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熊老师的艺术课
绘本、阅读、艺术教育 ·艺术全语言学习 ·全息化思维 ·综合艺术语言叙事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爆卖19000件的衣柜王者,几乎零差评的重磅 ...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香港「本地生」定义有变,16万高才子女真的输了?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缅甸电诈基地被端了!7000人被解救!《孤注 ... ·  3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让我放弃lulu的瑜伽服,不止是便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熊老师的艺术课

雪景特别好看,但是我们无法出去玩

熊老师的艺术课  · 公众号  ·  · 2020-02-11 09:00

正文




2月6号的下午,北京正在下雪。窗外白花花的一片,所以熊老师先让我们看了看窗外的雪景才把镜头转向自己,准备接下来的直播。 “雪景特别好看,但是我们无法出去玩。”有点遗憾。但没关系,直播马上就开始。

手和心一起动起来
开始画画前,熊老师先展示了他的“工作场地”: “因为我的画室距离这里有一段路程,这是我的工作室,特殊时期我们也不往外跑了。在这边的话,我通常会晚上的时候看书,做个笔记,白天就开始画画。这边的材料没有在画室铺开的那么大,也相对小,有矿物颜料,毛笔,也有一些丙烯,这次的创作我比较多用的是色粉,多种多样的色粉。”

熊老师的桌子上铺了一张未完成的画纸,上面用卡纸贴好了红色的树木,几个小人儿安静地待在纸上。 “这幅画是和小亮人工作室的艺术家一起合作的,先画完一些草稿,然后我们再一起拼贴,上色,这是画的什么呢?其实是一片森林,‘一片好像有不好的消息在传递的森林’,在这里,小朋友遇到了怪兽们。”抓起一支色粉笔,熊老师开始在纸上试涂颜色。


熊老师边为树干涂色,边分享练习“心念”的秘诀。“其实我们不管是勾线,还是上色, 都是一个‘心’的训练 比如说要有灵感的话,就是要把自己的头脑特别放空,让专注力特别集中。 想达到这个程度就得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训练,就是去画,去写,去每天捕捉你状态最好的一个瞬间,那么这个状态不是过度松弛,也不是过度紧张,它其实是一个敏感状态;这个心念其实是练出来的,要怎么训练呢?”


“就是要每天在自己房间中,安安静静地去创作,不止是聚集思想,其实是不断地聚集自己的心理感受,这个是越练越快,你就会发现自己有根弦跟未知的创作世界联系起来。 当我们拿起画笔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用这根弦在跟世界发生一个共颤; 那么,弦能够绷得恰到好处,不紧不弛,才会跟世界发生联通的。

为画画而做的准备里,心念只是其中一项,那么另外两项是什么呢?

首先是足够的阅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所以我们更需要阅读。熊老师是这么说的: “现在大家得到的信息和概念非常多,我们好像获得了许多知识,但其实是许多容易植入的商业化概念教我们思考,比如我们会学到很多的词,网上的很多信息,它教我们的东西不是一种活的、一手的经验,它其实是一个代替我们思考的固定词汇。所以我们马上就会有诗歌课,我一直把诗歌当做是我们创作背后非常重要的东西。 当然,它在语言方面可以提供新的尝试,当然,最主要原因是我刚刚说的, 诗歌可以让我们抵御那种非常概念化和商业化的语言,找到自己重新去感受世界,重新去感受生活的语言能力。 所以我刚刚说了两种,就是在画画中,在创作中的经验,第二个是阅读,阅读我们一定要读一些非常好的文字,你要有自己的文学能力,这样你才能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感受。”


然后是经常锻炼,活动身体。

因为画画是需要长期伏案的活动,并且最近大家都待在家中,所以更要多多运动,活动起来。 “这段时间除了练咏春我还在练大枪,现在我的枪术大大提高,每天在想身体应该如何运动。画一会儿后会四处走走,现在不能出去,我就在室内运动。”


做完准备后,熊老师一直在试色,用不同的色粉笔在画纸上擦动,颜色和颜色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就像烹饪时的调味料,即使是一点点细微差别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以前我有位同学问我上色的秘诀是什么,我说,其实你看这张画,这张画主要就是平涂,这样横着涂,平涂是 涂每一笔的时候都要看着,感受着,也不是很僵化的涂,边看,边感受,跟身边发生关系。 我把这叫作‘像大象一样看,像蚂蚁一样画’。”“什么叫蚂蚁上色呢?就是像蚂蚁一样仔细地,反复地看每一个细节。什么是像大象一样看?就是趴着,站起来,看一下,再画;而且我 在内心会不停地和自己对话,这是一个秘诀,你在画画的时候,就是在脑内交战的一个过程。 梵高也说过,画画不是凭着感性和疯狂,它就像你把画面中的色彩,构图,线条运转起来,就像同时调配一个千军万马的将领一样。 你要把这些不相干的,冲突的色彩,把它放在同一个画面中去,这是我这次的挑战。其实这次我挑战的是什么是用色的大忌,但做完之后大家会发现你所有的颜色如果是对撞的,反而会显现出一种协调的效果。”


对于一些其他的小问题,比如画错了怎么办,找不准色调怎么办,熊老师用独特的方式解答了它们。 “同学们会问,在画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怎么办,其实 不满意的地方是最开心的,因为你画错了,你画错的话就必须运用双倍的智慧去改它。 这个时候,好的画面就出现了,所以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我这边不是一句空话,每天都在失败,每天都找不到方向。 说着说着,熊老师已经在深红的树干上试过了几种颜色,正拿起深褐色的色粉笔,在画面边缘细细地勾边,再用手指摩擦把两种颜色混合起来。

如何调色是一门学问,正如熊老师所说, 诀窍就是不断的练习。

“现在是要做大画面这一块,这一块我决定是(涂涂涂),嗯,我还在想,要多想想。哦,这个红色好,和刚才的红色不一样。你看我们有几种红色,对我来说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深红色加一些棕色,这个是有咖啡色和阴影部分的,而这根是正红,就特别郑重,但它其实是一种绯红色,这个更加偏紫,有点偏绛红色的。这个颜色是这么看的,这个紫色和这个颜色在一起,它就会有对撞。正红色要和这个绿色一起搭(涂涂涂涂),它放在一起就有完美的搭配感觉。这个紫色呢我喜欢它跟黄色在一起,但还需要中间色来调和。”

并且,调色也是一个内心思考的过程,对于调色,熊老师的艺术课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在不断的尝试里探索色彩的奥秘。
“中间我们老学员还上过色彩课,色彩课第一节课就是调色,把颜色调得极其细腻,那个 调色过程不止是一个艺术训练,其实那个过程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调心’的过程。 有了那个过程之后,我们不管画任何东西心都是静的,心一旦静下来,就什么都好了。”


艺术课小朋友满墙的色彩练习

对于画画,熊老师回答了大家都有一些疑问,一些有意思的小疑问,比如:
“画画的人呢,不要说‘你今天画的不好,吃饭都不香了’这种话,这样画画就变成一个讨厌鬼了,旁边看画的人也不要说,你根本不知道他在那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所以边上的人也不要提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那种指导意见,就跟看别人下棋一样。” 画画是快乐的游戏, 不要影响心情哦。
一个小时的直播后,熊老师的树干上色差不多也告一段落,但他说自己一般会画到太阳下山,虽然今天在下雪,那就画到雪慢慢积起来的时候吧。向我们展示了手上“五彩斑斓”的色粉后,熊老师的直播就告一段落啦。


直播后的互动,还有哪些疑问是家长关心的? 我们来看熊亮老师的解答 👇🏻

Q: 画画时不说话? 小朋友画画时说话很正常,说明他在动脑。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画时要不要说话”的疑问,熊老师是这么回答的。
A: 画画时说话当然没问题,我的意思是小朋友其实有时候他不一定要找到一个对话的对象,因为我小时候画画,并没有父母来看着我画,或者是我们有一个班级一起交流画画,我都是在阁楼里边,所以我的对话都是自己跟自己交流。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要习惯宁静,甚至是寂静,画画的人是不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的,他在其中自得其乐,如果我们什么东西都要分享的话,可能会失去真正的动力。 这个艺术,写诗、写作、写小说、阅读、画画,它都是一个极其安静的自储过程,有了这个能力你的心念才会平静。
Q: 六到九岁的孩子,该怎么去引导他画画呢?
对此,熊老师如此说道:“其实我觉得,画画当它变成一个工作或者一个任务的时候,是很难专注的。”
A: 在绘画学习时,我们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空间,孩子要有物理空间,也要有心理空间,他的心理上是不受我们的言论干扰的。还要有他的时间空间,他的时间可以归自己管理,这个极其重要。我们想想看,任何一个创作者,他如果没有自主性怎么办,我们千万不要剥夺他的自主性。
所以关于专注力,我们家长要真正把绘画当成是孩子在认真的,在主动做的游戏;有时我们过多的激情和热情,太多爱的时候,反而把小孩子的专注力给剥夺了。
Q: 如何培养色感?
这是一个创作相关的问题,熊老师回答说,秘诀是“练”。
A: 色感就是游戏,在我们的色彩课里,小朋友上来之后找到一个色彩再把它调出来,调完之后再把它画成几百格的小颜色,这个都在‘磨人’,但我们磨人的时候是在用一个投入的,开心的方式磨,所以色感是在行动中培养的。 跟游泳一样,我们会跳进水中学会呼吸学会换气慢慢游; 虽然也有基本的色彩原理和色阶关系,但这些东西都是一个符号和一个书面的概念知识,你是没有融入到内心里面,内心里面只有一个字,就是,练,是要不断练出来的。
Q: 小朋友兴趣特别短,希望他经常练或者记录生活,但是他都不配合。
这个问题确实很常见……所以熊老师的回答是:
A: 为什么要让小朋友配合我们呢?
熊老师分享了一段童年经历,看来是十分感同身受。
我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叛逆的人,如果有人让我要去做一件事情,那我是不会做的。 这是一个正常儿童的心理,不是一个叛逆儿童的心理。他在成长,他有自己想要去摸索的,他不会一直依照我们的意思去做。
我认为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压力,那么任何一句话都会造成强烈的抵触和不配合,所以,在内心里面我们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特别独立的,完整的个体。这个时候他还是听我们的,我们既要发挥为他规划的能力,又要给他足够的尊重,这两者要达到一个平衡,这个很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