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个小地方,却可以成就大事业”,这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伟大理念。
1968年英军撤离新加坡。
如果不是新加坡政府聘请的荷兰籍经济顾问温思敏博士 Dr Albert Winsemius,曾经作为英国殖民政府军事基地的圣淘沙可能不会有如今的世界知名度,甚至新加坡的旅游业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彼时,政府的三个部门都在争夺圣淘沙的开发权。军方希望其仍旧作为军事基地,新加坡港务局希望扩展港务,经济发展局主张发展工业。最后内阁的意见是将圣淘沙交给美国的石油公司Esso,建设炼油厂。
我们后来都知道,这个计划最终流产,因为温思敏博士认为,圣淘沙岛离新加坡本岛太近,建设化工基地弊大于利。他和当时规划局的负责人在最短时间做了一个圣淘沙的规划蓝图,最后得到内阁的支持。规划的主题是
“圣淘沙是让新加坡呼吸更舒畅的绿肺”。
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任何规划失误或者资源错配对其旅游业来说都是灾难。
2005年,新加坡决定将旅游业打造成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宣布将滨海湾(Marina Bay)与圣淘沙 (Sentosa) 发展成为两处集主题公园、酒店、餐厅、购物、会展、博物馆、赌场等多功能设施之综合性休闲度假胜地,简称为IR(Integrated Resort)。通过提振本身观光竞争力及吸引海外投资,打造新加坡成为一个全世界观光客和商务客“必须造访”的目的地。
2017年新加坡入境游客1700多万人次,与2008年相比,年复合增长率为6.2%。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3.4天。旅游业总收入268亿新加坡元,接近GDP的6%。
这正应了新加坡“三天玩不够”的宣传口号。
占地约5平方公里的圣淘沙,年游客接待量接近2000万,旅游门票及旅游套餐收入接近一个亿美金。这是如何做到的?新加坡政府对圣淘沙又是如何规划开发的?本文将从圣淘沙岛的开发史,整体规划以及丰富的旅游体验来总结圣淘沙是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娱乐休闲度假综合体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