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并设置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本号文章。
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会减少就业吗?
文/乌里单刀
看到一个视频,主播自称心里很难过,以致控制不好情绪,前后拍摄了五次。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了网约车平台正在积极研发无人驾驶,快递及外卖企业则在大力推广无人车和无人机送货送餐,心中不禁为那几百万的网约车司机和几千万的快递外卖员担心起来,这样下去,几千万个工作岗位怕是不保,届时,失去工作的几百万网约车司机和几千万快递外卖员及其家人,该怎么活呀?
忧心忡忡和痛心疾首之下,这位主播指责企业家研发和引进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的行为,是对数以千万计的网约车司机与快递员外卖员赶尽杀绝。他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你们这些企业家难道眼里就只有钱,没有一点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吗?
这条视频点赞1万6,转发2万4,点心形1万5,评论4000多条,推测播放量应该有7位数,可见有多少人认同其观点。
然而,不管有多少人赞同,使用新机器或技术进步导致就业减少,不过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谬误。这个古老的谬误,在经济学中不过是个入门级别的小问题,早就已经被经济学家驳倒了。
19世纪法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有一经典名著叫《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对社会中广泛流传的各种经济学谬误一一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其中就包括了对技术性失业的批驳。
“
我们诅咒机器!年复一年,这些机器日益强大的动力使成百万工人陷入贫困之中。机器夺走了工人的工作机会。剥夺了他们的工作,就是剥夺了他们的工资;而剥夺了他们的工资,就是剥夺了他们的面包!我们诅咒机器!
”
巴斯夏听到了这些“来自无知的成见的呼声,这种呼声回响在我们的报纸上。”在他看来,咒骂机器,就是咒骂人的心智。他感到很迷惑,竟然还真有人信服这样一种理论!
呵呵,巴斯夏老师,别说您老人家很迷惑,作为二百年后的后辈,我们也很困惑,那些反智的谬误和迷信,在21世纪的今天非但没有消失,恐怕比19世纪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不是反对言论自由,但没有门槛的自媒体,的确是鱼龙混杂,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张牙舞爪了。你说你癞蛤蟆屁股插鸡毛掸子——装什么痛心疾首和悲天悯人的大尾巴狼啊,一点经济学常识都没有,就敢出来胡言乱语,你的责任感哪儿去啦?就会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没有受过一点经济学思维训练的人们,看待真实世界的眼光多半是机械和静态的。
他们看得见的是,企业家利用机器和技术进步,减少了对工人的雇佣,节约了成本,多赚了钱,相应地,有一部分工人可能会(暂时)失业;看不见的是,企业家节约下来的钱,多出的利润,终会变成更多的消费和投资,这些增加的消费和投资,会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
采用新机器或技术进步的好处,“
首先是资本家获取了它,是发明家、是最早成功地使用这台机器的人获取了它,这是对他们的天才和勇气的奖赏。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他实现了生产成本的节约,节省下来的钱,不管他怎么花(反正他总要花出去),总是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其数量就等于机器节约出来的就业岗位。
”
但是,用不了多久,竞争会迫使企业家降低他们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直到不再能够占有节约下来的那些成本为止。这时候,占有这些技术进步好处的人,变成了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即社会大众,其中当然包括了工人。一句话,整个人类都能享有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
20世纪美国的经济学家亨利·黑兹利特对此也有论述,他的《一课经济学》是对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致敬。
黑兹利特说:
在所有的经济学谬论中,相信机器在总体上导致失业最为阴魂不散。这种谬论曾经被无数次驳倒过,但总能死灰复燃,并且和以往一样张狂。每当出现长时期失业潮的时候,机器总是被指责为造成失业的罪魁祸首。这一谬论仍然是许多任务会组织开展实际运动的理论基础。而公众则普遍容忍这些做法,要么认为工会做得对,要么是稀里糊涂,搞不清工会错在哪里。
所有那些机器导致人们失业的想法,若讲一点点逻辑上的一致性,必然都会得出荒谬的结论:不但我们今天的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失业,就连原始人动心起念摆脱无谓的蛮干时,就已经开始造成自己的失业了。
黑兹利特用了制衣商的例子来说明,
机器、技术改进、自动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
首先,制衣商发明或使用的新机器本身也需要新的工人去制造,
由此带来原本不存在的工作机会,是冲抵损失的工作机会之一。
其次,
等到机器挣够了本钱,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时,制衣商就可以获得比从前更多的利润(假设他不打算低价销售,大衣的售价和竞争对手相同)。这位制衣商只有三种途径用掉超额利润,并且有可能在三个方面都分配一些资金:(1)用超额利润扩大生产,购置更多的机器,生产更多的大衣;(2)将超额利润投资到其它行业;(3)将超额利润用于个人消费。无论把利润用于哪个方面,他都会增加就业机会。
换句话说,因使用新机器而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工作机会,至少会和他削减的工作机会一样多。
此外,在利润的激励下,
制衣商会扩大生产,降低价格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
竞争对手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也会着手添置新机器,采用新技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产品供给的增加,大衣的价格被压低,广大消费者也获得了技术进步的好处。
按照供求定律,其他条件不变,价格降低,需求增加。更加便宜的大衣,引来更多人的购买。那么制衣商为了满足增加的需求,就必须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又必须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而劳动,正是其中的生产要素之一。
这就意味着,生产同样数量的大衣,虽然雇佣的人工比以往更少,但现在的大衣总产量却比以往更大,反而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增加更多的就业。
就算人们对大衣的需求不变,消费者节省下来的钱,也会用来购买其他产品或服务,从而增加其他行业的就业。
技术进步不会减少工作机会,这不仅是逻辑推理得出的经济学原理,而且从历史来看也的确如此。
在工业革命刚刚萌芽时,许多手工工人由于无知和对失业的恐惧,竟然组织暴动,破坏机器,烧毁厂房。
事实上,19世纪末,由于新织袜机的投入使用,使针织袜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比该世纪初的时候增长了至少100倍。棉纺机的发明,使从事棉纺织业的人数,从7900人增加到32万人,增加了4400%。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讲一讲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的问题。
不管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无人机,都需要生产配套的硬件与软件产品,为了生产这些新增的硬件与软件产品,是不是需要增加相应的就业岗位?
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的应用让企业家获得了超额的利润,不管他们把这些超额利润用于扩大生产(供给),还是用来投资其他行业,抑或是用于个人消费,是不是都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产品(服务)供给的增加,打车和配送快递外卖的费用是不是会降低,广大消费者是不是能够因此获益,降低生活成本?
假设消费者每个月都能节省下100元,那么他们是不是终于有能力满足自己原来未被满足的欲望?比如每个月买一两本书,或者去电影院看一两场电影?
如果消费者节每个月省下的100元用于买书或看电影,是不是能增加出版业和电影行业的就业岗位?
人类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再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再到互联网+,尽管时不时地受到战争的破坏,但总体上,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史前1万年,全世界人口数量有几多?暂且算1亿以内吧。现代人口又有多少?80亿!那么这79亿的工作岗位是怎么来的?如果说技术进步减少就业,这79亿人怎么能养活自己?
千万不要忘了,网约车司机和外卖员,不也是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工作机会?
无知的人总是没有能力发现那些经济学谬误的自相矛盾之处,比如相信外卖平台用算法剥削、压榨外卖骑手的人,大概率也会因为同情骑手而谴责外卖平台推广无人配送,剥夺了骑手的工作。
然而,就像相信马牌主义一样,既然雇佣是剥削,那么不被雇佣,即失业,等于说工人不用被资本家剥削了,难道不是好事吗?为什么世界的人,包括各国政府都把失业看作坏事呢?
保守主义坏就坏在,他们总是保守既得利益。例如,垄断了牌照的出租车从业者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抗拒、反对新生的网约车,而一旦网约车司机成了既得利益者,他们又反对起了无人驾驶。
“兄弟们,匀出你的一些钱让我有活可干。”这是就业的权利,是初级的或者说是初级水平的社会主义。
“兄弟们,匀出你的一些钱让我有钱可赚。”这是保证获取利润的权利,是比较精致的,或者说是中级水平的社会主义。
可是,不管是出卖劳动还是出卖商品,交易总是基于双方自愿的合作,是双向的相互的选择。你有选择的权利,我也有选择的权利。
所谓的就业权,实则是说,你有必须给我工作的义务,你必须雇佣我为你干活,以一定的工资水平。
我的“权利”建立在你的义务之上,那么你的权利就受到了损害,交易成了强买强卖,我的所得源于你之所失。
用经济学的逻辑进行抽丝剥茧之后,“就业权”的权利面纱被一把扯掉,露出了丑恶的特权真面目。
无论是“就业的权利”还是“获取利润的权利”,实质上都属于贸易保护主义,其动机与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这种保护,无一例外,总是建立在侵犯自由和财产权的基础上,以损害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
巴斯夏说:
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
其实,我们吃瓜群众并不需要成为专业的经济学家,也能够
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
只要大家愿意学习正确的经济学,就不会被各种脑残财经作者和主流经济学家忽悠瘸了。
最怕的是那些群聊爱好者,没有求真求知的欲望,不爱读书不爱学习,脑子里都是各种毒知识、伪科学,却天天在各微信群高谈阔论,舌战群友,意气风发,杠遍天下无敌手,止增笑耳。
202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