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发证券研究
推送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和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发证券研究

广发医药 | CD38单抗:MM放异彩,开辟自免新蓝海

广发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证券  · 2025-04-03 07: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D38是重要的肿瘤自免相关靶点。CD38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可作为疾病进展或预后的重要标志,因此被作为重要的治疗靶点。CD38作为多功能靶点,已从血液瘤延伸至自身免疫病及实体瘤等领域,为全球新药研发提供新方向。建议关注国内相关创新药企业和创新产业链企业。




摘 要

CD38是重要的肿瘤自免相关靶点。 CD38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可作为疾病进展或预后的重要标志,因此被作为重要的治疗靶点。CD38单抗可以通过ADCC、CDC、ADCP、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微环境等机制发挥作用。

CD38单抗在血液瘤领域应用成熟,Daratumumab全球销售突破百亿美金。 目前全球已有两款Daratumumab 和Isatuximab两款CD38单抗上市,均已获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轻链(AL)淀粉样变性适应症,其中Daratumumab已经获批一至四线多发性骨髓瘤并纳入指南优先推荐。Daratumumab全球销售额已经突破百亿美金。此外,CD38单抗还在多种其他血液瘤(如浆细胞白血病、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白血病等)中显示出治疗潜力。

CD38单抗有望在自免领域勾画第二成长曲线。 基于CD38单抗对浆细胞的高效清除机制,其在自 领域 有较大的治疗潜力,目前进度较快的适应症主要有:(1)肾移植:Felzartamab是首个在晚期AMR中显示疗效的CD38单抗,目前已经开展III期临床;(2)膜性肾小球肾炎:Felzartamab II期数据优秀,目前也已经启动III期临床;(3)IgA肾病:Felzartamab、Mezagitamab均已读出poc数据;(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Mezagitamab、CM313均已披露后线治疗ITP的临床数据,从疗效看,两者均能实现快速且持续的缓解,CM313或有一定的安全性优势;(5)SLE:目前CM313、SG301、Felzartamab等均已开展SLE相关I/II期临床。

CD38作为多功能靶点,已从血液瘤延伸至自身免疫病及实体瘤等领域,为全球新药研发提供新方向。建议关注国内相关创新药企业和创新产业链企业。


风险提示

研发失败风险,药品审评进度不及预期,医保降价超预期,销售不及预期等。


正 文
一、CD38单抗概述

(一)CD38靶点介绍

CD38是一种Ⅱ型跨膜糖蛋白,整体结构为N末端短的细胞质尾,单次跨膜域和C端较长的胞外区。CD38具有环化酶和水解酶的活性,是一种双功能胞外酶,参与核苷酸代谢。CD38使用NAD+作为底物来形成环状ADP核糖(cADPR)等核苷酸代谢产物。核苷酸代谢产物是有效的第二信使,可调节细胞质中Ca2+的动员,激活控制各种生物学过程的信号通路,例如淋巴细胞增殖、胰腺B细胞分泌胰岛素、T细胞活化等。也有研究发现,CD38同CD39、CD73、CD203a等一起,可降解ATP、NAD+、cADPR、AMP,从而产生ADO,诱导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

CD38在人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主要出现在骨髓、淋巴结、胸腺、脾脏和扁桃体中,也存在于非造血组织中,如肾细胞、前列腺等。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免疫细胞中CD38表达水平最高,在淋巴系细胞如NK细胞、记忆B细胞、naïve B细胞等,髓系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都有很高的表达水平。事实上CD38主要参与了B细胞的成熟,大量研究证明CD38的异常表达与许多恶性血液瘤的发病、进展相关,可作为疾病进展或预后的重要标志,因此也被作为重要的治疗靶点。

(二)CD38单抗作用机制

CD38单抗有多种作用机制:(1)Fc依赖性免疫效应机制:①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单抗通过 Fc 段与 NK 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的 FcγR 结合,激活效应细胞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裂解肿瘤细胞;②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单抗标记的肿瘤细胞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③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肿瘤细胞裂解。(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雷妥尤单抗等需依赖FcγR 交联才能诱导凋亡,而艾沙妥昔单抗无需效应细胞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3)调节免疫微环境:①清除免疫抑制细胞:靶向清除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调节性 T 细胞(Tregs)及 B 细胞(Bregs),解除免疫抑制微环境。②增强免疫细胞活性:通过抑制 CD38 酶活性,减少 ADO 生成,从而恢复 T 细胞、NK 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此外,其高亲和力结合 CD38 可能促进抗原呈递,激活适应性免疫。

(三)CD38单抗全球竞争格局

Daratumumab(达雷妥尤单抗)是全球首个上市的CD38单抗,最初由Genmab开发,2012年强生通过签署11亿美元的协议从Genmab获得其全球独家权利。2015年11月,Daratumumab单药用于既往已接受至少3种疗法的MM患者,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用于MM的单抗药物,从申请到获批仅用了5个月。此后Daratumumab逐渐扩展至一线。在全球的销售额也实现高速增长,2024年全球销售116.7亿美金,仍保持20+%的增速(来源:强生官网、FDA官网)。赛诺菲的Isatuximab是第二款上市的CD38单抗,在中美均获批治疗MM。Felzartamab最初由MorphoSys AG开发, HI-Bio(2024年6月被渤健收购)引进其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天境生物引进其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已于今年1月在国内递交MM的上市申请(来源:医药魔方)。武田的Mezagitamab、尚健生物的SG-301均已开展III期临床,康诺亚的CM313已开展5项II期临床。从全球CD38布局的适应症看,MM等血液瘤仍然为主要适应症,但移植物排斥、IgA肾病、ITP、SLE等也成为重点布局的领域,天境生物、武田、康诺亚等均已启动相关II/III期临床(来源:clinicaltrial)。

(四)主要CD38单抗体外活性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CD38单抗的体外活性特征,可以从理论上理解不同CA38单抗在不同适应症的治疗潜力、耐药性、协同用药潜力。

(1)从CD38抗原结合表位看,CM313、Felzartamab与Daratumumab存在部分重叠,Isatuximab与Daratumumab无竞争,Mezagitamab与Daratumumab、Isatuximab均不重叠;

(2)从靶点结合亲和力看,亲和力都较高;从对CD38 环化酶的抑制活性看,Isatuximab是唯一明确通过变构作用抑制CD38酶活性的抗CD38单抗,其他CD38单抗都是部分抑制;

(3)在免疫效应机制方面,Daratumumab有广泛验证的强效CDC、ADCP活性很强,其通过HexaBody®技术形成六聚体,促进补体C1q结合并激活补体级联反应;Isatuximab的ADCC活性最强,略优于Daratumumab,可能与结合表位诱导NK细胞CD16交联增强活性相关,但其CDC活性与CD38的高密度相关,且易受补体抑制蛋白的影响;CM313的ADCC效应略低于Dara,ADCP、CDC活性与Dara相当;Mezagitamab能选择性耗竭浆细胞,可能有较强的ADCC、CDC效应;Felzartamab能选择性耗竭浆细胞,ADCP可能为主要机制。

(4)在诱导凋亡方面,Dara和CM313都依赖交联剂,后者的诱导凋亡效率更高,Isatuximab通过活性氧(ROS)和溶酶体途径直接诱导凋亡,无需Fc交联剂。


二、CD38单抗已在血液学领域广泛应用

(一)MM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特征为骨髓中浆细胞聚集,可导致骨质破坏和骨髓衰竭,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根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2023年美国估计有35,730例新发MM患者,有12,590例患者死亡。中国发病率早于欧美,且就诊时晚期患者比例较高,如 DS 分期为 Ⅲ 期的比例为 85.5%,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 40%-50%(来源:NCCN指南)。

在NCCN多发性骨髓瘤指南中,达雷妥已经被纳入一线(无论是否适合移植)、二线优先推荐。对于适合移植的患者,首选DVrd 方案(达雷妥尤单抗 + 硼替佐米 + 来那度胺 + 地塞米松),再用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对于不适合移植的MM患者,首选DRd方案。针对经1-3线治疗复发难治的患者:若抗CD38难治,优先推荐卡非佐米/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泊马度胺+地塞米松;若硼替佐米难治,优先推荐(卡非佐米+来那度胺)或(达雷妥尤单抗+卡非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或(Isatuximab+泊马度胺+地塞米松);若来那度胺难治,优先推荐(达雷妥尤单抗/ Isatuximab + 硼替佐米/卡非佐米 + 地塞米松)或泊马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

达雷妥尤单抗和Isatuximab是已经获批治疗MM的CD38单抗,ICARIA-MM 和 APOLLO 研究分别探究伊沙妥昔单抗- Pd 和达雷妥尤单抗 - Pd 方案后线治疗MM的效果,非头对头比较数据显示,ICARIA-MM研究纳入患者基线更差,既往中位治疗线数更多,从ORR、PFS数据看,两者差异不大,但从深度缓解效果看,APOLLO研究取得了更高的VGPR 率、CR率和MRD阴性比例。安全性方面,APOLLO研究血液学毒性和中断比例更低。

进一步分析亚组数据,在 ICARIA-MM 研究中,该方案对有软组织浆细胞瘤和孤立性 gain (1q21) 的患者,能显著改善中位 PFS ,对合并这些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有较好疗效。此外,对于基线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伊沙妥昔单抗 - Pd 方案在肾功能改善、维持肾功能稳定及提高肿瘤缓解率方面有优势。

(二)免疫球蛋白轻链(AL)淀粉样变性

免疫球蛋白轻链(AL)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疾病,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错误折叠形成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器官,导致组织结构破坏和器官功能障碍。全球发病率为 10 例 / 100 万人。美国的发病率稳定在每百万人年 9 - 14 例。从 2007 年到 2015 年,患病率显著增加,中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从肾活检资料看,约占继发性肾脏病患者的 4%。免疫球蛋白轻链(AL)淀粉样变性治疗目标是降低体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的水平,阻止淀粉样蛋白在重要脏器的进一步沉积,减轻或逆转淀粉样蛋白沉积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主要通过清除产生异常轻链的浆细胞或 b 细胞克隆来实现。符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应当积极选用移植疗法。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是新诊断及复发难治患者的新兴治疗选择,能带来更深度、快速的血液学反应,改善器官反应和临床结局,安全性可接受 。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也可能用于 AL 淀粉样变性治疗。对于复发 / 难治性患者,可考虑 Ixazomib 联合地塞米松等方案(来源: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年修订))。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Dara-VCd)方案,被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新确诊的轻链(AL)淀粉样变性成年患者,是基于Ⅲ 期 ANDROMEDA研究,与VCd 方案相比,中位随访 61.4 个月,中位 MOD-PFS 未达到vs 30.2 个月,5 年生存率为 76.1% vs 64.7%。达雷妥尤单抗皮下制剂治疗组患者获得了更高的血液缓解率(42% vs 13%),且达到缓解的时间大大缩短。此外,无论是心脏缓解率(42% vs 22%)还是肾脏缓解率(54% vs 27%)均增加了一倍(来源:2024ASH)。在针对该研究亚洲患者的事后分析显示,亚组患者与总人群的疗效获益趋势保持一致。

(三)其他血液学疾病

除了多发性骨髓瘤,CD38单抗在多种血液瘤中都有治疗潜力,如:(1)浆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PCL)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分为原发性(pPCL)和继发性(sPCL)。PCL 细胞常高表达 CD38,有研究显示,单药达雷妥尤单抗治疗 pPCL 和 sPCL 患者的总体缓解率(ORR)分别为 33% 和 25% 。联合治疗可提升效果,达雷妥尤单抗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 PCL,ORR 可提高至 60% 以上 ;(2)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前体 T 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侵袭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部分 T-ALL 细胞存在 CD38 表达。达雷妥尤单抗已经开展治疗T-ALL的II期临床;(3)慢性淋巴白血病:相比B-NH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CD38的阳性比例相对低些,但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达雷妥也已开展II期临床。


三、CD38单抗有望在自免领域勾画第二成长曲线

(一)肾移植排斥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确保移植手术成功并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诱导免疫抑制治疗。导致肾移植移植物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主要由长寿命浆细胞产生的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引起。DSA可结合到供体细胞表面,尤其是内皮细胞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根据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防治专家共识,DSA 分为预存DSA(preformed DSA,pfDSA)和新生 DSA(de novo DSA,dnDSA)。临床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引起的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在诊断时间和预后结果方面有显著差异(诊断时间中位数分别为术后第85天和术后第1437天,诊断后8年移植肾生存率分别为63%和34%)。依据2019年国际移植学会专家共识:肾移植30 d以内发生的AMR为早期AMR,主要由pfDSA引发,也可由记忆性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激活后快速新产生的DSA引发(目前尚未明确将其归为pfDSA还是dnDSA);肾移植30 d后的AMR称为后期AMR,尽管pfDSA也可能参与介导后期AMR,但因为目前临床术前普遍筛查和规避pfDSA,同时有pfDSA的受者移植后经早期处理往往效果较好,所以大多后期AMR与dnDSA相关。近年来,后期AMR已被认为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dnDSA通常在肾移植术后1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术后1年内的发生率为5%~10%,5年内可增加至20%~30%。dnDSA与肾移植后期AMR密切相关,严重影响移植肾功能及其长期存活;研究还发现,dnDSA阳性的肾移植受者即使不发生AMR,其移植肾功能及长期存活也低于阴性受者。

肾移植排斥反应可根据发生时间、结合移植免疫学及 Banff 移植肾排斥反应病理分型标准分为三种类型:(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2)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3)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正如Banff分类中所描述的那样, 目前尚无获批可以用于治疗抗体介导的肾移植排斥的疗法。 迄今为止,CD20抗体rituximab、蛋白酶抑制剂体抑制剂bortezomib和补体抑制剂均未在临床中展现出明显的疗效。因此,抗体介导的肾移植排斥反应仍存在未满足的需求。

根据中国肾脏移植受者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超急性排斥反应一旦发生目前暂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做到提前预防,采用的预防方案可包括:(1)供受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2)抗体筛查;(3)预处理治疗; (4)血浆置换或抗体免疫吸附;(5)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对于急性排斥反应,一旦发生,推荐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激素联合应用或加用利妥昔单抗,作为移植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具有去除或减少循环DSA和减轻 DSA对移植肾损伤的作用。对于慢性排斥反应,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移植肾活检,目前的多种治疗方法仍难以逆转疾病病程,有待进一步改进及完善。

Felzartamab通过ADCC/ADCP介导的浆细胞与NK细胞耗竭,实现从抗体生成到效应杀伤的全链条干预,成为首个在晚期AMR中显示明确疗效的CD38靶向药物,2024年10月已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肾移植患者的晚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目前已经开展III期临床(来源:Biogen官网)。在已披露数据的II期临床中:共入组22例患者,分别接受 9 次静脉输注 Felzartamab(16mg/kg)或安慰剂,治疗 6 个月,再随访观察6个月。24 周时,Felzartamab 组 82% 的患者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得到缓解,而安慰剂组仅为 20% 。Felzartamab 组的微血管炎症评分、反映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可能性的分子评分以及供体来源的无细胞 DNA 水平均低于安慰剂组。52 周时,Felzartamab 组部分患者排斥反应复发,分子评分和生物标志物水平向基线回升。说明疗效持久性有待改善,可能需要持续治疗。安全性方面,首次输注时,Felzartamab 组 73%(8 名患者)出现轻度或中度输注相关反应,安慰剂组未发生。感染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但未观察到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频率或严重程度大幅增加。

(二)膜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病(MN)是一种特殊的自身免疫性肾脏疾病,主要由针对抗磷脂酶 A2 受体(PLA2R)的抗体引起,导致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导致毛细血管壁增厚。此外,膜肾脏中的免疫细胞独特的生物学改变,包括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多种功能激活,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活化等。PLA2R 抗体阳性的患者自然缓解率低于抗体阴性的患者。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约30%患者发病与系统性疾病、感染、药物或肿瘤等继发性因素有关,其余无明确激发因素,则称为原发性膜性肾病(PMN)。流行病学显示,41-60 岁男性的患病风险高。全球发病率为每 100 万人 8-10 例,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国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环境污染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有关。我国报告的发病率为 23.4%,仅次于 IgA肾病(来源:Mengqiong Wang等,Membranous nephropath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s,MedComm.)。

标准治疗方案,如使用皮质类固醇和环磷酰胺,约 10% 的抗磷脂酶 A2 受体抗体(aPLA2R)相关膜性肾病患者无法实现免疫缓解。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和皮质类固醇联合的周期疗法疗效显著,但约 20%-30% 的病例仍存在耐药和复发风险。因此,对于 对利妥昔单抗无反应的膜性肾病患者,需要新的治疗方案。

在Felzartamab的Ⅰb/Ⅱa期研究(M-PLACE)中,纳入31例抗PLA2R抗体阳性PMN患者,分为新诊断/复发组(C1,n=18)和难治性组(C2,n=13),接受9次Felzartamab输注(16 mg/kg),随访12个月。在第一周时,88%患者降低了抗PLA2R抗体,在6个月时,76.9%患者降低抗PLA2R抗体,试验结束时65.4%患者降低,其中30.8%实现免疫学完全缓解,23.1%实现免疫学部分缓解。多数患者血清白蛋白升高,24 小时 UPCR 降低,eGFR 在研究期间保持稳定。安全性方面,3-4级TEAE发生率25.8%,严重TEAE发生率16.1%,导致中断比例16.1%。在难治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仍为输注反应(61.5%)。基于II期数据,Biogen已启动大规模Ⅲ期TRANSCEND试验,进一步验证疗效与长期安全性。

(三)IgA肾病

目前IgA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现被广泛接受的是IgAN多重打击假说,该假说认为IgAN患者循环中半乳糖缺乏的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水平增高,Gd-IgA1作为自身抗原诱发了自身抗体的产生,Gd-IgA1与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IC通过激活补体,诱发炎性因子释放等多种途径最终导致肾脏损伤。

IgA肾病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肾小球疾病。各个年龄段都能发病,但高峰在20~40岁。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亚太地区为高发地区,IgAN 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 40%-50%,我国每年新增 IgAN 患者 3万余人。由于 IgAN 的诊断依赖于肾活检病理,普通人群 IgAN 的患病率尚不清楚,加之不同地区对肾穿刺活检术的指征、时机掌握不同,IgAN 发病率可能被低估。IgAN 好发于青壮年,30%的 IgAN

发病年龄在 20-39 岁之间,多呈慢性进展,20%-40%的患者在 10-20 年内可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2020 年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数据显示,在透析患者中 IgAN 仍排在尿毒症病因的第一位(来源: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针对IgA肾病,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和减少蛋白尿,是基础治疗方案。对于高进展风险患者(蛋白尿>0.75-1g/d,优化支持治疗后),建议使用6个月的激素治疗。足量激素方案(如泼尼松0.5-1mg/kg/d)或减量激素方案(泼尼松0.4mg/kg/d)。对于难治性或进展性IgA肾病,可考虑使用霉酚酸酯(MMF)或环磷酰胺。来氟米特在国内的研究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布地奈德靶向释放剂型(TRF-布地奈德)可有效降低蛋白尿,稳定eGFR,适用于进展性IgA肾病患者。目前所有针对增殖诱导配体(APRIL)和b细胞激活因子(BAFF)的药物可能需要持续治疗。

CD38单抗的核心优势源于其对IgA肾病发病机制的针对性干预,通过直接耗竭产生病理性自身抗体的长寿命和短寿命浆细胞,抑制异常 IgA 和 IgG 自身抗体的产生,破坏病理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从而防止进一步的肾损伤,稳定肾功能, 从根源上缓解疾病进展。 此外其对B细胞的选择性清除(而非全B细胞耗竭),理论上可减少感染风险,优于CD20单抗。目前Felzartamab、Mezagitamab均已披露相关数据。

在Felzartamab的II期IGNAZ研究中,Part 1 中 48 名 IgAN 受试者按 1:1:1:1 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和 3 个活性药物组(M1、M2、M3),分别在 15 天内接受 2 剂、2 个月内接受 5 剂、5 个月内接受 9 剂药物;Part 2 中 6 名日本受试者接受 M3 方案,随访 9 个月 。基线UPCR 平均值为 1.68g/g,eGFR 平均值为 74.6ml/min/1.73m²。

中期分析显示,Felzartamab 治疗使 UPCR 出现快速且具有临床意义的降低,M3 的 9 剂方案效果最佳 。在 Part 1 中,第 3 个月时,安慰剂组 UPCR 较基线变化百分比为 - 14%,M3 组为 - 25%;第 6 个月时,安慰剂组为 + 9%,M3 组为 - 35% 。第 6 个月观察到的蛋白尿减少持续至第 15 个月,此时安慰剂组和 M3 组 UPCR 较基线变化百分比分别为 + 6% 和 - 38% 。各剂量组均出现 IgA 和 Gd - IgA1 水平下降,且在最后一剂给药 10 个月后仍持续降低 。与安慰剂组 eGFR 下降相比,Felzartamab 组 eGFR 相对稳定 。Part 2 受试者的结果与 Part 1 中 M3 队列 9 个月的结果相似 。安全性方面,多发生在首次输液时 。有 1 例因 IRR 导致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5 名受试者因 IRR 或药物超敏反应停药,其中 4 名受试者输液速度高于方案规定或预处理存在错误。安慰剂组和 Felzartamab 组的感染性 TEAE 发生率相近,且均为 1 - 2 级(来源:2024 ERA)。

WCN 2025更新24个月完整随访数据显示,治疗后持续减少蛋白尿,并减轻肾功能的下降,9剂Felzartamab对IgA具有延长、持久的药效学作用,IgA持续降低,IgG和IgM恢复,维持机体的免疫保护功能。

根据武田官网,Mezagitamab在POC研究中也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治疗期间,患者的血清 IgA、IgG 和 gdIgA1 水平随时间迅速且持续降低,尿蛋白肌酐比(UPCR)降低了 55%,显示出最佳的疗效。肾功能(eGFR)在 36 周内保持稳定,包括 14 周的停药期(随访仍在进行中) 。研究中没有患者停药,6 名患者(35%)出现了与超敏反应相关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大多为轻度事件,且没有 3 级或更严重的感染。

(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ITP治愈率较低,仍存在较大的治疗需求。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表现为血小板受免疫性破坏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患者有着更高的过度出血和瘀伤风险。根据和黄医药2023年业绩简报引用的IQVIA数据,2022年中国约有4.2万名新诊断的ITP患者,随访患者达21.5万人,潜在的失访患者可能超过20万人。ITP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治疗目标主要是快速且持续地回复血小板地水平,目前主流的治疗药物包含糖皮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等。即使接受现有最佳治疗,仍可持续数年,并且治愈率较低,许多患者出现耐药性而容易复发,急需新的治疗方法(来源: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CD38单抗通过耗竭产生IgG的浆细胞,源头上抑制了IgG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针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的致病性自身抗体水平显著持续下降,可能成为ITP患者更好的治疗选择。目前Mezagitamab、CM313均已披露后线治疗ITP的临床数据,非头对头比较:均纳入重度经治患者,既往经治线数约4线;给药方案不同,CM313静脉注射16mg/kg,QW,给药8W,随访16W,Mezagitamab皮下注射100/300/600mg,剂量稍低;从疗效看,两者均能实现快速且持续的缓解:CM313在一周内快速起效,8W时95%患者≥2次连续计数≥50x109,血小板计数持续≥50x109/L的中位累积时间为23周,持久血小板响应率(定义为在最后8次血小板计数中观察到≥6次血小板计数≥50x109/L)为63.3%。21例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达到总体缓解,其中20例患者完全缓解。Mezagitamab在第16W时600mg组实现90% PR,81.8% complete PR。安全性方面,CM313或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不良反应为输注反应,均为2级,且均在首次注射时发生,干预后当天即可缓解,上呼吸道感染32%,为1-2级,仅1例患者发生3级不良反应(肛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减轻)。CM313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出血情况(基线出血比例68%,8W时5%)。Mezagitamab在第16W时出血比例为17.9%vs46.2%,≥G3 TEAE发生率17.9%vs23.1%,因AE中断比例14.3%vs0%,SAE发生率14.3%vs7.7%。

(五)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多样的临床表现和难以预测的病程为特征,发病机制较复杂,SLE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耐受破坏,T细胞功能异常,B细胞过度活化,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中国的SLE患病率约30-70/10万人,患者总数约100万人,居全球第二,以育龄女性为主,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欧美年发病率约5.1/10万人,黑人发病率是白人的3-4倍,女性占比约90%。SLE的治疗短期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长期为预防和减少复发,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疾病所致的器官损害,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针对轻度SLE,予羟氯喹或非甾体抗炎药控制;针对中度SLE,予中等剂量激素,必要时可联用免疫制剂作为激素助减剂;针对重度SLE,予标准剂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对复发难治重症SLE,可考虑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现有治疗方案主要实现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率较低,存在复发风险,且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会导致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来源:田新平等,从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现状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来自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 2020》 的启示,协 和 医 学 杂 志)。

分泌自身抗体的浆细胞是狼疮慢性炎症的重要驱动因素,而长寿浆细胞对标准免疫抑制剂治疗无反应,CD38因其在浆细胞上高度表达,可能为患者提供治疗选择。CD38单抗可以清除异常活化的B细胞和浆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的持续产生,同时还能恢复CD8+ T细胞的杀伤能力,改善免疫调节,还能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分泌I型干扰素,减少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和沉积,从而缓解SLE的病理过程。2023年Nature发布了一项研究数据,探索Daratumumab 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如霉酚酸酯、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和贝利尤单抗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狼疮肾炎(LN)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纳入 6 例难治性 LN 患者,接受 Daratumumab 单药治疗作为抢救疗法。治疗结果显示,3 个月时,5 名患者均获得了总体缓解,其中 3 名患者获得完全肾脏缓解,另外 2 名患者获得部分肾脏缓解。在 12 个月观察期内,蛋白尿从平均 5.6g/24h 显著下降到 0.8g/24h(p = 0.0010),在安全性方面,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目前CM313、SG301、Felzartamab等均已开展SLE相关I/II期临床(来源:Dario Roccatello等,Daratumumab monotherapy for refractory lupus nephritis,nature medicine)。


风险提示

(一)研发失败风险

创新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在临床前、概念验证、关键临床阶段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药品成药性不够、毒性过大、相应不足、临床方案设计不足、患者入组不及预期等,都可能延误研发进度甚至导致研发失败。

(二)药品审评进度不及预期

当前医药改革大背景下,药品审评审批较往年已有明显提速,但不排除个别因素影响下部分新药申报和审批的速度低于预期。

(三)医保降价超预期

医保谈判已经常态化,新药上市后可通过医保降价加速产品入院并放量,但是可能面临降价幅度过大的风险,使销量增长无法弥补降价的影响。

(四)销售不及预期

在医保和集采政策常态化环境下,药品降价幅度可能过大,放量可能无法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叠加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药品的市场准入速度可能不及预期,销售放量不及预期。


报告 信息
本摘要选自 报告: 《医药生物行业:CD38单抗:MM放异彩,开辟自免新蓝海》 2025-04-01
报告作者:

李安飞 S0260520100005

罗佳荣 S0260516090004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