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新增农民工中近九成为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增速回落,跨省农民工比例减少,农民工群体老龄化趋势显著,东部地区对农民工吸引力下降
《我是范雨素》一文让进城武功的农民范雨素成为“网红”。2017年4月末,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折射出范雨素所在的新型工农民工群体所发生的变化。
到2016年末,中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8亿,约占当年度中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一数字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是增量的主要贡献者,新增本地农民工占新增农民工总数的88.2%。财新记者整理了过去五年的增量数据,发现新增农民工越来越偏向在家门口打工。
家门口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尚不如外出农民工数量,五年间外出农民工数量在逐年上升,但增速逐年回落。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者占比减少,农民工即使选择外出,也更愿意在本省寻求务工机会。
农民工群体老龄化继续。2016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9岁,比2012年提升1.7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19.2%,比2012年提升4.1%。
五年间,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下降,流入中部、西部的农民工数量明显增多。部分原因是由于东部地区月均收入增速回落,从2012年的11.4%降至2016年的7.4%,伴随产业转移的步伐,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往内地转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务工差距正在缩小。
农民工已不再与“做苦力”绑定,他们从其他产业中获得更多务工机会,受教育程度也在提升。未上过学的农民工比例五年来一直下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比重上升了3.7%,达到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比接近三成。
虽然少于外出农民工,但《报告》显示:2016年,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比外出务工农民工高1个百分点。
聚集了诸多外来农民工的北京皮村也因为范雨素又火了一把,皮村“工友之家”负责人王德志向财新记者表示:因为工作不稳定、住宿不稳定、户籍限制,在皮村这座“落脚城市”并没有归属感。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佳美集团公司工人谢利英认为:归属感,归根结底就是同在一座城市,应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她建议政府健全农民工平等就业、子女就学的保障机制,并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支持。■
(财新记者黄子懿、苑苏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