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路璐老师课题组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发表了题为“
Direct
Electrolysis of Municipal Reclaimed Water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
Using a Bifunctional Non-Noble-Metal Catalyst
”的研究论文
(DOI: 10.1021/acs.est.4c05395)
。研究人员通过在泡沫镍(
NF
)上原位生长
3D
蒲公英状(
DL
)钒(
V
)掺杂
CoP
催化剂,
开发了
V-CoP-DL/NF
双功能
电催化复合电极,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碱性城市再生水直接电解制氢。探究了微污染条件下,直接电解再生水产氢的效能和污染物
-
电极相互作用机制。
V-CoP-DL/NF
具有出色的稳定和抗污染性,在电流密度
10 mA cm
-2
下连续电解
90
天后,电解水产氢所需电压仅增加
80 mV
(
1.81 V
至
1.89 V
),最高稳定电流密度可达
1000 mA cm
-2
。研究了再生水中潜在污染物对电解性能的影响以及主要废水离子在碱性电解液中的行为。该研究展现了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
城市
再生水替代纯水实现可持续、低成本制氢的可行性,为解决电解水绿
H
2
生产面临的可再生电分布与水资源分布匹配性低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绿
H
2
生产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利用可再生电能开展电解水制氢,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绿
H
2
生产路线。然而,大规模电解水制氢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中国绿电(如风光电)储量丰富的地区(如中西部)通常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这极大限制了该地区开发现有淡水资源用于绿
H
2
生产。即使在淡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中国也面临着人均水资源短缺问题。将目光投向非传统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制
H
2
的必由之路,如天然苦咸水和海水,但这些水资源同样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因此,寻找一种分布广泛、接近绿电产区和
H
2
需求市场(避免远距离
H
2
运输)的非传统水资源显得格外重要。
城市污水处理厂(
WWTP
)分布于人类生产、生活地区,其所产生的再生水分布广泛,较容易就地获取,水源与
H
2
需求终端较为接近;水质相较于盐水、海水等其他非常规水资源更高;供应相较于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更加稳定。因此,
WWTP
再生水在电解绿
H
2
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虽然再生水可以通过反渗透等工艺进一步处理为纯水,以提高电解水效率,但这会显著增加工艺的复杂度和成本。开发高效、稳定的直接电解再生水产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再生水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都可能抑制水分解并污染电解槽组件。开发针对废水的低成本、高稳定性新型电极,对于推动直接电解再生水产氢的发展是必要的。本研究中,我们提出在泡沫镍(
NF
)上原位生长双功能
V-CoP-DL
电催化剂(图
1
)。无需复杂的形貌控制,
V
掺杂
CoP
可以在
NF
上自发生长,并呈现蒲公英状(
DL
)。原位生长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防止反应过程中气体(
H
2
或
O
2
)和污染物对
V-CoP-DL
的影响。多孔
NF
作为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可以为
V-CoP-DL
提供良好的生长场所。系统研究了
V-CoP-DL/NF
电极在再生水中的
HER
和
OER
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废水污染物(如腐植酸、碳水化合物、有机酸、金属离子和新污染物)对
HER
和
OER
性能的影响。对比了
V-CoP-DL/NF
电解再生水与电解纯水的性能,探讨了
V-CoP-DL/NF
电解再生水产氢活性高、稳定性好的根本原因。研究为评估规模化再生水电解制氢的可行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在几种绿
H
2
生产路线中,电解水制氢因其可利用丰富的可再生电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在中国总电力中的比例已从
2019
年的
26%
增长到
2021
年的
29.4%
,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36%
,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的
43%
。基于当前成熟技术的大规模电解水制氢需要可靠的清洁淡水供应,但中国丰富的绿电和水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离。例如,太阳能或风能发电装机容量集中在中国西北部,那里淡水严重短缺。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中国也面临着人均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开发现有淡水资源用于其他用途。城市污水处理厂(
WWTP
)产生的再生水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电解水源。根据《中国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发展报告(
1978-2020
)》,到
2020
年,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
2.3×10
8
m
3
/d
,而平均回用率不到
20%
。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到
2025
年可再生水资源的平均利用率应达到
35%
以上。因此,再生水在绿
H
2
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
合成方法
图
1
:
g-C
3
N
4
-CN
、酶和生物杂合体的表征
通过
XRD
,
XPS
,
SEM
,
TEM
等手段表征材料的组成及
V
掺杂前后材料的变化。结构表面
V
的掺杂不会影响
CoP
的形貌结构。蒲公英状
V-CoP
催化剂颗粒均匀分散在泡沫镍骨架上。
V
原子成功引入到
CoP
中,
V
的引入改变了
CoP
的晶格间距,以及
Co
和
P
周围的电子密度。
污染物的影响
Figures
S10-19. HER (left)/OER (right) performance (LSV curves) of V-CoP-DL/NF in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pollutants (humic acid, glucose, NaOAc, PFOA, PE)
concentrations (mg/L).
与纯水相比,再生水中的污染物虽然浓度较低,但对电解过程可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分别用市售腐植酸、葡萄糖、
NaOAc
、
PFOA
和微塑料聚乙烯(
PE
)模拟再生水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常见污染物。探讨了这些污染物对水电解的影响(图
S10-S19
)。在本研究中,所有污染物对
HER
性能均有轻微的削弱。而腐殖酸、葡萄糖和
NaOAc
对
OER
的性能具有微弱的提升,
PFOA
和
PE
对
OER
的性能具有微弱的降低。观测到了腐植酸、葡萄糖和
NaOAc
在反应过程中的降解行为,而
PFOA
和
PE
在反应过程中未发生降解
。
电化学性能测试
Figure 4.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overall reclaimed water splitting.
(a) LSV curves of Ni foam//Ni foam, 20 wt % Pt/C//IrO
2
, and
V-CoP-DL/NF//V-CoP-DL/NF couples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tested in
reclaimed water. (b) Voltages required to reach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 cm
–2
in
overall reclaimed water splitting. (c) Chronopotentiometric curves of 30 h
stability test for overall reclaimed water splitting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 cm
–2
. After a 30 h stability test, the V-CoP-DL/NF electrodes
were investigated in both reclaimed water and pure water for (d)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e) HER activity, (f) OER activity, (g) HER and OER overpotential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 cm
–2
, and (h) HER and (i) OER Tafel
plots.
碱性电解槽中,
V-CoP-DL/NF
同时作为阳极和阴极,与
Ni Foam//Ni Foam
和
20wt%Pt/C//IrO
2
电极系统进行比较,评估了再生水分解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双功能
V-CoP-DL/NF
电极在再生水分解方面具有优异的长期耐久性
。
理论分析
Figure 5. Top view of
the atomic structures of (a) CoP-DL. (b) V-CoP-DL. (c) Standard free energy
diagrams for the HER on CoP-DL and V-CoP-DL. (d) Standard free energy diagrams
for the OER on CoP-DL and V-CoP-DL. DOS (Fermi level is set to zero) for (e)
CoP-DL and (f) V-CoP-DL.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探讨了
V
掺杂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
V
掺杂,
HER
和
OER
活性显著增强。计算的态密度(
DOS
)表面,与
CoP-DL
相比,
V-CoP-DL
中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显著升高,表明
V
掺杂引入了额外的载流子,从而提高了
CoP-DL
的电导率。
DOS
分析揭示了
V
、
Co
和
P
元素上的导电电荷,它们在费米能级的杂化促进了电化学过程中的快速电荷转移
。
长时间电解过程中电极稳定性及特性变化
Figure 6.
Characterization of V-CoP-DL/NF electrodes after long-time overall reclaimed
water splitting. (a) XRD patterns of V-CoP-DL/NF electrodes after
∼
90
days of operation. (b) ICP-AES analysis of V, Co, and P Leaching after
different operation days. (c) Chronopotentiometric curves for overall reclaimed
water splitting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 cm
–
2
. These curves were obtained by
operating long-time testing electrodes for an additional 30 h. HRTEM
characterization and EDX element mapping images of V-CoP-DL/NF electrodes after
(d, e) 1 day, (f, g) 7 days, (h, i) 30 days, and (j, k) 90 days operation.
V-CoP-DL/NF
电极在
10 mA cm
-2
恒定电流密度下运行
1
天、
7
天、
30
天和
90
天,以进一步验证其电解再生水的稳定性。对
V-CoP-DL/NF
样品进行
XRD
,
XPS
,
SEM
,
TEM
分析以获得晶体和成分变化。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ICP-AES
)检测
V-CoP-DL/NF
中
V
、
Co
和
P
元素变化以及溶液中钙、镁、硫元素在
V-CoP-DL
电极上的沉积。在运行
90
天后,电池电压仅增加了
80 mV
,表明
V-CoP-DL/NF
电极对整个再生水的分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