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有范  ·  《人民日报》:70%的病跟情绪有关!很多人的 ... ·  15 小时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牛马自救指南 ... ·  昨天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我为什么害怕与人太过接近?| 旧文回顾:人际中的距离与压力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6-04 23:12

正文


KY作者 / 曹明然

编辑 / KY主创们


大概在几年前,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喜欢太过亲密的关系: 每当我开始对一个人产生依恋之心,我很快就会同时产生很多似乎自己也说不清楚的负面情绪,愤怒的、失望的、厌恶的、烦躁的。 这些感觉会很快让我不再感受到来自依恋的快乐和甜蜜,而想要重新疏远距离。 相比,我更喜欢刚开始和人接近的时候,一切都显得轻松愉悦。


这几年来我开始问自己, 你为什么会在依恋发生之后, 随之产生那么多冲突而激烈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从何而来? 为什么你始终不愿意真正走近一个人(无论是恋人还是挚友),而 宁愿和所有人都保持着浅尝辄止的距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人际关系的5阶段模型


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亲密程度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一段亲密关系的历程就像一个生物细胞一样,有开始,也有结束。


心理学中对于人际关系有很多个解释模型,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心理学家George Levinger提出的5阶段模型(5-Stage Model)。他提出,一个关系的自然发展有着以下5个阶段:


1. 相识/吸引(acquaintance)

2. 关系的建立(build-up)

3. 加固/延续 (continuation/consolidation)

4. 恶化 (deterioration)

5. 终止(ending)


陌生人与我们的关系持续在第一阶段发生之前。


处于第一阶段的人被我们称为熟人(acquaintance)。在熟人这个阶段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了解还仅限于表层(外貌,声音等)。 信任因为有限的信息还无法建立。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他人的看法通常只是局限于他们对我们的吸引力。


而在下一个阶段:关系的建立阶段中,随着在交往的加深,我们把开始在对方面前更多地自己暴露,我们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时期两方开始对关系的另一方依赖加深。


我们的挚友,亲人或爱人与我们的关系则处在第三阶段。在加固/延续 (continuation/consolidation)这个阶段,依赖感和信赖逐渐加强,友情或爱情趋向于长期稳定。这一时期的到达还通常伴随着双方的约定,比如说婚姻前的宣誓等。随着约定的产生,对方离我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第四、第五个阶段不一定在每段人际关系中都会出现。有时,因为关系中双方付出和收益的不平衡,或者有过很多误会,使得某方觉得无法再继续,或者因为缺乏冲突后关系修复的能力等等,两个人的关系可能会进入恶化阶段。


而如果进入恶化阶段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修复,一段关系就有可能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终结。


因此, 从一段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到达第三个阶段后的关系,才有可能走到第四阶段。 那些处于第一、第二阶段的人,彼此之间无论是聚在一起还是分开,都只会觉得很自然,甚至完全无法引起自己的注意力。 两个人只有足够亲密过,才可能开始计算得失或者感到无力修复。 虽然很多进入第三阶段的关系并不会恶化和终结,而会长期停留在第三阶段里, 但进入第三阶段却是主观上感受到“恶化”的必要前提。


因此,对于那些没有过“成功停留在第三阶段”的经验,并经历过关系的恶化的人来说,一旦关系进入到第三阶段,“有危险”的感受就已经被唤起了。 第四阶段“恶化期”,往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混乱,对生活和稳定的心境都带来负面的影响,那些讨厌混乱,需要时刻感受到“控制感”的人,宁愿不进入第三阶段,以回避生活中出现混乱的可能。


得失心理 (GAIN-LOSS EFFECT)


关于“得到后失去”的理论最初是在经济学与营销中被提出的。推销员们发现,如果他们在推销一个产品时 先指出它们的不足,再点出产品的优势,消费者会更愿意买下这个产品 。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再最开始指出优点,再说出产品的缺点,卖出的成功率就会变得最低。


这个理论于1965年由ELLIOT ARONSON 和 DARWY LINDER在1965年提出,为了把这个理论延伸到心理学的层面上,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4种实验条件:


1. 肯定评价——被试者收到的评价都是对他们高度肯定的

2. 否定评价——与第1种相对,被试者收到一系列的否定评价

3. 获得——最初几次的评价为否定,接着评价逐渐趋向于肯定,最终转变为肯定的评价

4. 丧失——最初几次的评价为肯定,接着评价降低,最终转变为否定


这个实验研究了人们对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评价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反应。结果显示,那些处于“获得”环境下的被试者相较于“肯定”环境下,更喜爱研究者对他们做出的评价,与实验者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与此相对的,处在“丧失”条件下的被试者较处于“否定”评价下的人更加讨厌这种评价。


亲人与朋友们给我们的奖赏相对来说更加稳定与持久。 我们从心底了解,不论我们对他们做了什么事,最终这个持续的奖赏源也不会失去。这 就像是前面实验中那个稳定的“肯定”环境。 相对不熟悉的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则更接近“获得” ,他们一开始对我们毫无印象,我们好的表现给他们留下好印象,让他们提高了对我们的评价。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相对不熟悉的人会很容易因为小的举动感动我们,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则被视为理所当然。


而亲密关系有潜力带给我们比陌生人更大的伤害,也和这个理论有关。 亲密的人有能力制造出和之前实验中的“丧失”相似的环境。 在我们持续地得到赞赏与奖赏后,争吵或者否定带给我们心理上的破坏性也会越大 。因此,长期的恋人或亲人实际上具有足够的力量去伤害他(她)所爱的人,但提供重要奖赏的力量却极为有限。 生活中“丧失”体验比较多,“获得”体验比较少的人,在两个人开始变得亲密之后,就会预期到“丧失”的发生。而对于“丧失”的预期,会在“丧失”真正发生之前就带来许多负面情绪。


期待


我有一个好朋友,说自己2016年的New Year’s resolution 是“quit expectations”。 但我想,Ta的这个新年雄心是没有机会实现的。人会忍不住期待,而且人总是会忍不住期待更多。这也许是人类进化的需要在我们的头脑中预先设定下的东西。期待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那种植物,即便经历了多年的干旱,风一吹,又会开始成片成片地长起来。然而与想象中不同, 期待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感受往往远大于正面感受


当两个人的距离靠近,对方就会勾引出我们心里的期望,我们期待对方的理解和付出,而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健康而能够肯定、明确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期望。在沉默中小小地失望是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都有的感受。


另一方面,亲人的话语,行为,或者是他们的要求,往往会让我们感到更多的压力。当我们明白他们对于某一件事的期待后,因为关心他们对于这件事的感受,经常会给自己施压,使我们不辜负他们的期待。这也是压力的一种积攒方式。


回避与人接近的人,多少是回避期待。既回避自己对对方产生期望,也回避别人对自己怀抱期望。 一项研究显示, 童年时期有过比较多“迎合期待”、“害怕让人失望”的经历的人,更容易在成年后回避期待的发生。


羞耻(Shame)


在我们不愿意和人接近,尤其是不愿意发生真正深刻的亲密联结的时候,最隐秘、最不可说的部分来自于对自我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一种“不愿意被人看见”的感受,是怀着某种“罪恶”的感受。但它和愧疚有很大的不同。 愧疚是指向他人的,指向“渴望被人原谅”,所以愧疚是渴望被诉说的。而羞耻则是指向自身的,指向“我不可以被别人发现”,所以羞耻感是不被承认、不被言说的,是秘密的。


而一旦两个人的关系走得过近,一个人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维持住某种面具的存在。这个面具不仅仅用来避免别人看到自己,也用来避免自己看到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