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把自己叫做一家数据公司的阿里巴巴,接下来要认真地对待数据、底层科学技术和“人类的未来了”。看起来比Google、Facebook和百度这些对人工智能早有规模布局的公司晚了一些,但野心更大。
3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召开了一场技术大会,自上而下地动员集团的20000名工程师数、百位科学家参与到集团的“新技术战略”中去。这个所谓的新技术战略就是昨天(3月13日)阿里巴巴正式对外公布的“NASA计划”:公司将建立自己的“NASA”,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组建崭新的团队,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为未来20年、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全力以赴”。
从几个参会的主要发言人其实可以看出这场技术大会的规格:几个核心高管——集团董事局马云、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逍遥子)、集团 CTO 行癫和鲁肃(蚂蚁金服 CTO)都对集团员工做了演讲和表态。在阿里内部,这种配置的动员大会其实并不常见。
而按照阿里巴巴以往的习惯,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和战略推动往往是这家公司下一步动作的信号。
这里有几个验证:2012年,马云曾经在网商大会上表示“电商、金融和数据”是公司接下来的三个阶段,不久后阿里巴巴电商业务整体赴美上市达到1000亿美元市值;上市前,蚂蚁金服从集团中剥离出来,国内上市也是箭在弦上;阿里上市后马云公开表态说未来10年要投资“Happy & Health”,也是在那不久后,阿里影业和阿里医疗就浮出了水面。
我的意思是,这场大会虽然有些形而上,但它对于阿里巴巴这家以企业价值观和马云个人领导能力为主要凝聚力的公司来说有着切实的推动作用。如果你看看跟它同一量级的公司——Google、Facebook甚至中国的百度都在技术研发和投入上做些什么,以及阿里巴巴本身的“电商、金融、数据”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就会明白它背后的含义。
我从几个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门和几个阿里巴巴的朋友口中得到了一些关于这次NASA计划的事实和八卦:
阿里巴巴在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和传统 IT 基础云端化上的投入有目共睹,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前段产品和商业化的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淘宝和天猫需要应对大规模的流量请求和高并发处理时,就着手进行 IT 基础设施的投入;当 IT 基础设施投入到一定程度时,阿里云应运而生,对内部和外部提供计算能力;当淘宝、支付宝、阿里影业等业务部门需要语音和图像识别、金融云、安全和 GPU 渲染等技术支持时,阿里云和各自的技术部门为其开发相应的功能……
NASA 计划的目的,是考虑到这种“兵工厂”式的开发模式有着局限性,只能满足当下的需要,很难进行前瞻性的、脱离现有大阿里产品的技术研发。
而且,NASA 计划中的项目与 Google 和百度等不同的是,后两者所开发的技术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使用,比如无人驾驶,或是图像和语言识别这类产品。NASA 计划将会以“开放平台”的形式提供服务和产品,像阿里云计算那样开放出来,通过 API 的形式输出给外部公司使用。这是阿里巴巴典型的产品战略。
另外,NASA 计划的实现形式与 Google X 、Facebook AI 实验室(FAIR)或是百度 IDL 这样的内部实验室或独立子公司不同。各个子公司的技术高层人员会组成委员会这样的非正式结构来推动NASA计划里的项目,而不是以专门成立子公司或者人员调度的形式进行。
这意味着,它既不像普通的业务部门那样有着正式的管理和执行层,也不像一般公司内部的非正式组织那样处于一个松散的无目标的状态,毕竟这件事已经经过了马云等高层的推动,还有这“委员会”这样的组织形式存在。总之,是为了让全集团上下把技术当作商业同等重要的事情去看待。
没错,整个 NASA 计划特别有阿里巴巴的特色——既不像外企的结构森严形式,也不是那种过于讲究非正式沟通的企业文化。这种形式恐怕也只有阿里巴巴才推进得下去。
一个还算靠谱的消息是,NASA 计划的项目将会从阿里巴巴公开提到的几个方向中出现:也就是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几个其中之一。
再来说 NASA 计划和阿里云的关系。
阿里云对外虽然是以一个 To B 类的公司独立提供公有云计算服务,但在集团内部,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后台支持系统,其业务走向受到阿里传统的电商和金融业务的制约和影响。阿里云本身脱胎于阿里集团内部的技术需求和开发部门,当其需要对外提供产品的时候才以一个独立的子公司的形式出现。
相比起传统的 IT 外包公司,阿里云作出的最大升级和对中国互联网的最大贡献是把很大一部分传统企业的 IT 基础设施搬上了云端,解决了企业 IT 设备采购中的高成本问题和效率问题。但如果从整个前沿技术开发的角度看,阿里云目前所提供的产品还比较有限——云计算很重要,底层基础设施和工程师有了一个很强大的基础,可这些在所有技术进步之中,只能算很小的一部分。
虽然阿里没有在阿里云内部开辟出一个实验室类的东西出来而是通过 NASA 计划来做前沿技术开发,但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所有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沉淀,必然不会缺席。
我所得到的比较可信的消息是,未来 NASA 计划中的项目如果实现了开放平台化,将会通过阿里云的平台对外输出。可以这么类比:对外,阿里云仍然是一个输出云计算产品的公司,对内它的计算能力也对 NASA 计划的项目开放。当内部的实验性项目落地的时候,它将会通过阿里云这个出口变成对外的产品,就像是蚂蚁金服的应用成熟后转化为中小银行提供的“金融云”服务,以及去年云栖大会上推出的杭州城市数据大脑。
那么,阿里巴巴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提出 NASA 计划?
按照马云在 2012 年的规划——电商、金融、数据三步走——来看,当下的阿里巴巴正处于第二步“金融”的节点上——电商平台已经上市,而且,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和电商人口红利的耗尽,阿里巴巴电商业务的天花板已然可见;作为关联公司,蚂蚁金服拥有阿里巴巴旗下所有金融业务和服务,尤其是它在消费金融、小微贷款业务、金融数据应用、个人征信等层面的产品创新,说是全世界金融互联网创新的标杆并不为过。
更重要的是,从去年开始,蚂蚁金服屡屡传出即将上市的消息,这恐怕也是阿里巴巴把蚂蚁金服剥离出来的一个重要目的:金融和交易数据对于纽交所而言太敏感了,它需要把这块业务的上市地址选在A股——这里有政策的便利,“全球最大”的概念红利,还有疯狂的散户。无论蚂蚁金服什么时候上市,现在的它早就走出了“为淘宝服务”的业务范畴,在移动支付和普惠金融等方向上补充着传统金融业的缺憾甚至伺机超越,而且有着天价的估值——现在的蚂蚁金服,在我看来像极了 2012 年时候的阿里巴巴集团,已经成熟了——马云口中的第二步“金融”也瓜熟蒂落了。
接下来,理所应当就是“数据”了。实际上在 NASA 计划之前,除了阿里云提供的云计算服务之外,整个阿里巴巴的一部分技术产品也在零零散散地输出出来:云计算有飞天系统,蚂蚁金服研发的金融数据库,用于社会的人工智能 ET,与中科院合作的“量子计算实验室”……于是,NASA 计划让这些技术有了向前一步的可能——也证明阿里巴巴正式踏出了“数据”这一步。
至于为什么是“数据”,或许我们可以听听马云在这次技术大会内部的发言中是怎么说的——
大数据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包括大计算,一个是叫云数据,一个是爹,一个是妈,生下来的孩子是人工智能。
所谓 AI,没有计算能力,完全瞎扯,所谓 AI,没有 Data,完全瞎扯……今天全世界能够真正做人工智能的公司,有这样的资源和平台的公司没有几家,应该说不会超过五家——既要有数据,又要有计算……全世界很少找到一家公司像阿里这样拥有那么多珍贵的数据资源。……我们认为,阿里巴巴为未来的智能化生产而提供(技术),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压迫着阿里巴巴走出这一步。
过去几年,无论出于怎样的考虑,Google、Facebook、国内的腾讯和百度都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前瞻性和“不接地气”的实验室研究。这些研究中有些比较成熟而且有着明确的前景——比如无人驾驶技术;有些成功做出了产品但没有商业化的可行性而最终流产,比如 Google Glass 和 Baidu Eye;有些则直接胎死腹中没有走出象牙塔,比如 Google 的太空电梯和悬滑板。
这些技术和产品充满想象力,看不到市场需求,当然距离商业化还很远,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对公司本身和整个社会的科技研究都有着重大意义。
尤其是,过去几年里待在实验室里的人工智能以不可思议地速度成为了当下互联网的技术明星的时候,更是让阿里巴巴感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单纯以产品需要为驱动的技术开发,可能会在前沿技术开发的领域落后于人。
甚至从企业形象层面上也是。比如,你不能说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这件事上毫无建树(事实上它也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最好的公司之一),但无论是在集团和内部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上还是外界的认知上,声量还是比 Google 和 Facebook 们弱了一些。
这其实是 NASA 计划的另外一层含义——阿里巴巴自身当然需要它,可来自它那些高级 peers 的压力也挺大的。一位阿里巴巴的朋友告诉我,NASA 计划虽然现在才公布,可它的技术准备早已开始——内部正在等待时机,从所有方向中选择一些项目和方向来“All in”。
欢迎阿里巴巴加入这场前沿科技的“军备竞赛”。
关注PingWest品玩
(微信号:wepingwest)
发现更多有趣好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