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擅长搞事情的新媒体人好像都不见了。
咪蒙引起的全国性话题讨论没了,更多的是像《 “我是来你们公司学习的……” “你特么交学费了吗?” 》,只有少部分人单方面的认同。
继 “逃离北上广” 之后,也很久没有见到新世相国民级刷屏的活动。
创意营销大师罗振宇,则是除了得到的发布会,低调地让人不习惯。
不知道是时间和精力不够,还是创意的匮乏,大家都变得安静了。
互联网金融公司趣店,在成立 3 周年之际,已经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而
很多做了 2 年以上的内容型公司,连商业模式都还没有走通。
超过 1200 万用户的咪蒙,在公司成立两周年推文里写到:骂我的人没关系,爱我的人谢谢你。
她自己坦言,已经被榨干了。
不过在周三的用户征集里,她正式宣布,团队正在做知识付费的音频课程。
不知道看惯了咪蒙鸡汤文的广大用户,会不会习惯听马凌阿姨的语音故事。
同样在做音频内容产品的还包括拥有 400 万用户的新世相。
公众号 2 周年之际,新世相发布了全新的产品——新世相读书会,定位为一个知识服务平台。
创始人张伟介绍,读书会上线一小时售出 4000 份年卡,销售额破百万。新世相读书会 App ,也将于近期上线。
读书会首期上线了冯唐等作家精讲的 “外国文学名著系列” ;以及国内研究曾国藩的第一学者张宏杰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
上线不到一周,读书会的作者却遭到了得到的高价挖角。
说来也不意外,
毕竟得到才是音频内容领域的先入者、高级玩家、行业领袖。
按小马宋的观点:尽管得到上的订阅专栏、精品课、每天听本书都是不同的产品,但它们都有相同的开发逻辑,那就是为人类生产音频知识内容。
甚至可以说,
是从得到开始,音频知识内容才成为一种流行的形式。
今年5月推出 “ 365 天为你读书” 的年卡计划,每天为用户拆解一本书,目前已经除了超过 500 本,而且还在加速、持续开发中。
新世相读书会就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搅局者。
知名作家、大学教授、翻译人员和对特定领域书籍有深度理解的在校生,都可以成为音频产品的内容生产者。
专业的电台和电视台主持人则适合充当朗读者的角色,也可以叫做 “声优” 。
对书有透彻理解,在专业领域有专业能力和洞见的人,一般可以作为撰稿人。
产品实际成型之后,还会有大量的分销商、其他合作伙伴进入,这些人往往来自各行各业。
这一切,构成了完整成熟的音频内容产品的产业链。
罗振宇和他的得到是第一个打通了这一产业链的玩家。
得到和新世相上演的 “抢人” 大战,
或许正好说明了音频付费产品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已经被大众接受的市场。
新世相在过去有很多知名的活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但这些活动都是不可以复制的。
罗振宇和早些时候的罗辑思维也一样,并没有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产品。
虽然罗辑思维成功地吸引了外界的注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现象级的企业,却一直缺少一个持续的业务,不是 60 秒语音,不是作秀的发布会,也不是类似 papi 酱这样的投资事件。
而音频内容这条道路的成功,
让得到和新世相都开始安静下来,开始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
一篇 10 万+的文章不等于一个成功的公众号,微信后台 10 万+数字并没有实际的收益。
而一次刷屏的活动也不等于一个让人信任的品牌,消费者有没有最终转化为付费用户才是王道。
好的内容之外,新媒体还需要可以持续养活自己的商业模式。
需要一个可以规模化的流程和成熟的产品,深度地连接自己的用户。
买张报纸、杂志或者买本书都属于为内容付费,体育比赛节目的直播门票也一样。
在国外,Facebook 将在产品中加入付费墙,比如在 Facebook 上阅读 10 篇《纽约时报》的文章后,用户可能就会被连接到《纽约时报》的订阅注册页面。
我们看到了今年 3 月上线的豆瓣时间,北岛、白先勇等老师通过音频给用户讲文学课。
9 月 7 日,网易云音乐推出首款自制的知识付费产品《采铜好书精读》,网易云音乐以精品付费电台切入,正式进军知识付费。
财新传媒宣布将于 11 月 6 日起,正式启动财经新闻全面收费。 “财新通” 用户年费 498 元/年,财新成为第一家实施新闻全面收费的媒体。
优质的内容,不论是知识还是资讯,都值得付费。
“你很好,但如果我不会从中获利,我不会为你买单。” 这是当下很多消费者选择内容的逻辑。
在种种的尝试之后,以得到为代表的音频内容模式,获得了目前主流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