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反了,嚷嚷着“国家养士二百余年”的大儒们,在满清打进来的时候是最先跪的,他们后来确实不想跪了是因为发现“铁打的老爷”做不了了,上面还有八旗老爷,满清竟然要对江南收重税了,所以开始“腹诽心谤”了,典型的钱谦益和哭庙案。//
@流溪宣明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明末也是海盗和农民起义军坚持抗清,深受国恩的官员士绅基本上都是热情褪去就放弃
《体制内的“双面人”最恶心》
昨日“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日网上出现质疑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单位干部袁某某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发布不当言论的信息。国家体育总局已关注到相关情况,并立即开始调查处理。”
体制内的“双面人”是最恶心的,因为他们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骂娘,好事一样不少占,还要跳出来恶心人。
假如说,留守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或者小时候遇到暴力强拆、父母摆摊被城管砸了之类的,他们发表一些对社会、对政府不满的言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公然造谣、污蔑,实事求是讲出自身经历,我甚至还要帮他们说话。
但是体制内的“双面人”不一样,他们恶心就恶心在“吃饭砸锅”——不局限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属同样享受了“改革红利”,也必须包括在内——袁昊然是如此,北极鲶鱼也是如此,还有个至今没下文的许可馨,也别忘了隐藏得很深的胡锡进。
我们随便看一眼袁某某领导的典型言论(图1、图2)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这不就是公知横行年代标准的“老殇人”的风格么?再举个例子,前几年去世的歌手赵英俊,他早年的一些言论也被网友提及(图3、图4)
这就是那个年代“标准”的发言风格,这背后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有一代人“殇”浓度太浓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1987年6月《河X》纪录片在央视立项。这个片子有多离谱我就不说了,以至于现在这个词汇是敏感词,发都发不出来,所以本文我就用只能用XX代替了。
引用一段王震将军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吧:“片子我看了两遍,解说词的本子也看了两遍,引起很大的火!它把我们的民族一顿臭骂,把我们的党一顿臭骂,把公有制一顿臭骂,实质上是主张搞私有制的。它说我们黄种人的人种不好,连我们的女排也骂。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十三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王震将军又请求发言怒批《XX》:“伤了我的心……伤了中华民族的心,把中华民族诬蔑到不可容忍的地步!《XX》从龙说起,说我们黄种人不好,说我们自私、愚昧,一连十二个黄字……但后面是讲的改革呀,改革呀。照那样改,改到底,再过五十年啊,就回到1840年鸦片战争那个年代!为什么这样的坏东西能够出很多书?!”
王震将军进一步指出:“将来我去见毛泽东时,我要对他讲:你讲搞不好要改变颜色,过去我不懂,现在懂了!”“(《XX》)你们都称赞,我也不称赞,无非就是开除党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能放弃,你不去斗争人家,人家就来斗争你。”
虽然但是,王震将军的反对有用吗?没有用。因为就他一个人明确反对,其他人要么明确支持,要么不置可否。王震将军气愤且无奈地表示:“现在舆论工具对《XX》的评论是一面倒,全部叫好,不见对立面。建议你们找几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写文章。这场笔墨官司一定要打。这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精神支柱问题,关系到我们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于是《XX》流毒全国,洗脑了整整一代人:“当时《XX》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有些报刊上也辟专版连载《〈XX〉解说词》、各处座谈会上的发言、连篇累牍的文章,一片叫好声。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重播《XX》。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两度播放同一部系列片;是绝无仅有的事。”我印象特别深,小时候看在《百家讲坛》红遍全国的一位教授的采访,里面大谈《XX》纪录片,那口气就跟谈馒头是碳水鸡蛋是蛋白质一样理所当然,那是他们一代精英的思想钢印。
1985年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出版,迅速风靡全国——准确的说是大学生群体。到了88年,全国大学生基本人手一本《丑陋的中国人》,人手一份纪录片《XX》的解说词。
所以我一直强调:在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精英不行——不是出生于80年代,而是更早一些60和70早期居多,他们三观成型于80年代——而且特指那些上过大学的精英,算算年纪差不多就是这一波,小时候没什么红色记忆,一长大了就读《丑陋的中国人》、看《XX》,能好了才怪。最蛋疼的是这一波精英之后成为了中国社会管理阶层的中坚力量——中层领导、私营企业主、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律师、传媒精英、网络意见领袖……我们现在和未来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经历亲美派的阵痛。
不过还是中国人口基数众多,我为什么在讲一代人的时候要加“精英”两个字?因为这种和平演变洗脑,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中,劳动人民还是又红又专的。然而蛋疼的就是,这群大学生毕业后,基本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遗害深远。
我以前在分析“美分党”的构成部分的时候就写过:跪舔洋大人这种事吧,上面早就不做了,韬光养晦这种路线早不走了,看我们我们外交人员,该打脸就打脸,该掀桌就掀桌。下面就没有媚洋的传统,一百年前就有义和团了,中国老百姓可能知识不多、见识不广,但是骨气从来都是有的——但问题就出在这“中间一大坨”。
“殇一代”精英们有一个算一个,以各路教授、律师、媒体人和部分官僚为代表,基本都是新自由主义信徒逆向民族主义立场——做学术做科研的留在美国死活不回来了,经商的拼命往国外转移财产,走仕途的要么畏洋如虎、要么舔洋如爹,搞文艺的全特么跪舔西方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精英如果不是“老殇人”,那都是信仰巨坚定甚至坚定到有点变态的那种(加引号的变态)——可不是么,因为跟美国差距太大了,当时怎么看怎么被碾压,而且周围人跟自己都不一样,再加上信仰坚定,那必然要“孤僻”且“变态”下去。
比如姜文,比如刘慈欣,按年纪都是60后“殇一代”,他们的风格都是孤僻且坚定到变态。姜文就不用说了,以前的文章里分析过很多,他基本所有作品的主题都是四个大字——“哀悼革命”。
而刘慈欣早期科幻作品里都是美帝对我们碾压式的降维打击——没啥理由就是打不过;就算打赢了,也是惨胜,自己先把自己毁了,让美帝害怕了。以后我们再看一些还算正常的60后精英的文艺作品时,可以用心感受一下他们作品里那种永久挥之不去浪漫主义悲剧色彩。
这些事情吧,虽然看着有些玄学,我既然写出来,还是有几分道理在其中,想跟大家分享分享。只是我写文章从来丁是丁卯是卯,讲究唯物史观和科学叙事,所以要声明一下。我们再来看一看别的国家类似的故事。
这一届美国大选,如果拜登不退选,那依然是两个八十岁上下的老人较量——都是40后。而往届美国总统克林顿40后,小布什40后,也就是说二十多年了,美国政治兜兜转转还是一群40后在较量。而上一届美国总统奥巴马是60后,也就是说美国政治人物出现了一个“50后”断层的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美国50后是政治上“垮掉的一代”(奥巴马60后),这群50后三观成型阶段——就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个时候向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特别的历史阶段:滞胀时期,即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同时,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收缩势力范围,越战打得灰头土脸,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整个社会丧失了二战结束初期蓬勃发展、积极进取的活力。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主流是什么样的呢?娱乐至死。首先虽然他们停滞、通胀,但是发达国家的底子是在的,社会财富积攒了一代,供得起年轻人那么糟。
就像我讲日本宅男的问题时候说的:日本的阿宅跟我们的阿宅不一样,我们就是再宅——比如三和大神那种,还是要去打零工的,不然养不活自己。然而日本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年,可以养活的起一批寄生在父母财富上的、真正脱离社会劳动的“宅男”了。
同理,一方面有着一代人积攒的财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停滞、年轻人机会匮乏,于是那时候美国年轻人普遍流行娱乐至死、颓废、放纵的嬉皮士文化,是美国的“费拉一代”。但是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是这样,那些有理想、有情怀懂得自我奋斗的年轻人们呢?
答案是这些年轻人们走了另一条道路。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我们红色思想输出最猛烈的年代,正好赶上了美国50后三观成型的阶段,他们的认知就是美国就是邪恶帝国主义大本营。50后政治里出类拔萃政治青年都是最红的左翼,要么被FBI暗杀了,要么坐了十几年大牢,要么流亡国外,这波优秀的政治人才都搞没了,50后自然就显得成为了“垮掉的一代”了。
我以前文章里讲过很多美国“红色运动”的故事,这里再给大家复习一下,来看看为什么说美国“50后”最优秀的那一波人才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68年,中国的勇敢实践引发的全球共运高潮波及到了美国,许多美国年轻学生纷纷穿上了切格瓦拉的衬衫,高举着毛主席语录,在各大高校纷纷成立“造反组织”,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
1968年春天,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首先发难,学生们在给哥大校长格雷森·柯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这些年轻人使你心惊胆战。我们说,这个社会垮掉了。你和你们的资本主义是社会的病根……你要的是社会安定和服从领导,而我们则要正义、自由和社会主义!”紧接着,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都相继爆发了学生运动,学生们占领广播室、校长办公室,提出了“夺权”的口号,要从腐朽的管理层手中接过学校前进的方向盘。
在罢课运动后,左翼学生开始在学校内尝试组建“苏维埃”,模仿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基层民主选举、建设武装力量,要效仿苏联和中国革命成功后的“无产阶级专政”。新左派的一个组织“气象员”在它的宣言中写到:“我们处在世界范围的魔鬼的心脏,我们的任务是消灭美帝国主义,创造一个没有阶级的世界。”
昨日“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日网上出现质疑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单位干部袁某某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发布不当言论的信息。国家体育总局已关注到相关情况,并立即开始调查处理。”
体制内的“双面人”是最恶心的,因为他们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骂娘,好事一样不少占,还要跳出来恶心人。
假如说,留守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或者小时候遇到暴力强拆、父母摆摊被城管砸了之类的,他们发表一些对社会、对政府不满的言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公然造谣、污蔑,实事求是讲出自身经历,我甚至还要帮他们说话。
但是体制内的“双面人”不一样,他们恶心就恶心在“吃饭砸锅”——不局限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属同样享受了“改革红利”,也必须包括在内——袁昊然是如此,北极鲶鱼也是如此,还有个至今没下文的许可馨,也别忘了隐藏得很深的胡锡进。
我们随便看一眼袁某某领导的典型言论(图1、图2)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这不就是公知横行年代标准的“老殇人”的风格么?再举个例子,前几年去世的歌手赵英俊,他早年的一些言论也被网友提及(图3、图4)
这就是那个年代“标准”的发言风格,这背后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有一代人“殇”浓度太浓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1987年6月《河X》纪录片在央视立项。这个片子有多离谱我就不说了,以至于现在这个词汇是敏感词,发都发不出来,所以本文我就用只能用XX代替了。
引用一段王震将军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吧:“片子我看了两遍,解说词的本子也看了两遍,引起很大的火!它把我们的民族一顿臭骂,把我们的党一顿臭骂,把公有制一顿臭骂,实质上是主张搞私有制的。它说我们黄种人的人种不好,连我们的女排也骂。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十三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王震将军又请求发言怒批《XX》:“伤了我的心……伤了中华民族的心,把中华民族诬蔑到不可容忍的地步!《XX》从龙说起,说我们黄种人不好,说我们自私、愚昧,一连十二个黄字……但后面是讲的改革呀,改革呀。照那样改,改到底,再过五十年啊,就回到1840年鸦片战争那个年代!为什么这样的坏东西能够出很多书?!”
王震将军进一步指出:“将来我去见毛泽东时,我要对他讲:你讲搞不好要改变颜色,过去我不懂,现在懂了!”“(《XX》)你们都称赞,我也不称赞,无非就是开除党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能放弃,你不去斗争人家,人家就来斗争你。”
虽然但是,王震将军的反对有用吗?没有用。因为就他一个人明确反对,其他人要么明确支持,要么不置可否。王震将军气愤且无奈地表示:“现在舆论工具对《XX》的评论是一面倒,全部叫好,不见对立面。建议你们找几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写文章。这场笔墨官司一定要打。这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精神支柱问题,关系到我们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于是《XX》流毒全国,洗脑了整整一代人:“当时《XX》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有些报刊上也辟专版连载《〈XX〉解说词》、各处座谈会上的发言、连篇累牍的文章,一片叫好声。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重播《XX》。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两度播放同一部系列片;是绝无仅有的事。”我印象特别深,小时候看在《百家讲坛》红遍全国的一位教授的采访,里面大谈《XX》纪录片,那口气就跟谈馒头是碳水鸡蛋是蛋白质一样理所当然,那是他们一代精英的思想钢印。
1985年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出版,迅速风靡全国——准确的说是大学生群体。到了88年,全国大学生基本人手一本《丑陋的中国人》,人手一份纪录片《XX》的解说词。
所以我一直强调:在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精英不行——不是出生于80年代,而是更早一些60和70早期居多,他们三观成型于80年代——而且特指那些上过大学的精英,算算年纪差不多就是这一波,小时候没什么红色记忆,一长大了就读《丑陋的中国人》、看《XX》,能好了才怪。最蛋疼的是这一波精英之后成为了中国社会管理阶层的中坚力量——中层领导、私营企业主、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律师、传媒精英、网络意见领袖……我们现在和未来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经历亲美派的阵痛。
不过还是中国人口基数众多,我为什么在讲一代人的时候要加“精英”两个字?因为这种和平演变洗脑,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中,劳动人民还是又红又专的。然而蛋疼的就是,这群大学生毕业后,基本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遗害深远。
我以前在分析“美分党”的构成部分的时候就写过:跪舔洋大人这种事吧,上面早就不做了,韬光养晦这种路线早不走了,看我们我们外交人员,该打脸就打脸,该掀桌就掀桌。下面就没有媚洋的传统,一百年前就有义和团了,中国老百姓可能知识不多、见识不广,但是骨气从来都是有的——但问题就出在这“中间一大坨”。
“殇一代”精英们有一个算一个,以各路教授、律师、媒体人和部分官僚为代表,基本都是新自由主义信徒逆向民族主义立场——做学术做科研的留在美国死活不回来了,经商的拼命往国外转移财产,走仕途的要么畏洋如虎、要么舔洋如爹,搞文艺的全特么跪舔西方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精英如果不是“老殇人”,那都是信仰巨坚定甚至坚定到有点变态的那种(加引号的变态)——可不是么,因为跟美国差距太大了,当时怎么看怎么被碾压,而且周围人跟自己都不一样,再加上信仰坚定,那必然要“孤僻”且“变态”下去。
比如姜文,比如刘慈欣,按年纪都是60后“殇一代”,他们的风格都是孤僻且坚定到变态。姜文就不用说了,以前的文章里分析过很多,他基本所有作品的主题都是四个大字——“哀悼革命”。
而刘慈欣早期科幻作品里都是美帝对我们碾压式的降维打击——没啥理由就是打不过;就算打赢了,也是惨胜,自己先把自己毁了,让美帝害怕了。以后我们再看一些还算正常的60后精英的文艺作品时,可以用心感受一下他们作品里那种永久挥之不去浪漫主义悲剧色彩。
这些事情吧,虽然看着有些玄学,我既然写出来,还是有几分道理在其中,想跟大家分享分享。只是我写文章从来丁是丁卯是卯,讲究唯物史观和科学叙事,所以要声明一下。我们再来看一看别的国家类似的故事。
这一届美国大选,如果拜登不退选,那依然是两个八十岁上下的老人较量——都是40后。而往届美国总统克林顿40后,小布什40后,也就是说二十多年了,美国政治兜兜转转还是一群40后在较量。而上一届美国总统奥巴马是60后,也就是说美国政治人物出现了一个“50后”断层的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美国50后是政治上“垮掉的一代”(奥巴马60后),这群50后三观成型阶段——就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个时候向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特别的历史阶段:滞胀时期,即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同时,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收缩势力范围,越战打得灰头土脸,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整个社会丧失了二战结束初期蓬勃发展、积极进取的活力。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主流是什么样的呢?娱乐至死。首先虽然他们停滞、通胀,但是发达国家的底子是在的,社会财富积攒了一代,供得起年轻人那么糟。
就像我讲日本宅男的问题时候说的:日本的阿宅跟我们的阿宅不一样,我们就是再宅——比如三和大神那种,还是要去打零工的,不然养不活自己。然而日本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年,可以养活的起一批寄生在父母财富上的、真正脱离社会劳动的“宅男”了。
同理,一方面有着一代人积攒的财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停滞、年轻人机会匮乏,于是那时候美国年轻人普遍流行娱乐至死、颓废、放纵的嬉皮士文化,是美国的“费拉一代”。但是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是这样,那些有理想、有情怀懂得自我奋斗的年轻人们呢?
答案是这些年轻人们走了另一条道路。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我们红色思想输出最猛烈的年代,正好赶上了美国50后三观成型的阶段,他们的认知就是美国就是邪恶帝国主义大本营。50后政治里出类拔萃政治青年都是最红的左翼,要么被FBI暗杀了,要么坐了十几年大牢,要么流亡国外,这波优秀的政治人才都搞没了,50后自然就显得成为了“垮掉的一代”了。
我以前文章里讲过很多美国“红色运动”的故事,这里再给大家复习一下,来看看为什么说美国“50后”最优秀的那一波人才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68年,中国的勇敢实践引发的全球共运高潮波及到了美国,许多美国年轻学生纷纷穿上了切格瓦拉的衬衫,高举着毛主席语录,在各大高校纷纷成立“造反组织”,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
1968年春天,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首先发难,学生们在给哥大校长格雷森·柯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这些年轻人使你心惊胆战。我们说,这个社会垮掉了。你和你们的资本主义是社会的病根……你要的是社会安定和服从领导,而我们则要正义、自由和社会主义!”紧接着,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都相继爆发了学生运动,学生们占领广播室、校长办公室,提出了“夺权”的口号,要从腐朽的管理层手中接过学校前进的方向盘。
在罢课运动后,左翼学生开始在学校内尝试组建“苏维埃”,模仿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基层民主选举、建设武装力量,要效仿苏联和中国革命成功后的“无产阶级专政”。新左派的一个组织“气象员”在它的宣言中写到:“我们处在世界范围的魔鬼的心脏,我们的任务是消灭美帝国主义,创造一个没有阶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