈。要说这个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1994年,也就是30年前的分税制改革。在改革之前,地方政府这边是财政包干,每年就只需要上缴一小部分的收入给中央,剩下的钱怎么投资,怎么分配,都可以自己说了算。这样做的本意其实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自己的积极性。但在执行起来的时候就发现,一方面导致地方之间会产生一些无序的竞争,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同时,中央这边的财政控制力度其实很弱,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


在1993年的时候,中央这边的财政收入大概只占到政府总体收入的22%。于是在93,94年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个税制改革,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分配进行了一个非常大的调整。你看这个图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中央在94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大跳,翻了一倍多之后呢,两边的收入比例基本上是维持在一半左右。可是呢,虽然中央跟地方它的财政收入差不多,但地方呢,是承担了更多的财政责任,说白了就是地方这边要花钱的地儿更多。你看这是两边的支出占比,中央在持续下降到二三年的时候只有14%。



这样一来地方哪受得了是吧?所以中央就说了说,我再额外给你们地方政府两个权益。一个叫转移支付,就是我看情况每年多给你拨点钱。第二个就是土地出让金,说白了就是所有卖地的收入都完全归地方所有,这也是现在大致的一个情况。这个分税制改革之后,其实也有很多轮小的调整,我们就不赘述了。


咱就直接来看一看现在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他的收入大概是什么情况。政府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有这么四本账。一般收入基金收入国有资本和社保基金。这四本账合起来构成了政府整体的一个财政状况。我跟你说这里边每本它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体系,也可以说都有让政府头疼的地方。


先来说说这第四本上就是社保,其实主要就是养老金,它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进不出。当然我说的这个出,它不包括社保正常的保障支付,而是说它除了这个常规用途以外,不能随便挪用。毕竟养老它是民生的根本,你缺钱了可以从外边往里补,但是你不能把这个钱往外挪。总之它相对比较独立,所以我们一般在讨论政府财政问题的时候,会把它先给拿出去放一边。


这第三本上国有资本收入就包括了比如国央企利润的上缴,分红等等,都在这本账里。这部分其实并不多,23年总共是6743亿,还不到万亿这个级别。这里边中央两千多,地方四千多,而且经常会把他的结余转移到第一本账里,咱就也快过了。所以我们来看看这前两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来,我们要慢慢深入到这个政府钱包的核心了。


咱们先看这个一般收入,它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税收收入。咱就以2023年为例,我是详细的统计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情况和具体的来源。23年中央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0.0万亿元,地方是11.7万亿,基本上也是一半一半。这里边我来考考大家,你知道中国政府税收的第一大项是什么吗?A关税,B企业所得税,C个人所得税,D以上都不对。会考试的朋友肯定都猜出来了,一般重题选什么?没错,D以上都不对。实际上答案是国内增值税占了整个政府收入的3分之1。你看这个是我根据财政部的官方数据整理出来的,按照不同的税收来源,整个政府包括中央地方的收入,我觉得这个数据还挺有意思的。



再来分析一下,首先咱先简单的把它从大到小排列一下,你看到没有?这里边有一些是全部归中央的,比如说进出口相关的税费、车辆购置税等等。而有一些是百分之百归地方政府的,比如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等。不过这里头最大头的是双方共同享有的,一个是增值税,还有一个是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是两边一人一半,企业所得税是中央六地方四。这个企业所得税,就是企业的利润要交一定比例的税,这个全球都一样,也很好理解。增值税就是说这个商品在流转的过程当中,不管生产的哪一个环节,只要增值的部分,你就相应的得交增值税。比如说这个企业进货价是300块钱,然后卖出厂的时候卖500块钱,那这两百我就得相应的去征收增值税,大概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很大的收入,就是消费税,1.6万亿,这部分是完全归中央的。这个消费税可能跟海外的朋友理解的不太一样,国际上的这个消费税一般就是对消费者征收的。比如说你买个手机1000块钱,政府要征5%的消费税,那你一共就得付1050。这个在美国的朋友肯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那个消费税本身不标在价签里头,然后每个州征收的税率还得不一样,所以你每次还得额外加,就是让人挺不爽的。不过在中国,这个消费税它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是针对一些少数的商品,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比如说汽车、成品油、鞭炮,还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比如烟、酒,还有就是对于奢侈品,它征收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总体就是一种有点惩罚性的税收。


而我跟你说,这1.6万亿的消费税率,占了半壁江山的都来于一种商品,甚至可以说是一家公司,就是烟草。我相信肯定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中国烟草,这家公司虽然没上市也很低调,但它其实是一个非常隐形的巨头。23年烟草行业的工商税总额大概是1.2万亿,也就是人平均每天要交三十多亿的税,这里边有大概三分之二就是每天二十来亿都是消费税。你再比如说贵州茅台,它每年交两百多亿的税,这里边大部分也是消费税。


我其实想说的是什么呢?你发现没有,政府税收的大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这些全都是直接向企业端征。虽然在传统经济学的模型里,你说这个税跟谁收都一样,最终反正都是大家共同承担,但实际上它的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而和这几个大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人所得税。你敢相信吗?全国的个人交的所得税跟中国烟草一家公司交的税差不多,个税只占到政府总收入的不到7%。


我最开始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还挺吃惊的。你要知道在美国,个人所得税是政府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占了整个收入的一半。所以本来我理所应当就觉得在中国这个人所得税也应该是很大的一部分,结果一看还不到7%。换句话说,在中国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绝大多数的税都是从企业端收上来的。当然了,这个跟中国过去的发展更偏向于生产社会是分不开的,我们就不展开了。


刚才咱看的主要是收入,还没看支出。咱刚才其实也聊了,支出很主要就是在地方。你看过去10年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的扩大,23年地方政府的收入是11.7万亿,而支出高达23.6万亿,净赤字接近12万亿。你看这不跟化债规模差不多吗?而中央政府它的财政盈余也在扩大,所以很自然的中央政府就给地方政府转移支付。08年的时候这个转移支付的金额是2.1万亿,而到二23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万亿。这样一来,虽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后都还剩一点赤字,不过基本上就差的没那么大了,基本拉平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