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9 小时前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9 小时前  
生态梦网  ·  紧急提醒!滨海人明后天冷到哭! ·  19 小时前  
天津市应急管理局  ·  津城二十四节气|今晚22:10,天津将迎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26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20 11:03

正文






净土三经对诸师来说也是正依经典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诸师虽然也解释净土三经,但他们并不是以净土来立宗的。净土三经是对净土宗的人,才称为“正依经典”。


诸宗的法师来解释净土三经,是以他们各自宗派的观点来解释的,如果他们称之为“正依经典”,那他们就是净土宗了,这一点要明白。同样的道理,《法华经》是天台宗的正依经典,对净土宗来讲,就不以它为正依经典,分限要清楚。


《普贤行愿品》《念佛圆通章》是否为净土宗的正依经典?为什么?如何旁依?

讲到净土三经,大家都明了;但现在也有版本是净土五经。《普贤行愿品》和《念佛圆通章》对净土宗修学念佛有很好的作用。


《普贤行愿品》非常优美,境界也很好,如果善于运用,对我们会很有帮助。我本人很喜欢这一品,也经常读,以前还会背,现在不会了。《念佛圆通章》很短,很明了,我也经常推荐给人家背诵,尤其是年轻人,像《心经》《念佛圆通章》都很短,都可以背,是很好的。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分限。比如《普贤行愿品》是非常好,但是,如果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像普贤菩萨那样发十大愿王,这帮助我们往生”,如果这样理解,就过了。


它对我们的辅助作用、旁依作用,是知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连普贤菩萨这样高位的菩萨都要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那我们当然更要求往生,这样就起到很好的作用了。


如果说一定要像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那样,以此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对净土三经的“专念弥陀佛名”反而有了减损,这样就不对了。


它是《华严经》最后归宗的一品,它是以华严境界作为宣说的宗旨,然后导归极乐。


《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当中的一章,是讲到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其中说到: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如果对《念佛圆通章》能有很好的理解,对我们也很有帮助。其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一种念佛的方法。


六根有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怎么“都摄六根”呢?印光大师就说,用耳根听念佛。比如,念佛的时候,眼睛不东张西望,身体端坐不乱动,意业专注,眼睛微闭,口中清清楚楚地念佛号,耳根清清楚楚听回去,这样六根就摄起来了。这是一种摄心念佛的方法。


如果说不这样念佛就不能往生,这又过了,因为《首楞严经》是讲究禅定修持、得三摩地的,它最重要的是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所以它有它的宗旨。


讲到念佛,“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种念佛心,这样来忆念,反而和我们凡夫比较相应,也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


其他讲到念佛的经典,它们能在哪种程度上支持、辅助正依经典,我们要详细地明辨。如果看见哪位大德提倡净土五经,就都拿来作为正依经典,把净土五经和净土三经平等齐观,也不了解它们的宗旨,这样就可能会摇摆。


依《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念佛法门也要这样吗?

《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比较有名,也经常被人拿来引用。四种清净明诲就是杀、盗、淫、妄四种重戒。


这里专门提出“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尘”就是六尘烦恼,欲界众生,淫欲心如果不除,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


经常有人拿这个问题来问我,尤其是净土法门普摄三根,出家、在家都可以修学,在家人总是有男女家室,大家一看就很害怕了:“佛说得很清楚,如果不除灭淫欲心,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是不是修念佛法门也要这样?如果这样就不能往生了。”他也拿这一点来套用。还有人就拿这个来说:“你念佛,但没有断淫欲、没有出家、没有戒杀、没有吃素,你怎么能往生?要证据?《楞严经》里这样讲的。”


这就不对了,不是这样的。因为《楞严经》不是我们的正依经典,它所说的不是念佛法门的要求,也不是对于普通在家男女众所提的要求。如果依《首楞严经》修行,必须有这个要求;依净土法门,念佛不需要这样。《观经》里最重要的下品下生,谈什么四种清净明诲啊?都是彻底的恶业凡夫,乃至一生造恶、直到临终的人。这就是正依经典的重要性。


所以,不要把其他经典所讲的修持方法、宗旨、规范,拿来妨碍净土法门。关于正依经典,之所以这一章要反复辨明,就是要指导我们怎样依正依经典,知道为什么称为“正依”,依其他经典就有妨害。


诸大乘经皆劝三学六度,故虽学净土,也要三学六度,是这样吗?

“诸大乘经皆劝三学六度”,劝修戒定慧、劝学六度万行,大乘经典说得太多了,所以有人说:“你看,虽然学净土,也是要三学六度的,不然不能往生。”


这个观点也不正确。因为净土法门是对那些三学无分、圣道法门六度万行修不来、四种清净明诲做不到的,对这些人来开的法门。本来就是做不到三学六度,佛才有必要开净土法门,你还说必须那样,那净土法门就没有价值了,就不需要了。这就混淆了。


《观经》下品十声往生是方便说、别时意,是这样吗?

在善导大师的时代,诸师站在不同宗门的立场上,对这部《观经》解释就不一样。《观经》下品的人是一生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可以说是恶业满盈,毫无修行,他到临终的时候念了十声佛就往生了。圣道法门的法师对此就不理解,可是经文明明是这样写的,他们就作出一种解释,叫作方便说、别时意。


什么是别时意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怕我们退心才这样说,下品这里其实不是说这一辈子就能往生,而是说,因为他念了十声佛,种了这个善根,到下一辈子、再下一辈子……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往生极乐。这么一解释,跟自力修行的观念就相应了,他心里就觉得解释通了;但这其实违背了佛说净土法门救度凡夫的宗旨。这就是立场不同,结论就不同。他也有他的解释,也不是随便说的。


善导大师楷定古今,专门就这一点作了楷定,说明不是像诸师所说的那样。诸师不以《观经》为正依经典,而是有他们所依据的经论,这样各自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诸宗皆以凡夫往生化土,善导大师立“凡夫入报”之义,何故产生这样的差异?

这也是因为他们所依的经典不一样。依据圣道法门自力修行的观念,以它的理论,以什么样的修持就得到什么样的果位,那凡夫是不可能往生到报土的。


哪有凡夫到报土的?阿罗汉都到不了报土,只有破无明的大菩萨才可到报土;因为报土是佛本身所证的境界,或者说是实报庄严土,有自受用土、他受用土,总之至少是破无明的菩萨才可以到报土去。这是通说,大家共同认可这个规则。“凡夫怎么能到报土?这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讲不通啊”。


善导大师《观经疏》里有专门关于凡夫入报的问答《善导大师全集》第51页)。这段问答是这样的: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阿罗汉被称为小乘圣人,阿罗汉都不能到报土,够不着。“垢障凡夫,云何得入?”凡夫罪业深厚,障碍重重,怎么能往生呢?


回答说,“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如果要论凡夫的垢染、罪障,是不可能去的,小乘都不能往生;但是,不论凡夫垢障,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不谈这些。


那谈什么呢?“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这就非常明了了,因为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罪业凡夫和高阶菩萨平等往生。诸师所说的也对,但是这里讲的情况,和圣道门所说的不是一回事,因为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不论这些。


善导大师这种解释石破天惊,一般人就没有这种解释。


就好像一个人要过海,这个人不识水性,是个“秤砣”,还是个老太,八十几岁了,还有关节炎,她怎么能过大海啊?下海不就淹死了吗?你说要怎样游泳才能过海,说的也对;可是现在咱不是在坐船吗?这样不就可以过海了吗?靠他力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现在人可以飞天,这个古代当然没有。“你又没有翅膀,凭什么飞啊?”“不用翅膀。”“有翅膀都飞不了,还不用翅膀就能飞?”“对呀,坐飞机就行了,哪怕六根不全都可以。”我们这样修行无力的人,怎么可以到净土去成佛呢?因为乘佛愿以为强缘。


这也是因为所依的经典不一样:善导大师以净土三经为正依经典,所以能够建立“凡夫入报”之义;诸宗的人即使看净土三经,他们不以净土三经为正依经典,而是依各自本宗所修学的圣道法门的观念、理论,所以他们只能判断出凡夫要是往生,那只能是化土,就是低档次的、低级的、不究竟的,这是必然的。


《小经》“多善根”“一心不乱”要如何理解?为什么?

这个题目的意思和上面的问题是一样的。圣道诸师,或者持自力修行观念的人,他们认为什么是多善根呢?他们认为,只念这句阿弥陀佛不行,念这句阿弥陀佛太少了;六度万行什么都修才是“多善根”。他们认为“一心不乱”就是要息虑凝心。这种解释也是自力的观念,不是净土门的本意。


善导大师解释说,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名号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属于“随缘杂善”“少善根”。这句名号功德包含一切,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果上万德,通通都收摄在这句名号里,没有比这更多、更殊胜、更广大的了。《无量寿经》说,一念具足无上功德,天亲菩萨说“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还不是“多善根”?其他种种所修的都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之业”,“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怎么能称为“多善根”呢?怎么能和阿弥陀佛的涅槃界相应呢?


这也是因为各人所站的宗的立场不一样,正依经典不一样,解释的就不一样。


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很简单——“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这就是“一心不乱”,凡夫听得懂,做得到;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这样就广开净土门了。但是自力修行的人一看“一心不乱”,就很自然地会说:“你看,这里写着呢,一定要息虑凝心,起心动念、有妄想就不能往生。”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我们对经文的理解,一定要依据本宗祖师的解释。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与三经所说,何为准则?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句话在念佛人中很流行。这是憨山大师讲的,当然不是经文。你如果不懂这句话到底是说什么,那就以三经为标准,不用理会这句话。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所发的,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看到憨山大师这句话,就把阿弥陀佛的誓愿忘记了。憨山大师虽然德高,怎么能和阿弥陀佛比呢?我们要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和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


这句话也可以重新理解。散乱有两种:一是行持上心散乱,就是没有禅定;一是信心不坚定,不坚固,是散的,是乱的,人家一说就动乱、动摇了,没有定力。


定力有两种:一是禅定力,一是意志坚定。“我就是跟着阿弥陀佛,就是一向靠倒阿弥陀佛,就归命阿弥陀佛不改变,我就信到底了”,这不也是定吗?有人不是这样,一讲就动乱了。这样的人,口念阿弥陀佛,信愿不具足;“喊破喉咙也枉然”是比喻性的,就是说,这样只怕没有效果。


这几句诗整体是这样的:“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就能吻合。不管是读书,还是看古人的解释,一定要依善导大师楷定的经义通达无碍地理解;不然,处处障碍,以致往生不定。


不发菩提心,无清净心,功夫不成片,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对吗?

“不发菩提心,念佛心不清净,念佛没有功夫成片,这样你虽然念佛,不能往生”,这也是经常有人讲的,这样讲对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