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砍柴网
国内知名科技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  胖东来有新动作!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企业全球化如何防患未然?这三个问题很关键 ·  昨天  
为你读诗  ·  花草有本心:走近古典文学中的春天 ·  2 天前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人类简史》人性的底层逻辑及其与文明发展的悖论 ·  2 天前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人类简史》人性的底层逻辑及其与文明发展的悖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砍柴网

苹果、微软为何能够二次崛起?| 李檬相对论

砍柴网  · 公众号  ·  · 2019-05-01 21:11

正文



来源:钛媒体

作者:IMS李檬

最近几天,科技领域有两个新闻热点与苹果公司有关: 一是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值突破10000亿美元,甚至超过苹果和Amazon,重回世界之巅。 二是苹果公司发布了2019年的200大供应商榜单,中国大陆+香港占了其中40家,首次超过日本(39家)。尤其是2019年全球807家核心制造工厂当中,383家在中国大陆,占比47.46%。


iPhone 手机和 Mac 电脑创新有限、销量滞涨,而且制造、市场环节更加依赖中国,苹果公司似乎正在面临重大变局。

在此,我更想重新回顾一下苹果公司的崛起过程,反思过去人们未曾发现、或者关注不够的重要因素。

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命运关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创立苹果,苹果电脑占领PC机市场,到创始人乔布斯被苹果董事会赶走。


第二阶段乔布斯二次创业,而且收购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海底总动员》《寻梦环游记》等等经典作品由此诞生)。


第三阶段乔布斯回归苹果,领导苹果公司重回巅峰。


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关键因素——极客( geek ),并未受到特别关注。

极客( geek )是那种对新科技、新产品抱有很大热情,同时又能容忍科技产品初期阶段的各种瑕疵,引导科技产品迭代、进化走向成熟的那群“死忠粉丝”。

极客群体高度拥护他们的意见领袖( KOL ),比如乔布斯、马斯克等等,而苹果、特斯拉的很多创新产品,最早也是面向这群“死忠粉丝”而来的。


甚至可以认为,是这群极客、这群“死忠粉丝”催化了一些伟大科技公司。

洞穿很多表面现象,才更能看清很多事情的微妙变化。这里,我想基于这一新的视角,透过苹果公司面临的一些微妙局面,谈谈科技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

微软、苹果二次崛起的核心密码是什么


任何互联网公司、任何科技产品,有 100 个非常爱你的用户,要远远好过有 10000 个觉得你还不错的用户。


这是所有夕阳公司可以再次崛起的关键。

微软、苹果,都曾是夕阳公司,都能实现“二次崛起”,而且掌握了共同的核心密码。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30 岁时被董事会赶走,漂流了 11 年以后,才被请回来抢救临近悬崖的苹果公司。


当时,苹果公司就是一家电脑公司,仅是 Mac 电脑系列就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又有多个编号,而且都很稀松平庸、销量下行,乔布斯没别的办法,就是砍掉了 90% 的产品线。

也不是说,你专注、聚焦核心产品,就一定能扭转败局,乔布斯找到的那把钥匙,是 KOL

苹果公司在 2001 年推出 iPod 音乐播放器,瞄准 200 个左右的传媒意见领袖(这里面有新闻记者、影视明星、专栏作家等等),他们有欣赏品位、有传播能量,这些都转化成了“话语权和口碑”,很快将 iPod 推向大众市场。

音乐和网游很像,天然具有“使用户上瘾的能力”,这更是 KOL 获得发挥空间的机会。


iPod 大获成功以后,苹果公司以 iPod 为底子在 2007 年推出了 iPhone ,直接导致手机市场的重新洗牌。

2001 年是苹果公司重获生机的起点,却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巅峰,巅峰过后全是下坡路。


微软市值最高触达 6000 亿美元,比尔·盖茨刚刚退位,史蒂夫·鲍尔默已经开始执掌微软。


此后的 13 年间,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值没有任何增长,在移动互联网驱动的创新浪潮中,微软也少有大的作为。

2014 2 月,萨蒂亚·纳德拉开始掌舵已经陷入低谷的微软公司。过去,微软公司仅仅被视作一家 Windows 操作系统公司,主要面向大众 PC 用户,而 Windows 的升级换代已经十分艰难,消耗极其巨大的长期研发投入,也难以带来用户体验的明显提升。

纳德拉将开拓重点彻底转向企业级应用,也不是说,你业务转向,企业用户就一定会买账。


微软公司重点瞄准 200 个左右最有话语权、最有说服力的 CTO( 首席技术官 ) ,他们起到了意见领袖( KOL )的说服作用,先说服各自企业,然后是更多同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诸如云计算、 Microsoft Dynamics ERP 系统,以及各种解决方案、咨询服务等等,逐渐成为必不可少、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级应用,拓展了大片新疆域。

KOL 得以发挥关键的“ 商业杠杆作用 ”,在于背后凝聚的那群“ 死忠粉丝 ”。

1%死忠粉丝,决定一个品牌的商业价值


包括苹果、特斯拉等科技公司,并不只有科技,很多时候,科技甚至是为了配合营销策略。

乔布斯推销苹果产品有一个起点,就是“ 只传达一个核心信息 ”。


比如,乔布斯在 2008 年发布 Macbook Air 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反复提及一个概念——“ 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 ”( The world s thinnest notebook )。

脑科学的前沿研究表明:人 97% 以上的记忆,一个月就会被忘记。真正留下来的,都是“具象化的信息”,是“被‘脑成像’加工过的具体形象”。

“只传达一个核心信息”,其实是一种“刺客级、杀手级”的营销策略,乔布斯根本不怕同时引爆的问题。

乔布斯不厌其烦重复了很多遍这一核心信息,比如在发布会演讲时就说“ Macbook Air 是什么?一句话概括——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


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会说“这就是 Macbook Air ,它是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在苹果公司的官方新闻稿里强调“我们已经制造出了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以及官方网站上面突显“ Macbook Air ,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

在“传达核心信息”的同时,也会引爆问题——比如第一代 Macbook Air 有很多问题,运算速度很慢、散热不佳,毕竟太薄了。


在这些问题被逐一攻克之前,“核心信息”一定要传达出去,轻薄灵巧的独特用户体验要最先嵌入大众的记忆中。

其中最高明的,是第一代、第二代 Macbook Air 并非一个大众产品,没有大面积打广告,而是将这些产品“当作部分高端用户(主要是死忠粉丝)的一种玩具”,而此时苹果公司选择大量与 KOL 合作,传播 Macbook Air 所显现的设计理念、特殊体验,而非可靠的实际用途。


这是在给创新产品的迭代、改进赢得时间,等产品真正成熟后,苹果 Macbook Air 不仅可以在销量上与联想、惠普、戴尔相匹敌,那种高端形象也日渐稳固。

任何初期阶段的科技产品,一定在很多方面有各种瑕疵,普通用户是不能容忍这些细节问题的,只有发烧友、科技控或者“死忠粉丝”用户以“当玩具用”的心态,才会勉强接受。


这个“尴尬”阶段,是任何创新的科技产品绕不过去的,你必须要让一部分用户(死忠粉丝)先尝试,反馈用户信息,引导产品的进化、迭代,使之真正走向成熟。这个阶段的品牌策略,基本上是以 KOL 为中心的,只能瞄准小范围的“死忠粉丝”。

现阶段的特斯拉汽车,也是这个情况。


你见过特斯拉打广告吗?我敢说,绝对没有。特斯拉品牌只能靠 KOL 传播,而埃隆·马斯克就是最大的 KOL

很长时间,特斯拉只传达一个核心信息——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技术还需要改进的时间,特斯拉主要被当作一个电子产品来卖的。

为什么特斯拉没有打广告?


一是特斯拉电动车产能不足,目前的年产量只有丰田、宝马的 1/20 ;二是特斯拉电动车还没完全成熟,只能透过 KOL 瞄准一小部分“死忠粉丝”,因为“死忠粉丝”更加宽容一些产品瑕疵,感受创新技术带来的快感。

苹果、特斯拉以及小米,真正明白“死忠粉丝”的价值,透过 KOL 集聚的“死忠粉丝”,可以陪伴你走完“从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到成熟产品、成熟商业模式”的整个冒险、迭代过程。

为什么新科技、新商业的早期探索者是他们


目前,外界开始看衰苹果公司,似乎苹果公司不论花多少钱研发“黑科技”,也难以刺激用户的多巴胺,使之产生眼睛一亮的新鲜感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