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今天起,睡觉务必调整一下!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为什么一所小学有829张乒乓球桌? ·  2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定调202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大看点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个人养老金制度,15日起全面实施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铁路12306正告!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视频 | 俄罗斯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亮相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03 19:10

正文

“俄罗斯也将装备隐形战略轰炸机了!”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消息人士3月1日称,图波列夫公司展示了首架全尺寸PAK-DA(远程航空兵未来航空复合体)实物模型。这是传说已久的俄新一代战略轰炸机首次亮相,一经披露便引起广泛关注。俄专家认为,在美国启动新一代战略轰炸机项目的背景下,俄军必须加快研制步伐。


▲俄媒此前公布的隐形轰炸机概念图。


标志着“研制进展顺利”

图波列夫公司堪称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摇篮”,俄军现役的多型轰炸机都是由该公司研制和生产。俄罗斯塔斯社2日称,这次实物模型亮相,意味着图波列夫公司最终确定这种轰炸机的气动外形,专业人士可以从中了解它的基本性能。这种轰炸机是图波列夫公司为俄罗斯空天军研发的,预计将于2025-2026年首飞。这已经比原计划推迟了数年。2016年,俄空天军司令维克多·邦达列夫上将曾表示,这种轰炸机应于2019-2020年进行首次试飞,最早将在2023-2025年装备部队。但后来有消息称,由于俄罗斯恢复了现代化升级的图-160M2战略轰炸机的生产,PAK-DA项目被推迟了。
    

根据设计方案,俄军方不仅计划将这种隐形轰炸机作为战略轰炸机,还准备将其用于远程截击机和发射航天器的平台。俄《国家军火库》副主编德米特里·德罗兹坚科称,建成的实物模型表明,这项工作进展顺利。实物模型是生产任何一种飞行器的重要阶段之一。在模型设计和检验阶段将对飞机的布局等一些主要问题做出最终决定。现在有关这种轰炸机的性能对外透露很少,目前能够了解到的是,它将采用“飞翼”布局,可以携带各种导弹,包括核导弹。预计详情会在5-6年之后公布,当然多数性能仍会处于保密中。



PAK-DA的模拟动画。


未来轰炸机什么样?

当今俄战略轰炸机“三驾马车”由图-22M3、图-95和图-160组成。与美国同行的“三驾马车”(B-52、B-1B和B-2)比起来,图-95、图-160分别与B-52、B-1B性能相当,但图-22M3的航程和载弹量有限,根本算不上战略轰炸机,而B-2这样的隐形轰炸机则是俄罗斯一直欠缺的。这也导致俄战略轰炸机与美国相比长期处于下风。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日称,PAK-DA将大量采取隐形材料和其他技术实现隐身性能。如在设计中将使用吸波材料,所有武器系统都将安装在轰炸机内部,还可能采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此外,它将配备俄罗斯国产最新型电子战设备。俄《国家军火库》杂志主编维克多·穆拉霍夫斯基表示,复合材料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和降低被发现的概率,目前俄罗斯已掌握用复合材料制造各种飞机部件的技术,但新轰炸机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研制。
    

俄罗斯“今日经济”网站2日称,首次展示的PAK-DA模型采用“飞翼”布局设计。它没有水平尾翼,可以减少起飞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和经济性,但相对难以操纵。报道还披露,采用这种布局标志着新轰炸机并不追求高速性,而是将以高亚音速飞行,从而减少噪音和降低被红外探测设备发现的概率。专家估计,这种轰炸机航程将达1.2万公里,起飞重量不超过200吨。它将具备执行战略打击任务和战术打击任务的双重能力,既可以携带装备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实施核打击,同时也能使用常规精确制导武器,对地面目标进行“点穴式”打击,并可突破世界任何防空系统。



俄美开启新轰炸机竞争

2016年,美国宣布启动新一代战略轰炸机B-21的研制工作。它同样采用“飞翼”布局,与现役B-2隐形轰炸机外形颇为相似。美国空军计划购买100架新轰炸机,单架造价高达5.5亿美元。
    

俄航空专家谢尔盖·伊万诺夫表示,俄罗斯应汲取美国先进轰炸机的经验和教训,才能确保俄罗斯未来轰炸机性能更高、造价更低。俄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称,俄空天军需要隐形远程轰炸机,从而提高俄空天军的打击能力。它将保证俄罗斯拥有与美国相当甚至更强的战略轰炸力量。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亚历山大·舍林也对研发这种轰炸机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表示:“这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能够有效防止敌人对我们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我们应向世界展示其威力,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号:HQSBWX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