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向婆婆的食物囤积癖开战,我拯救了冰箱和生活 ·  18 小时前  
新周刊  ·  强烈建议所有人都去培养“差生心态” ·  昨天  
新周刊  ·  将奶奶封存进2英寸的游戏卡带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这部春节档预售第一的电影,为何后续乏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这套周国平、叶开、窦桂梅都纷纷推荐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好?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8-11-15 20:30

正文


在苍茫璀璨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他一生荣获奖项无数,第一枚奖项却与他的文学作品无关。他的名字广为流传,作品被无数人诵读,他的名声太响,以至于人们甚至忘记他的国籍和生平。


是的,他就是海明威,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评价他凭一己之力,几乎影响和改变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学,以及人们的思考方式。


张爱玲称海明威的作品,是她一生最挚爱的外国文学作品。


王小波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了人类的命运。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如是说。他通过无数作品树立了“硬汉”这一形象,也用最硬汉的方式,践行了这一信条——他在人生最鼎盛的时期,选择用一把猎枪、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传唱他经典作品的同时,同样记住了他轰轰烈烈、近乎疯狂的死亡。


《永别了,武器》

永别的不只是武器,还有幸福


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太过丰富,要想深入了解他的一生和思想,是说上七天七夜也讲不完的。仅中国市面上,他的传记就已经有超过三个版本。而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中,除了轰轰烈烈的死亡,最令人难忘的要数他的从战经历。


《永别了,武器》

不管战争多么非打不可,打得多么有道理,都别因此认为战争不是罪孽。

1918年海明威


1918年,19岁的海明威来到一战时期的意大利战场上。在意大利军队里成为“二等军士”。他的任务是为前线的战士运送巧克力和香烟,但这份看似简单、相对安全的差事,却险些要了他的命。


一颗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炸裂,在他身上造成227处伤口,给他的晚年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在这样的战场上,海明威亲眼看到前一秒端着枪向前冲的战友,下一秒变得血肉横飞。他目睹了一桩又一桩生死别离,充分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他将这次经历完整地融入了他参战后下笔最早,也是唯一的自传性小说——《永别了,武器》中。


这是他本人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乱世中的爱情,也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反战思考录。海明威试图以这种方式向世界宣告——


一场战争结束,

永别的不只是武器,还有幸福。


《太阳照常升起

跨越时间,给不同时代的读者想要的回应


一战过后,欧洲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型,美国一跃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快速的工业、城市的发展,为刚刚经历过一站的美国民众带来了群体性“PTSD”,确切地说,这更像是一种十分强烈的“青春期”精神危机。


繁华如梦的20年代,面对突如其来的商业爆发,美国民众如同中了彩票的暴发户,崇尚享乐,热衷消费,内心却满是空虚。


一如当今或功成名就,或在拼搏的路上,对生活充满迷惘的年轻人。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发表这部小说期间,海明威结了两次婚,生活一片狼藉,身边尽是沉浸于消费享乐、目光迷离、精神暗淡的年轻人。甚至连他自己,都会多次提出这个能够引发时代共鸣的问题——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情爱与友谊,聚合与离散,背叛与回归,迷惘与觉醒……


作为海明威冰山创作原则的起始之作,同时也是“迷惘一代”的开山之作,《太阳照常生起》通过描述20世纪这一代人的迷惘与看似纸醉金迷的生活,试图让读者更深层次地挖掘那一代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同不同年代的读者共同探讨“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一议题。跨越时间,给不同时代的读者想要的回应。


看过他写过的故事,无论你身处与怎样的迷惘,终将明白,焦虑和迷惘终将过去,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


《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最令人震撼的一部小说


如果你了解海明威,或看过他的百科,那你一定知道,海明威一生都在为反战做出努力。除了有作家这一头衔,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那就是 战地记者 。海明威甚至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只不过因为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情报。


1937年至1938年,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他亲眼目睹了进步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失败,终于脱离迷惘,写出了《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反战情绪高亢的小说。


这是海明威写过的最长的一篇小说。


全书30多万字的巨幅,叙述仅仅三天的故事,却将战争之残酷、世情之曲折、人性之幽微揭露无遗。他透过描写战争看世间百态,从摹刻作为个体的“每个人”的可怜,上升到体认作为整体的“全人类”的可悲。道尽“硬汉式”英雄情节的同时,充分显示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深刻洞察力、精准表现力和广博而深厚的同情心。


“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他用沉重的悲剧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付出的惨痛代价,为任何年代的读者敲响警钟。


《老人与海》

从绝望中看到力量


说起《老人与海》,相信所有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部海明威名气最高的作品,分别荣获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自小学以来,就被纳入学生指定课外读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他从老人身上看到的“不服输”的精神,令他在今后的每一天都彻夜难忘。



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拼劲全力却徒劳无功的时候——就像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却一无所获;难免有艰难险阻难以克服的时候——就像圣地亚哥被“不止一千五百磅”的大鱼拖拽着航行了两天两夜;难免有看到过曙光、最后还是陷入黑暗的时候——就像圣地亚哥终于杀死了大鱼,却不得不面对鲨鱼的追赶和抢掠,并多次陷入苦战,回到海港时,来之不易的大鱼只剩下一副残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