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报
做报纸,也懂互联网,这里是《IT时报》(IT Times)微信版。作为上海一份IT类周报的新媒体产品,这里汇聚了关注全球IT业的魔都资深IT记者。我们追求原创独家新锐,以及读视听多种表达方式。ps. 使用IT产品有问题?留言与编辑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iantPandaCV  ·  《超大规模操作手册:在 GPU 集群上训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时报

盖茨“亮相”中国

IT时报  · 公众号  ·  · 2021-06-03 19:42

正文

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盖茨基金会的重要合作伙伴,我们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为那些有需要的人带来改变。


本文基于比尔·盖茨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上的主旨发言内容编辑整理。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为了人类美好生活”。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见证了科学改善生活的非凡力量,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创新解决全球面临的艰巨挑战。



我们目前仍身处新冠肺炎这个百年一遇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之中。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苦难和经济损失,尤其是在那些无法迅速获得疫苗的国家。最近两个月,一些国家出现了自疫情暴发以来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大幅飙升。

就在一年前,我们还没有任何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或药物。但全球的科学家迎难而上,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科学合作。他们在线分享基因序列、协作开展临床试验,从而加速研发出了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

有史以来我们从未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从病毒识别到疫苗接种的全过程。

在过去的四个月里,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已经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疫苗。这一巨大的成就正是全球多边合作和协调机制所带来的成果。

虽然全球在短短一年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坦诚地认识到其中的 不足。


全球首批交付的10亿剂疫苗中有83%(超过五分之四)流向了富裕国家,低收入国家获得的疫苗微乎其微,仅占0.2%。


新冠疫苗分配在不同大陆间存在巨大差异 / Nytimes


如果按照目前的疫苗接种速度,许多国家将需要超过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群体免疫。

这种情况不仅不公平,还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除非所有人都安全,否则没人能独善其身。

只要还有国家无法为其公民接种疫苗,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造成的困境就会继续存在;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的各种社会和经济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更加危险的变异新冠病毒,甚至有对疫苗保护并不敏感的变异病毒,将持续威胁人类。

全球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共同解决各国在疫苗获取方面存在的差距。

我对于应对这一挑战仍然保持乐观。我相信全球终将战胜这场疫情,并由此变得更加强大,在面对未来公共卫生危机时准备更加充分、机会更加平等。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加大对COVAX这类致力于疫苗分配的机制的资助力度,提高合格备选疫苗的数量,并加大全球范围的生产和供应。 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新冠肺炎疫苗来自中国,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创新。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研发阶段,也不能仅仅服务于有消费能力的人。 创新要触及那些弱势群体,要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

这一目标也是20多年前盖茨基金会成立的原因。当我们得知那些通过疫苗就能预防的疾病每年却要夺去数百万儿童生命时,我们希望出手相助,终结这些疾病。

自那时起,盖茨基金会与世界各地的众多伙伴通力合作,期望能够有所作为,也因此推动了很多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落地生根。

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包容性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国在加大科学研究投入的同时,也努力确保新想法和新工具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公共产品,这已经帮助挽救了本国和其他国家数以亿计的生命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举例而言, 屠呦呦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她领导团队发现了青蒿素,这是20世纪热带医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她的工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而她的开创性研究仅仅是个开端。五十年前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时,中国每年仍有3000万疟疾病例。如今,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无本土感染病例。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长期承诺的重要性,不仅要长期保持对科学创新的重视和投入,也要确保新想法和新工具能够持续转化为产生大规模影响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秉承包容性创新的精神,并且在疟疾已在中国境内销声匿迹的情况下,中国依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抗击疟疾。

我们的一个中国合作伙伴正在致力于研究生物合成青蒿素。一旦取得成功,该技术将有望保障这一关键成分的持续供应,帮助降低抗疟药物的成本。

盖茨基金会资助的另一个中国伙伴正在积极筛选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以此生产新的高效杀虫剂来对付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并解决耐药性问题。

我们还与中国和非洲的合作伙伴、以及全球基金等组织开展合作,将中国成功的疟疾防控模式和方法在非洲落地实施,以帮助当地社区抗击疟疾。

我们还支持中国的抗疟药物和诊断产品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以便它们能够进入全球市场、惠及更多人。

同理, 中国生产的疫苗如今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5年前,盖茨基金会与几家合作伙伴探索如何减轻全球流行性乙型脑炎造成的疾病负担。乙脑经由蚊子传播,是亚洲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因,每年有成千上万名儿童因此死亡或致残。然而,当时全球市场上并没有一种经济实惠的单剂疫苗。

后来,我们的合作伙伴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PATH)了解到,有一家中国企业发明了一种安全、有效、可负担的单剂乙脑疫苗,而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两亿名中国儿童接种了该疫苗。

我们与这家企业进行了会晤,希望帮助它生产的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从而在其他国家推广使用。对方当即表示:“我们当然乐意,义不容辞。”

八年后,经过这家企业、中国卫生部门和国际合作伙伴的艰苦努力,乙脑疫苗终于在2013年10月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为其在全球的推广使用铺平了道路。



迄今, 中国境外有超过四亿名儿童得到该疫苗的保护 ,免于乙脑导致的死亡或残疾。

乙脑疫苗的成功获批也为更多中国疫苗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开启了良好势头。 迄今,包括流感、脊髓灰质炎和甲型肝炎在内的其他三类(多款)中国疫苗也已经获得预认证,可以供应给有需要的国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