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净土三经,大家都明了;但现在也有版本是净土五经。《普贤行愿品》和《念佛圆通章》对净土宗修学念佛有很好的作用。
《普贤行愿品》非常优美,境界也很好,如果善于运用,对我们会很有帮助。我本人很喜欢这一品,也经常读,以前还会背,现在不会了。《念佛圆通章》很短,很明了,我也经常推荐给人家背诵,尤其是年轻人,像《心经》《念佛圆通章》都很短,都可以背,是很好的。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分限。比如《普贤行愿品》是非常好,但是,如果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像普贤菩萨那样发十大愿王,这帮助我们往生”,如果这样理解,就过了。
它对我们的辅助作用、旁依作用,是知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连普贤菩萨这样高位的菩萨都要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那我们当然更要求往生,这样就起到很好的作用了。
如果说一定要像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那样,以此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对净土三经的“专念弥陀佛名”反而有了减损,这样就不对了。
它是《华严经》最后归宗的一品,它是以华严境界作为宣说的宗旨,然后导归极乐。
《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当中的一章,是讲到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其中说到: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如果对《念佛圆通章》能有很好的理解,对我们也很有帮助。其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一种念佛的方法。
六根有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怎么“都摄六根”呢?印光大师就说,用耳根听念佛。比如,念佛的时候,眼睛不东张西望,身体端坐不乱动,意业专注,眼睛微闭,口中清清楚楚地念佛号,耳根清清楚楚听回去,这样六根就摄起来了。这是一种摄心念佛的方法。
如果说不这样念佛就不能往生,这又过了,因为《首楞严经》是讲究禅定修持、得三摩地的,它最重要的是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所以它有它的宗旨。
讲到念佛,“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种念佛心,这样来忆念,反而和我们凡夫比较相应,也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
其他讲到念佛的经典,它们能在哪种程度上支持、辅助正依经典,我们要详细地明辨。如果看见哪位大德提倡净土五经,就都拿来作为正依经典,把净土五经和净土三经平等齐观,也不了解它们的宗旨,这样就可能会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