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移植排斥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确保移植手术成功并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诱导免疫抑制治疗。导致肾移植移植物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主要由长寿命浆细胞产生的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引起。DSA可结合到供体细胞表面,尤其是内皮细胞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根据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防治专家共识,DSA 分为预存DSA(preformed DSA,pfDSA)和新生 DSA(de novo DSA,dnDSA)。临床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引起的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在诊断时间和预后结果方面有显著差异(诊断时间中位数分别为术后第85天和术后第1437天,诊断后8年移植肾生存率分别为63%和34%)。依据2019年国际移植学会专家共识:肾移植30 d以内发生的AMR为早期AMR,主要由pfDSA引发,也可由记忆性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激活后快速新产生的DSA引发(目前尚未明确将其归为pfDSA还是dnDSA);肾移植30 d后的AMR称为后期AMR,尽管pfDSA也可能参与介导后期AMR,但因为目前临床术前普遍筛查和规避pfDSA,同时有pfDSA的受者移植后经早期处理往往效果较好,所以大多后期AMR与dnDSA相关。近年来,后期AMR已被认为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dnDSA通常在肾移植术后1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术后1年内的发生率为5%~10%,5年内可增加至20%~30%。dnDSA与肾移植后期AMR密切相关,严重影响移植肾功能及其长期存活;研究还发现,dnDSA阳性的肾移植受者即使不发生AMR,其移植肾功能及长期存活也低于阴性受者。
肾移植排斥反应可根据发生时间、结合移植免疫学及 Banff 移植肾排斥反应病理分型标准分为三种类型:(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2)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3)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正如Banff分类中所描述的那样,
目前尚无获批可以用于治疗抗体介导的肾移植排斥的疗法。
迄今为止,CD20抗体rituximab、蛋白酶抑制剂体抑制剂bortezomib和补体抑制剂均未在临床中展现出明显的疗效。因此,抗体介导的肾移植排斥反应仍存在未满足的需求。
根据中国肾脏移植受者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超急性排斥反应一旦发生目前暂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做到提前预防,采用的预防方案可包括:(1)供受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2)抗体筛查;(3)预处理治疗; (4)血浆置换或抗体免疫吸附;(5)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对于急性排斥反应,一旦发生,推荐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激素联合应用或加用利妥昔单抗,作为移植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具有去除或减少循环DSA和减轻 DSA对移植肾损伤的作用。对于慢性排斥反应,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移植肾活检,目前的多种治疗方法仍难以逆转疾病病程,有待进一步改进及完善。
Felzartamab通过ADCC/ADCP介导的浆细胞与NK细胞耗竭,实现从抗体生成到效应杀伤的全链条干预,成为首个在晚期AMR中显示明确疗效的CD38靶向药物,2024年10月已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肾移植患者的晚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目前已经开展III期临床(来源:Biogen官网)。在已披露数据的II期临床中:共入组22例患者,分别接受 9 次静脉输注 Felzartamab(16mg/kg)或安慰剂,治疗 6 个月,再随访观察6个月。24 周时,Felzartamab 组 82% 的患者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得到缓解,而安慰剂组仅为 20% 。Felzartamab 组的微血管炎症评分、反映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可能性的分子评分以及供体来源的无细胞 DNA 水平均低于安慰剂组。52 周时,Felzartamab 组部分患者排斥反应复发,分子评分和生物标志物水平向基线回升。说明疗效持久性有待改善,可能需要持续治疗。安全性方面,首次输注时,Felzartamab 组 73%(8 名患者)出现轻度或中度输注相关反应,安慰剂组未发生。感染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但未观察到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频率或严重程度大幅增加。
(二)膜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病(MN)是一种特殊的自身免疫性肾脏疾病,主要由针对抗磷脂酶 A2 受体(PLA2R)的抗体引起,导致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导致毛细血管壁增厚。此外,膜肾脏中的免疫细胞独特的生物学改变,包括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多种功能激活,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活化等。PLA2R 抗体阳性的患者自然缓解率低于抗体阴性的患者。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约30%患者发病与系统性疾病、感染、药物或肿瘤等继发性因素有关,其余无明确激发因素,则称为原发性膜性肾病(PMN)。流行病学显示,41-60 岁男性的患病风险高。全球发病率为每 100 万人 8-10 例,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国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环境污染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有关。我国报告的发病率为 23.4%,仅次于 IgA肾病(来源:Mengqiong Wang等,Membranous nephropath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s,MedComm.)。
标准治疗方案,如使用皮质类固醇和环磷酰胺,约 10% 的抗磷脂酶 A2 受体抗体(aPLA2R)相关膜性肾病患者无法实现免疫缓解。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和皮质类固醇联合的周期疗法疗效显著,但约 20%-30% 的病例仍存在耐药和复发风险。因此,对于
对利妥昔单抗无反应的膜性肾病患者,需要新的治疗方案。
在Felzartamab的Ⅰb/Ⅱa期研究(M-PLACE)中,纳入31例抗PLA2R抗体阳性PMN患者,分为新诊断/复发组(C1,n=18)和难治性组(C2,n=13),接受9次Felzartamab输注(16 mg/kg),随访12个月。在第一周时,88%患者降低了抗PLA2R抗体,在6个月时,76.9%患者降低抗PLA2R抗体,试验结束时65.4%患者降低,其中30.8%实现免疫学完全缓解,23.1%实现免疫学部分缓解。多数患者血清白蛋白升高,24 小时 UPCR 降低,eGFR 在研究期间保持稳定。安全性方面,3-4级TEAE发生率25.8%,严重TEAE发生率16.1%,导致中断比例16.1%。在难治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仍为输注反应(61.5%)。基于II期数据,Biogen已启动大规模Ⅲ期TRANSCEND试验,进一步验证疗效与长期安全性。
(三)IgA肾病
目前IgA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现被广泛接受的是IgAN多重打击假说,该假说认为IgAN患者循环中半乳糖缺乏的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水平增高,Gd-IgA1作为自身抗原诱发了自身抗体的产生,Gd-IgA1与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IC通过激活补体,诱发炎性因子释放等多种途径最终导致肾脏损伤。
IgA肾病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肾小球疾病。各个年龄段都能发病,但高峰在20~40岁。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亚太地区为高发地区,IgAN 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 40%-50%,我国每年新增 IgAN 患者 3万余人。由于 IgAN 的诊断依赖于肾活检病理,普通人群 IgAN 的患病率尚不清楚,加之不同地区对肾穿刺活检术的指征、时机掌握不同,IgAN 发病率可能被低估。IgAN 好发于青壮年,30%的 IgAN
发病年龄在 20-39 岁之间,多呈慢性进展,20%-40%的患者在 10-20 年内可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2020 年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数据显示,在透析患者中 IgAN 仍排在尿毒症病因的第一位(来源: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针对IgA肾病,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和减少蛋白尿,是基础治疗方案。对于高进展风险患者(蛋白尿>0.75-1g/d,优化支持治疗后),建议使用6个月的激素治疗。足量激素方案(如泼尼松0.5-1mg/kg/d)或减量激素方案(泼尼松0.4mg/kg/d)。对于难治性或进展性IgA肾病,可考虑使用霉酚酸酯(MMF)或环磷酰胺。来氟米特在国内的研究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布地奈德靶向释放剂型(TRF-布地奈德)可有效降低蛋白尿,稳定eGFR,适用于进展性IgA肾病患者。目前所有针对增殖诱导配体(APRIL)和b细胞激活因子(BAFF)的药物可能需要持续治疗。
CD38单抗的核心优势源于其对IgA肾病发病机制的针对性干预,通过直接耗竭产生病理性自身抗体的长寿命和短寿命浆细胞,抑制异常 IgA 和 IgG 自身抗体的产生,破坏病理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从而防止进一步的肾损伤,稳定肾功能,
从根源上缓解疾病进展。
此外其对B细胞的选择性清除(而非全B细胞耗竭),理论上可减少感染风险,优于CD20单抗。目前Felzartamab、Mezagitamab均已披露相关数据。
在Felzartamab的II期IGNAZ研究中,Part 1 中 48 名 IgAN 受试者按 1:1:1:1 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和 3 个活性药物组(M1、M2、M3),分别在 15 天内接受 2 剂、2 个月内接受 5 剂、5 个月内接受 9 剂药物;Part 2 中 6 名日本受试者接受 M3 方案,随访 9 个月 。基线UPCR 平均值为 1.68g/g,eGFR 平均值为 74.6ml/min/1.73m²。
中期分析显示,Felzartamab 治疗使 UPCR 出现快速且具有临床意义的降低,M3 的 9 剂方案效果最佳 。在 Part 1 中,第 3 个月时,安慰剂组 UPCR 较基线变化百分比为 - 14%,M3 组为 - 25%;第 6 个月时,安慰剂组为 + 9%,M3 组为 - 35% 。第 6 个月观察到的蛋白尿减少持续至第 15 个月,此时安慰剂组和 M3 组 UPCR 较基线变化百分比分别为 + 6% 和 - 38% 。各剂量组均出现 IgA 和 Gd - IgA1 水平下降,且在最后一剂给药 10 个月后仍持续降低 。与安慰剂组 eGFR 下降相比,Felzartamab 组 eGFR 相对稳定 。Part 2 受试者的结果与 Part 1 中 M3 队列 9 个月的结果相似 。安全性方面,多发生在首次输液时 。有 1 例因 IRR 导致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5 名受试者因 IRR 或药物超敏反应停药,其中 4 名受试者输液速度高于方案规定或预处理存在错误。安慰剂组和 Felzartamab 组的感染性 TEAE 发生率相近,且均为 1 - 2 级(来源:2024 ERA)。
WCN 2025更新24个月完整随访数据显示,治疗后持续减少蛋白尿,并减轻肾功能的下降,9剂Felzartamab对IgA具有延长、持久的药效学作用,IgA持续降低,IgG和IgM恢复,维持机体的免疫保护功能。
根据武田官网,Mezagitamab在POC研究中也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治疗期间,患者的血清 IgA、IgG 和 gdIgA1 水平随时间迅速且持续降低,尿蛋白肌酐比(UPCR)降低了 55%,显示出最佳的疗效。肾功能(eGFR)在 36 周内保持稳定,包括 14 周的停药期(随访仍在进行中) 。研究中没有患者停药,6 名患者(35%)出现了与超敏反应相关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大多为轻度事件,且没有 3 级或更严重的感染。
(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ITP治愈率较低,仍存在较大的治疗需求。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表现为血小板受免疫性破坏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患者有着更高的过度出血和瘀伤风险。根据和黄医药2023年业绩简报引用的IQVIA数据,2022年中国约有4.2万名新诊断的ITP患者,随访患者达21.5万人,潜在的失访患者可能超过20万人。ITP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治疗目标主要是快速且持续地回复血小板地水平,目前主流的治疗药物包含糖皮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等。即使接受现有最佳治疗,仍可持续数年,并且治愈率较低,许多患者出现耐药性而容易复发,急需新的治疗方法(来源: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CD38单抗通过耗竭产生IgG的浆细胞,源头上抑制了IgG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针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的致病性自身抗体水平显著持续下降,可能成为ITP患者更好的治疗选择。目前Mezagitamab、CM313均已披露后线治疗ITP的临床数据,非头对头比较:均纳入重度经治患者,既往经治线数约4线;给药方案不同,CM313静脉注射16mg/kg,QW,给药8W,随访16W,Mezagitamab皮下注射100/300/600mg,剂量稍低;从疗效看,两者均能实现快速且持续的缓解:CM313在一周内快速起效,8W时95%患者≥2次连续计数≥50x109,血小板计数持续≥50x109/L的中位累积时间为23周,持久血小板响应率(定义为在最后8次血小板计数中观察到≥6次血小板计数≥50x109/L)为63.3%。21例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达到总体缓解,其中20例患者完全缓解。Mezagitamab在第16W时600mg组实现90% PR,81.8% complete PR。安全性方面,CM313或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不良反应为输注反应,均为2级,且均在首次注射时发生,干预后当天即可缓解,上呼吸道感染32%,为1-2级,仅1例患者发生3级不良反应(肛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减轻)。CM313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出血情况(基线出血比例68%,8W时5%)。Mezagitamab在第16W时出血比例为17.9%vs46.2%,≥G3 TEAE发生率17.9%vs23.1%,因AE中断比例14.3%vs0%,SAE发生率14.3%vs7.7%。
(五)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多样的临床表现和难以预测的病程为特征,发病机制较复杂,SLE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耐受破坏,T细胞功能异常,B细胞过度活化,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中国的SLE患病率约30-70/10万人,患者总数约100万人,居全球第二,以育龄女性为主,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欧美年发病率约5.1/10万人,黑人发病率是白人的3-4倍,女性占比约90%。SLE的治疗短期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长期为预防和减少复发,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疾病所致的器官损害,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针对轻度SLE,予羟氯喹或非甾体抗炎药控制;针对中度SLE,予中等剂量激素,必要时可联用免疫制剂作为激素助减剂;针对重度SLE,予标准剂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对复发难治重症SLE,可考虑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现有治疗方案主要实现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率较低,存在复发风险,且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会导致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来源:田新平等,从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现状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来自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 2020》 的启示,协 和 医 学 杂 志)。
分泌自身抗体的浆细胞是狼疮慢性炎症的重要驱动因素,而长寿浆细胞对标准免疫抑制剂治疗无反应,CD38因其在浆细胞上高度表达,可能为患者提供治疗选择。CD38单抗可以清除异常活化的B细胞和浆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的持续产生,同时还能恢复CD8+ T细胞的杀伤能力,改善免疫调节,还能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分泌I型干扰素,减少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和沉积,从而缓解SLE的病理过程。2023年Nature发布了一项研究数据,探索Daratumumab 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如霉酚酸酯、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和贝利尤单抗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狼疮肾炎(LN)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纳入 6 例难治性 LN 患者,接受 Daratumumab 单药治疗作为抢救疗法。治疗结果显示,3 个月时,5 名患者均获得了总体缓解,其中 3 名患者获得完全肾脏缓解,另外 2 名患者获得部分肾脏缓解。在 12 个月观察期内,蛋白尿从平均 5.6g/24h 显著下降到 0.8g/24h(p = 0.0010),在安全性方面,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目前CM313、SG301、Felzartamab等均已开展SLE相关I/II期临床(来源:Dario Roccatello等,Daratumumab monotherapy for refractory lupus nephritis,nature medicine)。
风险提示
(一)研发失败风险
创新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在临床前、概念验证、关键临床阶段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药品成药性不够、毒性过大、相应不足、临床方案设计不足、患者入组不及预期等,都可能延误研发进度甚至导致研发失败。
(二)药品审评进度不及预期
当前医药改革大背景下,药品审评审批较往年已有明显提速,但不排除个别因素影响下部分新药申报和审批的速度低于预期。
(三)医保降价超预期
医保谈判已经常态化,新药上市后可通过医保降价加速产品入院并放量,但是可能面临降价幅度过大的风险,使销量增长无法弥补降价的影响。
(四)销售不及预期
在医保和集采政策常态化环境下,药品降价幅度可能过大,放量可能无法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叠加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药品的市场准入速度可能不及预期,销售放量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