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袋、暖风机、暖宝宝……到了冬天,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取暖设备受到很多市民的欢迎。不过,这些取暖设备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伤到自己,最近,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接诊到不少被热水袋等取暖设备烫伤的患者。
几天前,10岁的冉冉(化名)早上起来,
突然发现自己腿上冒出个水泡,吓得他连忙用手抠,把水泡抠破了。没想到过了两天,这地方又红又痛……
冉冉妈妈赶紧带着他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接诊的市一皮肤科副主任卜璋于医生看到了冉冉腿上的红肿,立刻就找到了病因——
低温烫伤。
原来,冉冉妈妈每晚睡觉前都会给冉冉冲个热水袋。睡觉时,
冉冉就把热水袋夹在大腿位置,一晚上下来,被热水袋烫伤了。
(冉冉腿上的水泡)
“别看热水袋不太烫,烫起你来毫不留情面。”
卜医生解释,冬天,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会变得迟钝,特别在熟睡中,皮肤对外界温度更不敏感,如果贴着热水袋的位置长时间不变,就很容易烫出水泡,形成低温烫伤。
卜医生说,
一旦产生水泡千万不要弄破水泡,水泡液是极佳的细菌培养液,破了后很容易发生感染。
前不久,卜医生还接诊了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周小姐(化名)。
22岁的周小姐,
某一天无意中发现自己小腿上多出了一大块网状黑红色的花纹,就像是大理石纹花纹一样,怎么都除不掉。
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看后,王小姐被告知,这是她过于“贪暖”造成的。
王小姐平时爱美,
喜欢穿裙子,只要在办公室,就一直没离开过“暖风机”,每天对着双腿吹。久而久之,吹出了难看的花纹。
卜医生说,像这种大理石花纹的烫伤临床上被称为“火激性红斑”,这是由于皮肤在长时间接触较高温度后,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导致色素沉着而产生的。这种火激性红斑一般和暖风机取暖有关,呈紫黑色,网纹状,
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伤害,也属于低温烫伤,痛感不明显,但影响美观,恢复期较长,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能自动修复。
进入冬季以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几乎每天都会接诊几例因为贪暖而被低温烫伤的患者。这类患者以老人和小孩为主。皮肤科副主任卜璋于说,
冬季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烫伤,叫做“低温烫伤”。
和高温烫伤不同,低温烫伤在一开始并不容易被注意到,
但
一旦形成伤害,就会比较深。
像冉冉这样一觉醒来后发现被热水袋烫伤的患者还真不少,很多病患甚至根本就想不到这是被烫伤了。卜医生说,除了热水袋以外,
大家冬季用于取暖的热水袋、暖风机、暖宝宝、电热毯……这些取暖用品其实都超过了安全温度,特别是热水袋,由于棉被具有蓄热能力,最容易烫伤。
当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会造成表皮的水泡型烫伤,但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
自己在取暖的时候,根本没有感觉到烫,怎么就会烫伤呢?
卜医生说,
皮肤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娇贵。
只要长时间接触超过体温37℃的温度,就有可能对皮肤产生伤害。当皮肤接触70℃的温度持续一分钟,可能就会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五分钟以上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
大家常用的热水袋、暖风机等取暖用品的温度都在50
℃
以上,大大超过了安全温度,短时间内感觉不烫,但只要接触足够的时间,过度贪“暖”就可能被温柔地烫伤了。
造成低温烫伤的两个基本原因,
一个是热度,一个是时间长度。
一般人体有自我保护机制,会让人主动脱离热源。所以低温烫伤更常发生在痛觉迟钝的人身上,怕冷的老人和皮肤娇嫩的小孩要特别小心。对一些特殊患者,要特别当心。
比如:瘫痪患者,因为不能翻身,就不适合长时间用电热毯;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末梢神经病变的病人,皮肤神经感觉迟钝麻木,也不适合用;小孩由于皮肤娇嫩,睡着时热觉和痛觉敏感度下降,也容易造成低温烫伤。
一些简单的方法也能避免被低温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