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手游那点事 | 欣欣
独立游戏备受青睐,意味着手游行业下半场的战役已经打响。
不管是手游产品、手游市场还是手游玩家,都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入场门槛提升,粗制滥造的产品已经完全被淘汰,而精品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残酷。
在寻找竞争突破口时,不少手游厂商对独立游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中手游推出“拿手好戏”扶持计划为广大独立游戏开发者提供包括超亿元的资金支持、版号申请和场地营运等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将独立游戏作为2017年的重点布局,每个月都将推出多款优质独立游戏;
4399与冰穹互娱携手承办2017GlobalGameJam广州站,4399董事长骆海坚表示将免费开放平台给独立游戏进行测试;
冰穹互娱建立“冰趣”平台,全力支持独立游戏;
心动网络成立专门推广独立与单机手游的平台TapTap,并设立基金扶持独立游戏团队,帮助独立游戏开发者解决版号问题等;
逐步进入独立游戏领域的大厂远不止这些,腾讯、网易、阿里、360等等.....
可以说,这些企业已经拿下了切入独立游戏领域的先发优势,而他们对独立游戏的青睐,实际上源自于手游行业的整体变革。
手游行业的竞争进入下半场,产品的升级、流量的变迁、用户喜好的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等都使得他们嗅到了独立游戏领域中隐藏的“商机”。
一、产品下半场:主流手游已成套路,“有趣”的产品更能脱颖而出
在不断的打磨优化过程中,手游主流市场中能取得佳绩的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大制作+大IP+大发行,手游厂商在某些大作上狠砸资源,拼综合实力。
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更具变现能力的卡牌类、MMO类、RPG类等商业游戏,这些类型手游数量众多、品质较佳,要想直接从腾讯网易手中抢得一杯羹,实属不易。
在手游产品下半场的竞争中,死磕主流手游市场确实很难脱颖而出,因此在变革之下不少手游厂商纷纷看向了独立游戏。独立游戏在目前国内手游行业中相对小众,但却有自己充裕的市场和存活空间,甚至被认为是回归产品、回归玩家、回归有趣的不二选择,给国内手游市场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独立游戏《Braid》的制作人就曾说到:“游戏大厂做出来的游戏,都是静心修饰去尽可能扩大自己用户群的游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游戏的棱角锉掉。这种精心修饰,恰恰将游戏的个性抹灭,而独立游戏依此找到突破口。”
对试图切入独立游戏的商业手游公司来说,国内游戏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都被腾讯网易等大厂所占据,而独立游戏则是打开新细分市场、扩充业务、建立自身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
布局独立游戏,除了能在新的细分领域中占据优势、开辟新的用户群体之外,还对提升自身品牌甚至是“讲故事”都有很大裨益。
二、市场下半场:产品矩阵成下一个流量入口,广告变现模式渐渐成熟
商业手游公司布局独立游戏,除了能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细分市场之外,也与其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有关。独立游戏在帮助商业公司扩充产品品类、覆盖不同用户、获取更多流量上有明显的效果,这也是商业手游公司在其中看到的最大价值之一。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商业公司拿下独立游戏,能帮助其建立产品矩阵,从而获取目前市场上最珍贵的——流量。
有数据显示,自苹果推出App Store以来,上面的应用数量从2008年的5000个,膨胀到2016年的近300万个(其中App Store每月新增的应用近半是游戏)。另外,Steam游戏库里也有40%是2016年的新游戏。然而独立游戏却不同于目前的主流游戏,类型各异、趣味性强、创新度高,能吸引另外一批玩家。
在“内容为王”的市场环境下,传统第三方渠道的效果逐渐下降,而产品矩阵则成为了新的流量入口。
由独立游戏带来的用户覆盖和DAU活跃程度,能给公司带来不少的商业价值和品牌价值。
对商业公司来说,依靠独立游戏能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矩阵,从而获取用户和流量,沉淀玩家。这部分流量除了给自身网游产品找到导量的突破口,也让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流量优势。
另一方面,经过过去一年多的竞争,买量市场红利消失,买量成本跟着水涨船高,而成本的上升也带来了游戏内广告的价值和效益的提升,这是独立游戏的另一突破口。
目前不少独立游戏都是采取免费下载、广告变现的盈利模式,而广告的足够优化、模式的成熟、收入的提升都让独立游戏能从中获利,这也给目前商业手游企业扶持独立游戏带来了后期成本回收的可能。
中手游对此也提出了和独立游戏开发者进行渠道结算后的三七分成,开发者拿七成,最大力度地支持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