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旅讯
影响行业的力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山花烂漫时》凭什么深入人心?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女厕所应该比男厕所多吗?为什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旅讯

环球旅讯年终特别策划:2017中国旅游业大事记(上)

环球旅讯  · 公众号  ·  · 2017-12-07 08:01

正文


没有任何预告,2017年旅游业从上半场光速进入了下半场。

 

去哪儿退市,“艺起同行”又要开始上路,和携程同时代的OTA故事即将终局。占据OTA半壁江山、高歌走向国际的携程依旧十面埋伏,飞猪、美团旅行火力全开,还要警惕那些看不见的狮子。

 

中国酒店业还在继续整合,整合效应使酒店在与OTA对话时更有筹码;各大航司开始思考,高铁提速,航班削减,这一轮冲击如何应对;非标住宿玩家开始出现独角兽,而他们的老师Airbnb在中国却举步维艰;出境游增速放缓,入境游再现曙光,巨头和创业者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资本愈发冷静,移动互联网红利正在消失,竞速时代已经过去,谁将在竞技时代赢得未来?


2017岁末之际,环球旅讯特别策划了2017年终专题,为广大的旅游业者呈现本年度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传递业界专业人士观点及旅游行业领袖们对2018年的展望。


本期内容为环球旅讯选出的2017影响中国旅游业十六个大事件之上篇。今年中国旅游业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大事,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又有何真知灼见?一睹为快。


本期大事记快看:


1. 中国发起成立“世界旅游联盟”打造国际旅游合作平台

2.“限韩令”及其连锁反应初现,出境游增速放缓,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3. 入境游规模超出境游,增速创新高再现新机遇

4. 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化战略提速 但风险与隐忧同在

5. Priceline战略投资美团 国内OTA大战或风云再起

6. 高铁提速和航班削减,中国民航业遭遇强劲冲击波

7. 飞猪联姻万豪 如何开启OTA和酒店合作新模式

8. 机票搭售谁之过?收取服务费是必由路径吗?


1. 中国发起成立“世界旅游联盟”打造国际旅游合作平台

 

世界旅游联盟(World Tourism Alliance,英文缩写:WTA)于2017年9月12日在成都成立。该“世界旅游联盟”以“旅游让世界更美好”为核心理念,将为全球旅游业界搭建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联盟总部和秘书处设在北京,截至目前,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西等29个国家和地区89个会员。


 滕德毅:中国借力出境游快速增长和货币输出,增加全球旅游业的   话语权是明智之举,借此也可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从一个参与者变成游戏规则制定者。


 李洋:有个笑话说:我们强大了也不欺负别人,但不欺负欺负别人怎 么知道我们强大了。大时代有大格局,大格局带来大视野。中国消费升级带动的出境游浪潮,正在成为一张中国“名片”。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对行业整体来说是机遇期。


 孙明:我国在国际旅游产业中的话语权将获得提升,各种国际标准的 出台将越发受到中国的影响。说白点,WTA可能瞄着全球旅游产业的WTO走,中国说了算。这也无形中帮助中国旅游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


 蔡劲冬:从全球旅游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来看,中国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从全球的视野看,存在着文化、体制、管理和品牌等多个方面的挑战,所以,这个时刻,中国发起并成立“WTA”其实还是有做中国旅游市场的严重烙印,相信参与国和组织基本还是在对中国旅游市场有憧憬的心态,远远称不上全球旅游的平台远景。两个字点评:过早


 魏建:不能只是考虑方便国人出境游,也要考虑深入优化让外国人来 中国的入境游。入境游才能拉动地方旅游消费,增加全域旅游的GDP收入占比,这是地方官员的重点。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设于中国再合适不过,未来,中国作为旅游强国将会立于世界之巅。世界旅游联盟组织也正是看好了这一点吧。


2. “限韩令”及其连锁反应初现,出境游增速放缓,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一场地缘政治风波让今年的赴韩游热度降至冰点,随之而来的,是航空公司、酒店、包机商、包船商、旅行社、创业公司的哀鸿遍野。而今年出境游市场的增速趋缓,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出境旅客数(不含港澳台)在2015年的年均速为33.3%,到了2016年仅剩下22.7%,2017年前七个月的平均增速只有5.3%。出境旅游企业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布局因应?


 程超功:一方面,随着中国游客旅行目的地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充,全球性的安全事件和地缘政治危机对中国旅游行业的冲击日益凸显,“萨德事件”引发的出境游增速骤降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所谓“限韩令”仅仅是外部因素,而中国旅行社行业在出境游业务上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是内因。长期以来,国内旅行社行业依靠平价策略在日韩泰等周边目的地快速开辟了规模可观的短线出境市场,并在增量上逐渐对其形成依赖,结构性矛盾突出。即便没有“限韩令”,出境游市场也必将会经历一个结构调整的转折点。


万旋:出境游市场必定是一个持续增长的市场,但目前旅业同行经营的困局与市场增速的快慢关联不大,主要是同质化竞争严重,持续的价格战压缩全行业的平均利润。同时在创新方向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核心在于没有认识到旅游是一个非常重体验的行业,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模式上的创新并不能带来多少实际的差异化优势,无论新入局者还是行业老人都应该保持谦卑的心态,扎扎实实做好资源把控,产品创新,经历时间的考验,稳步发展。


 陈舜:随着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了诸多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摩擦。偶发、局部性的地缘政治风波未来会成为一种“常态”。出境旅游企业在专注自身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同时,还需要放眼观世界、提升国际化视野。能够准确预判地缘政治风波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做到对业务提前布局和及时调整。


 李洋:出境游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趋势判断是可以有自信的,增长率虽放缓但整体规模已经过亿。大水漫灌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经过去了,迎合消费升级挖掘新热点和充分认识人群细分市场是需要出境游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长春:新的增长点一直都存在,比如从以前的景点游到后期的度假游,再到韩国的整容游,国力的不断增长是短时间内正在发生的现状;未来出境游这方面,应该有更多行业互动,婚庆/医疗/教育等,每年都有明显的增长;再加上一带一路的优势,跟着这条路线走,未来业绩增长可期。


 孙明:首先,数据不能只看增长率,还要看其他各个维度才能得出结论说增速缓。其次,航空公司、酒店、包机商、包船商、旅行社、创业公司是更多服务于观光客还是整体意义上的“旅行客人(旅客)”?数据口径和思维方式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思路。沿袭传统观光游思路,不如在MICE等“商、养、学、闲、情、奇”上找路,做好本分的事。


 汤新满:中国人出国看世界,这确实是个巨大的市场。增长要么量,要么质。我觉得这几年大家也都看到了,常规旅游产品可以搞量,但是往往还是携程途牛他们的天下,因为常规产品注定就是要打价格战的;出境旅游需要连接消费升级做一些定制类的产品和体验,但是这里面有真体验和假体验,确实很难平衡质和量的增长。


3. 入境游规模超出境游,增速创新高再现新机遇

 

2016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1.384亿人次,同比增长3.50%,规模总量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增速分别为2815.12万人次和8.3%,创金融危机以来的历史新高。预计2017年入境旅游人数将有望达到1.43亿人次。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与创业公司都在入境游市场寻找机会,这也或将成为入境游发展一轮的新机遇。毕竟,大家都准备重拾这一领域,而不是彻底将其遗忘。 


程超功:尽管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国内主流在线旅游平台依然没有一家启动入境游业务,海外布局基本也以服务出境中国游客为主,入境游市场依然由少数传统旅行社主导。长期来看,客源结构的全球化应是中国在线旅游企业全球化的一个战略目标,仅仅是业务及投资布局走出国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客源结构的全球化,中国旅游企业将无法从全球市场增长中充分受益,更加无法形成全球竞争力。


 蔡劲冬:入境游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应该看到其中有20%左右是外国人入境,在针对这部分人群的销售以及旅游服务方面的确存在不小的市场细分空间。中国本地的航旅服务商或者海外的航司/GDS服务商都可以考虑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旅行设计特定的服务产品,来增强对这个方向流量所带来的商业价值的挖掘。两个字点评:机会


 闫向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民有钱出国看看,也会有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人到中国看看,世界上出境游大国也都是入境游大国,很少有例外。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密切相关,这几年出境旅游的迅猛发展,客观上挤占了入境旅游资源比如航线、导游,出境游增速放缓,也为入境游腾出点资源空间。入境旅游的触底反弹已是必然,新的入局者也不要忘了,中国各级旅游管理机构每年投放在入境旅游营销的数十亿计的营销经费,这是保守估计,而且是刚性投放,干的是同一件事,合作的空间也就非常大。


 苏昱:目前的入境游市场,主力军仍然是传统旅行社,只不过宣传推  广的途径转向了互联网,但操作手法和运营模式与十年前几乎没有变化。盈利模式也和以往区别不大,商店购物回佣以及导游卖OPTIONALTOUR(俗称加节目)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零负团费,赌人头仍然屡禁不止。但随着全球经济企稳,中国对空气污染的治理,以及自身经济的走稳走强,入境游市场加速发展一定是必然趋势。这个巨大的市场对旅游,尤其是科技导向的创业公司充满了机会与挑战。在目前机票酒店及中国公民旅游已经排好座次的环境下,入境游将成为下一个战场。

 孙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排除各入境客源地的OTA再现当年我国入境游客的热潮,建议抱着传统思路的旅行社们抓紧时间去BD吧。金主和国内的大佬们也可以利用已有资源在海外开店,雇佣当地老外做入境游。


万旋:入境游市场的增长和全球经济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回暖相关,入境游市场玩家不光要做好国内本地化的承接能力,同时也要看到境外在线上流量成本比国内线上流量成本低的情况,学习并了解国外线上营销方式势在必行。


魏建:当全球游客的观光时代过气,异域文化(在入境游客人眼里我们就是异域)体验将会变得很重要。比如我们会在陕西延川的黄土高原、黄河岸边遇到一批新加坡的游客,他们探寻的体验核心就是:还保持着原生态的文化;这事中华文明的神秘感就体现了价值。


 冯健琪:入境游虽然有国外OTA的渗入和市场分占,但总体还算是一个蓝海。不过入境客户群语言和使用习惯的不同, 是市场的难点也是护城河, 希望能预见先机的中国企业能拔得头筹。


 杨青锟:入境游流量口已在线化,出发点化,居间业务存在较大挑战,但个性化目的地服务的打造和接待应该还是有一些机会,具体实施时建议还是从京西桂沪成熟市场测试成功后,再慢慢向更多目的地拓展。


4. 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化战略提速 但风险与隐忧同在


继收购Skyscanner,迈出国际化步伐的携程,今年继续拿下Trip.com,再加上此前投资的印度OTA MakeMyTrip和北美华人地接社,国际战略布局已然成型。


作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主角,海航集团在全球频频出手,其出手之豪气、频率之快、触角之宽广震惊了全球商业圈。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进与退中,或许也可能面临着“消化”的难题,而政府对中企海外收购的“踩刹车”也显示了政府在金融层面对风险的担忧。融合和适应是所有大踏步迈向国际市场的中国旅游企业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程超功:近年来,中国企业“海淘式”的海外并购引发世界关注,其中,休闲度假及文旅方面的资产尤其受中国投资者青睐,但随之而来的业务及管理层面的整合将成为这些海外投资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目前为止,中国巨头们将并购的旅游“洋品牌”引入中国市场的努力鲜有成功范例,而将中国业务与境外投并公司整合的努力才刚刚开始。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客源结构的全球化才是考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高级阶段。


 高思伟:自古有危险就有机会,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土大,人口也庞大自然有有效市场的优势。可以说必须要有这样的土壤才可以孕育出一批大型的跨国企业,在今时今日只有美国可以有效的作为中国的比较。携程在旅游行业肯定是代表,和很多其他行业的科技公司一样,他们往外看是肯定的。规模做上去之后,风控等自然也要跟上。我相信以中国的市场规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出去国外和其他跨国企业一较高下的。


 李洋:旅游业是典型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先天的优势,资本只是 加速器和催化剂。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领先,已经让中国旅游企业的“剩者”和强者有了国际化拓展的大环境,如何发挥优势,用好“时光机理论”,对资源端和流量端的控制布局考验着领军者的战略眼光,期待中国能出现Priceline这样的国际化巨头。


  王长春:至少就目前来说,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收购行为,经典案例并不多;不是不看好收购行为,而是对于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的输出,一直都没赶上我们的撒钱速度。再加上国家对海外收购政策的收紧,未来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可能会逐渐升高,但就我个人来说,国内多年的行业大战后,寡头已现;确实需要到更大的市场去纵横驰骋,书写新的中国企业发展历程。


 苏昱: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扩张之时,人力资源的储备能否得到大佬们应有的重视呢?在收购时,是否应该多考虑一下管理团队呢?认真考虑一下我们是否有驾驭这个企业的人才,可能是大佬们最应该重视的问题。对的时候,选择了对的企业,但是还要用对的人。


万旋:国际化产业并购整合从来不是一个一加一等于二的过程,会不会起到化学反应以不至于成为负担是每个参与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对于国内旅业大玩家,如携程在国内市场的老大地位短时间不会被撼动,海外市场的开拓是其保持长期增长的必由之路,个人认为携程的海外投资举措正确合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和管理问题,这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


 张海滨:携程的国际化战略实属无奈之举,一句正确的废话这么说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公司不可能再翻番。存量市场增长乏力,必然要做增量市场,迈向国际化,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把我们先进模式进行输出,泽被全世界,是个很好的思路,关键在执行。


 朱明生:试图通过国际化并购来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管理水平、拓展海外市场是荒谬的,应先把自己做强,不仅有金钱实力,还有管理实力、修养实力,让老外不要当我们是暴发户,此时再去并购,更靠谱。亦可先在海外建立据点,慢慢做大,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夏轶: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携程的确走在前面,这次利用Trip.com独立打造携程的海外品牌、扩张海外市场是携程关键的一步棋,能否走好这步棋从而与Priceline开始直面的竞争,将成为携程2018年的重中之重。


5. Priceline战略投资美团 国内OTA大战或风云再起


2017年10月19日,美团宣布的最新一轮融资中出现了Priceline的身影,此事在旅游业中的爆炸性远胜于4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本身,刚刚被携程“一统江山”的国内OTA行业恐将风云再起。随着发布美团旅行新品牌,美团从本地生活向旅游业务全力迈进,而此次Priceline的入股将如何助力美团旅行业务的发展,Priceline将如何在“押宝”中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将是未来几年内中国OTA市场最值得关注的话题。


 蔡劲冬:Priceline此举似乎有一石三鸟的目的,首先借助这个同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掣肘携程,增加在中国以及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其次,更明确地激活Agoda与美团合作后在中国市场的业绩;第三,借助美团O2O的强大市场能力,补齐在本地生活板块在中国市场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Priceline系客流进入中国的延伸价值挖掘空间。两个字点评:算计


 程超功:国内在线旅游行业在经历了整合后正式进入生态系统的竞争阶段,美团从生活服务电商构建起的生态体系已然成为携程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鹿死谁手暂未可知,这是Priceline采取两边“下注”策略的重要原因。美团之于在线旅游行业作为跨界选手和后起之秀尽管增长势头强劲,但也存在战线过长和布局不深等客观不足,而“脚踏两只船”的Priceline也将在中国市场面临左右互搏的整合困境。对于携程而言,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形成的新格局将在多大程度上对其全球化战略形成掣肘。


 李洋:OTA已经变成了“传统行业”,美国是寡头格局,中国也是寡头格局,被携程提前布局的印度也将会是寡头格局。作为全球OTA领域带头大哥、“千亿美元”的Priceline,其快速发展的推手就是投资并购,对美团的投资,更是体现出战略深意。二战中盟国全力支援中国,看中正是中国的战略纵深的牵制作用。这边携程独立化发展,积极的国际布局拓展,那边Priceline祭出妙手。有强劲的对手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当然剧情也会更吸引人。


 甘圣宏:在没有更为先进的在线代理技术(期待微信的小程序?)之前,OTA的红利还将会持续N年之久。而且也不太认同“大战或风云再起”的说法,携程基本上已经成长为中国酒店市场在线代理的独角兽,携程最为成功之处是近乎成为眼下国人的一个出行方式。目的地也好,全产业链也罢,无非是不同业务模式的创新或是新资源模式的整合,在此业务模式方面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个人不认为能掀起大的风浪。技术的革命永远是靠技术创新来覆盖。


 夏轶:从美团本身的业务占比来看,旅游收入远远低于本地生活业务的收入,而且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提升比例仍旧有限。但Priceline的入股可能将会大大加快美团旅游的发展速度,而Priceline的支持力度直接取决于携程在国际化发展上对Priceline的影响程度,影响得越快,美团的发展就会越快。感觉Priceline投资美团是想在国内制约住携程,从而减慢携程的国际化进程。


 宁江云:Priceline投资美团,收益可能是直接的投资回报,也可能是未来的市场份额。但也不排除,只是想让这个暂时携程的最大竞争对手,更大的去牵制携程,使携程增长的速度慢下来即可,而美团最终的走向与发展,Priceline可能毫不在乎。到底是为了什么,让时间给予答案。


 戎豪:虽然Priceline是携程的大股东之一,但是依旧掩盖不了Priceline与携程之间本质上的竞争关系。Priceline这一举动可以说是一石三鸟,首先拖住了携程在国内的战略部署,使得刚统一的市场重新回到了竞争的态势,无法全力向海外扩张;其次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整体渗透,只要中国在线旅游行业持续发展,Priceline就能够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第三,将Priceline自身的全球化战略部署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王长春: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出社会就能学到的投资理念;目前国内三大寡头,Priceline押注2家,成功的概率高达66%,而且从过去的一段时间来看Priceline确实对国内团队的干预不多,往大的说,未来旅游行业的前三强已经定型,短时间非人力可以扭转。往大的说,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还是能容纳几头大鱼,可惜就是小杂鱼几乎被吃完了,生态多样性没有可期待值。


 滕德毅:旅游越来越local化,游客在目的地自由行的许多行为和消费场景属于本地服务范围,旅游和本地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给了美团很好的机会从碎片化旅游需求切入行业,与OTA的机酒优势形成对垒态势,美团旅行的想象空间很大,成长为旅游行业巨头机会很大。


 陈舜:个人认为Priceline对于美团的财务投资大于业务投资的意义。正是因有“战略”二字,所以短时间内Priceline在财务上不会有收益,其看中的是美团未来上市后将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O2O平台的价值。而在业务层面,Priceline 聚焦海外资源,而目前美团暂未发力海外,短时间在业务层面对美团不会有实质的帮助。但从品牌的扩张角度对于美团的确是一个有力的背书。


 Henry:此举说明Priceline不愿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这恰恰是四处围堵封杀美团的携程最不愿看到的。个人认为,Priceline是顺势而为,携程是开倒车。旅游经济应该是开放、互惠、共享的。携程长期保持一家独大对行业并非利好,新的三足鼎立已初具轮廓。


6. 高铁提速和航班削减,中国民航业遭遇强劲冲击波


截至2017年9月30日,中国高铁动车组累计发送旅客突破70亿人次,旅客发送量年均增长35%以上,高铁动车组已成为国人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一方面,是复兴号提速,高铁推出订餐、选座等服务,向民航看齐;另一方面,是民航局出王炸,要以容量换航班正点率,从冬春航季开始削减浦东和首都机场各25%的航班量。各大航司将如何应对这一轮冲击波,将决定他们未来在和高铁的较量中最终的走向。


 蔡劲冬:航司在面对高铁的冲击方面除了能进一步做好自己的事情,别无应对。首先,既然整体航空旅行流畅性和客户体验航司一家无法控制,那么只有在自身能够提供更个性化和更好体验的部分上做足文章,因为铁路整体目前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航司可以进一步留住高价值的旅客;其次,在和机场、地面交通和目的地服务商的合作方面,能够更加敞开胸怀,共享数据,创造更好的航空旅游生态服务体系,来进一步差异化同铁路的产品及服务。两个字点评:开放


 程超功:总体来看,中国民航客运行业在过去五年间依然保持了高于GDP增速的增长,2012至2016年旅客周转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3.63%,但民航客运规模在我国客运市场的渗透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足3%)。随着国产大飞机的量产,航空公司在飞机采购方面的成本将有望大幅下降,从而将推动中国国内民航客运渗透率的大幅提升。面对高铁路网规模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冲击,从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两个方面挖掘潜力将是民航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宁江云:打败你的可能不是同业,而是一个原来和你不相关的人。高铁用速度、准点率、更便捷的市内交通换乘等服务,在支线航线上,对航司产生了远大于同业的冲击,目前航司可以说处于下风。同时,航司也在努力需求与高铁的合作,争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共赢。未来,高铁与航司应会产生更多的合作可能。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不但可以为旅客带来更便捷的交通,也让高铁和航司更大发挥各自优势,带来共赢。


 李洋:高铁成为新四大发明之一,规模全球第一,京沪高铁已经开始规模化盈利。高铁快速发展过程中,民航也快速增长。京沪高铁开通,京沪航线依然紧俏。短期看,存量市场竞争激烈;长期看,增量市场风光无限。


苏昱:中国高铁这些年承载了太大的舆论压力,但其在低调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真正可以称为中国旅游的最亮之星。各大航司真的应该踏踏实实做点实事了,航班正点率真的没法提高吗?学学国外航空公司,尤其是LCC的办法,空间还是很大的。只把眼光放在增值服务,或者绞尽脑汁算计顾客如行李、座位、配餐等等还能不能挤出效益,实在太不大气了。不着眼提高对客户的价值,肯定会在中短程上失去大量的客户。当然航空配高铁可以延伸服务,但在中短程,尤其中程距离的较量中,胜利只会属于尊重客户,提供更多价值的企业。


 王长春:50公里的提速就冲击了整个民航业?这个说法可能无法说服大家。或许未来真正征服民航业的,正是民航越来越不靠谱的准点率,几十年不提升的服务水平以及航空业独立于社会其它服务行业的现状(收了这么多年的机场建设费以及燃油费,凭什么坐高铁就可以不交,政府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要逐渐公平起来)。


 杨哲:不必总都把高铁放在航司对立面,真正把地空联运搞好,规划自己的地空网络,对航司利大于弊。关键还在于航司自己的站位,自己要为客人提供什么样的出行体验?怎么提升自己的服务体验?是不是继续当传统的航空承运人?未来的大交通不会因为某种交通工具而划设界限,交通工具也会极大共享,极大充沛,因为交通工具或形态不同,就把这个领域人为割裂甚至对立是不明智的,在这点上,Uber值得学习,站得高点,望得远点,心态放平,做好自己的事儿,让别人去做竞品吧。


 杨青锟:对航旅冲击是一定的,国内游生态会发生一定变化,但从业者本身即开不了航空公司,也开不了高铁公司,只需要换换思路,换换产品,调整资源配置即可;另一方面,国内航空运能过剩,会增加航司新开国外航线的积极性。


 朱明生:高铁网络四通发达,令人欣慰,但服务远不及航空。希望不久的将来,高铁可以放下铁老大的架势,做一系列软性服务的提升。例如,推出会员计划,回馈忠诚客户;改版简单粗暴的12306 APP,使之更加人性化;改良进出站科技,使之效率更高、体验更好,等等。


 祖长生:该走的一定会走,该来的一定会来;高铁轨道数量有限,飞机空中航线也不可能无限拓展,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最终会平衡它们各自的需求,焦虑是不必要的。


7. 飞猪联姻万豪 如何开启OTA和酒店合作新模式


2017年8月8日,阿里巴巴和万豪国际宣布联手成立合资公司,接管万豪的线上直销渠道。阿里巴巴推出全新的会员体系,与万豪的会员体系实现双向互通的深度合作,阿里巴巴此次把会员共享给万豪,要的自然不仅仅是万豪的“低价保证”,更多的是在探索与连锁酒店的一种新型合作方式,从而在未来在线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掌控更大的主动权。


 蔡劲冬:阿里同行业企业直接合作应该是想打造一个样本模式,来验证被阿里所推崇的数据、流量、信用、智能是否能在行业场景里最终落地并且产生业界领先的技术和模式。而对于万豪来说,其目的会显得更加现实,即阿里的流量如何在行业漏斗里得到最好地变现。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此举的影响目前还不算大,因为阿里的会员和万豪的会员的重叠度其实并不高。在行业场景下的导流,变现甚至提升忠诚度的确并不简单,代价远比看上去很美的合作要大,所以此举是两个有钱人之间的一次碰杯,说影响在线旅游市场还为时尚早。两个字点评:探索


 李洋:马云说,抢钱的时代,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磨唧唧。酒店行业看得懂要做,看不懂也要做,就是不能等在原地。看得懂那就和阿里合作,看不懂就积极创新,把营销交给OTA,过于依赖渠道,只能在价值链条的低端。


 高思伟:我觉得西方世界慢慢在发现,中国在网络和电子商务上的商业模式在多个领域都是超前的。这是因为中国有的人口优势,同时,很多事情可以快速落实和执行,所以可以做到很好的迭代更新。在阿里巴巴和万豪的合作上,我们可以看到了传统酒店的大胆创新,我觉得这绝非是一天两天的考虑,而是通过了长期的研究和内部讨论,打磨出来的结论。万豪不会拿这个重要的市场去做赌博,这背后意味着万豪在改变现状和现有销售模式的决心。


 陈舜:以往酒店与OTA的传统合作仅限于“卖货”模式,阿里与万豪的新型合作模式无疑给行业带来了一种“颠覆性”认知——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合资公司只是深度合作的第一步,未来阿里如何整合万豪全球酒店和目的地资源为消费者提供简单、便利、高品质体验的产品成为合作成败的关键。阿里在此次合作的格局上显然“不是谋一时而是谋万世”,“不是谋一域而是谋全局”。


 程超功:随着携程在国内OTA 领域掌握支配地位,包括酒店在内的在线旅游标品市场的竞争进入下半场,生态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取代价格和资源控制力成为决胜的关键,飞猪、携程等均加大了对整个服务链条的投入,与供应商的关系从上下游关系演变为互惠共赢的伙伴关系,软硬件服务链条向前端延伸,把“护城河”拓宽、深挖。未来一至两年内,这将是一场激烈的竞赛,整个行业的价值链将在这个过程中重构,服务和用户体验也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苏昱:飞猪联姻万豪,以及当年发力酒店的PMS市场,应该说都是阿里很具战略眼光的一步棋。目前携程一统天下,想要全方位与携程开战无疑是不明智的。通过瞄准行业的某个细分市场进行发力,从而在整个战场撕开一个豁口,应该是非常聪明,极具战略眼光的。阿里旅行的团队面对在旅游行业身经百战的携程能否战而胜之,实在不令人乐观。唯一想给飞猪提的建议是,能否不要天天变换招式,总想像马云爸爸的太极一样四两拨千斤?也许拿出肥猪拱门的韧劲才是以拙胜巧的大智慧。


 张聪:飞猪和万豪合资公司的成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资源合作创新,二是合作模式创新,三是运营模式创新。资源方从单一的客群需求,升级为会员、数据和品牌需求;渠道则从单一的供应链引入,升级为合伙人,利益捆绑获取更具优势的供应链。资源方运营可以渗透到平台的资源和工具,渠道可以更加精准的转化客群并实现快速的高星级用户沉淀。合资公司模式是创新合作,强于资源方之间的联盟合作,但对于飞猪,该模式的服务对象和架构还需再次定位,如何避免资源浪费、中小型酒店集团或国内酒店的疑惑。


 杨哲:是不是真合作,就看有没有共享客户,相信这次联姻飞猪是认真的,也是真正有点像OTP的地方。身为平台,飞猪最大的优势是阿里的生态,生态讲大故事,行业都是垂直的小故事,所以飞猪所谓的赋能二字是合适的。从和首旅的合作到和万豪的联姻,其中还是能看到一些赋能的方式:首先就是大数据和客户体系,所有的行业都是垂直的小体系,只有阿里能做大体系,这个大体系就是super ID,这几乎是全旅业的痛点。其次是流量,拉新成本高,效率低,也几乎是全旅业的痛点。流量运营的事情不是人人都做得好。


8. 机票搭售谁之过?收取服务费是必由路径吗?


已经延续近一年的“携程捆绑机票”风波在国庆节后的一周走向了一个高潮,从媒体和行业人士,到互联网分析师,再到明星和消费者,大家表现出了惊人一致的态度,指责、痛斥滚滚而来。针对消费者的投诉,携程最后推出“普通预订”按钮,用户可快捷地预订无默认勾选的机票产品。


此次“搭售”事件背后,如果关注点仅仅停留在携程等OTA们如何 “解绑”机票本身,而忽视了对造成这一现象本身的原因和长期对策的讨论,其结果只能是因噎废食。那么收取服务费是解决机票代理赚钱和航空公司打造健康的分销渠道的必由路径吗?移动时代的行业监管又该怎么做,这些都是值得每个行业参与者,尤其是监管机构未雨绸缪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朱明生:其实如果携程把产品体验做好,这项业务的性质就不是可恨的“搭售”了,而是贴心的增值服务。乘客的需求是不同的,不能因为部分乘客痛诉误买保险,就认为所有乘客都不需要购买保险。我们要解决的是“误买保险”问题,而非“购买保险”问题,所以要把产品体验做好,让想买的可以舒服地买,不想买的可以轻松地略过。


 蔡劲冬:捆绑搭售本身即便没有监管机构的“限制”也会出现,这根本是与一个企业所倡导的文化是什么有关系,而且直接会反映在管理KPI中。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企业,CEO及C-level对资本、业绩、钱权、前途的认识或者共识决定这家企业的方方面面。携程的捆绑为什么在一开始就用技术的能力来展现个性化的服务和营销而不是躲在角落里的那些灰色的按钮?这个一定是一个管理的驱动,也是将这个公司的业务置于什么样的一个风险环境里的决定,是舆论,还是业绩?两个字评价:管理


 程超功:这场风波暴露了国内OTA行业当前存在的发展困境。携程模式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中国OTA行业的“经典范式”,尤其是机酒业务一直是规模和盈利的增长引擎,但却存在先天缺陷:高度依赖流量模式基础上的佣金收入,在与航司等上游供应商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应对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几无回旋余地。而从监管层面看,提直降代等政策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机制,缺乏弹性,OTA短期内应对乏术。最后,让消费者学会为服务“埋单”是行业形成良性生态的根本,但这需要经历很长的市场教育期。


 李洋: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变薄不是作恶的理由,就像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一样。自然生态中由于有多样性所以才和谐,机票销售也要听取消费者的声音,加上对手的竞争和行业监管和引导。行业领导者不应该要把精力耗费在精巧的算计和卖力的公关上。消费者是否付费有支付习惯的问题,也有附加值定价的问题,消费者只会为价值买单,不会为成本付费。


 宁江云:机票捆绑导致了一些行业乱象,以及旅客不舒服的产品体验。未来,企业必须拥抱数据运营,自建或者外购数据工具,通过数据管理要出更多利润。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要尊重用户,注意拿捏轻重,避免用户被过度骚扰,而使企业走入被用户抛弃的深渊。


 戎豪:对于消费者来说,机票的价格就是一串数字。而对于机票代理来说,价格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这一组合结构在近两年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机票的搭售是OTA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过程的产物。我相信收取服务费也只会是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最终一定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使得OTA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支付额外的费用。


 孙明:“搭售”和“捆绑销售”已经上升到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既要加强监管部门的重视,推出新政,也应倡导良好服务受尊重,良好服务的价值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得以体现或是变现。服务费可以收,但鼓励自由竞争,服务费的价格由市场决定。


 王长春:在商言商,携程的做法本身符合正常公司的营销行为,诱导购买与搭售行为也是大部分企业常干的事情,但是携程因为成了巨头,大家潜意识地会对巨头的道德行为有更高的要求。其实携程已经有了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最大优势---流量,怎么把流量变现,BAT们或许能给携程好好上上课。还是那句话,企业这么大了,还是多干些让客户点赞的事吧,别总惦记着客户手里的那点钱。


 杨哲:提直降代,相信将是整个大行业不可逆的趋势, 草会越来越少,在旅客完全接受在线预订的便捷是理所应当的当下,如何让中介服务变得值得收费将是最大的问题,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个人认为只有订制服务的服务是值得付费的。模式创新和改变才是OTA们的必由之路,旅业的中介到底是什么样的本来就是OTA可以自己选择的,服务费或许只是可选的改变之一。


编者注:囿于字数与篇幅等因素,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的点评并未全部展示,感谢他们的辛辣点评。


12月7日中午,环球旅讯将继续带来2017年中国旅游业值得关注的另外八个大事件,敬请关注!


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