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由清华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北京美心优护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清聊系列沙龙《探讨将辅具与照护紧密结合之路》在清华同衡百人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沙龙邀请了国内的养老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养老机构从业者、居家服务组织从业者、长者及家属、辅具用品生产者、及全社会关注照护与辅具使用的各界代表80余位。以《探讨将辅具与照护紧密结合之路》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和互动对话交流,并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探索未来中国养老辅具相关产业链的整合发展。
以下内容精选整理自各界养老行业人士在
主题演讲点评
和
主题研讨交流
环节
发表的核心观点。
杨乐渝 全经联 执行主席
第一次这么正式地接触辅具这个话题。我理解,从功能的意义上说,辅具架起了照护者和老人之间的桥梁。从社会心理上的意义,照护者和被照护者实际上是在这样一种特定时期的人际关系。我们开发辅具的时候,最了解老人的心理,辅具则变成有社会意义交流的一个桥梁。是不是可以在开发这些辅具的时候,赋予它们一些艺术或社会意义的功能。如果从这个层面上能够有效改善照护者和被照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养老服务的升级有特别大的意义。
全经联做养老相对比较早一点,2011年就开始组建了养老委员会,现在有数百个养老社区。今天研讨的辅具话题特别有意义,别看是一个小东西,对产业升级及运营队伍从生态的角度来讲,是给照护人员赋能,而且也给被照护者赋能。
全经联以平台+资本+产业IP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其中养老族群和健康产业我们特别关注的赛道。行业越来越往深层次发展,不管是从机构辅具的推广还有辅具的研发,和养老服务业的结合,我们都愿意把整体的资源发挥出来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
彭勃 同方全球人寿 高级副总裁
感谢主持人,我的收获挺大。虽然辅具从保险的角度看,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领域,但由于这些年我在公司负责养老项目,花了很多心血,国内外看了很多项目。特别是在看国外项目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辅具。大部分项目的硬件差得不多,软件方面,比如辅具,我们觉得差得很多。特别是在日本,我们看了人家的演示就在想,中国什么时候能追上呢?
目前,在辅具方面已经有很多的尝试,能看到一个比较好的前景。但我思索,辅具的差距可能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中国人很聪明,很多事情能用比较好的巧妙的方法解决。正是因为这种聪明,有些时候不够认真或者细致,缺乏工匠精神。我们整个观念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仅养老领域,包括制造业,例子也是很多的。幸运的是,在养老和护理领域,有投资商的意识已经在转变,在观念上已经有突破了。
龚程 北京爱普特养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副总、北京市朝阳区长友养老院 院长
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这次的主题沙龙。 做辅具,我们长友的理念是,生活为主,辅具作为载体。怎么帮助我们的老人和我们的照护者维护自尊和尊严、体现价值。听过苏畅老师和曹老师的课,对于我们开展养老服务确实是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也确实有很多的困惑。长友作为朝阳区的为老服务展示中心,市级老年辅具的展示中心,但实际应用也不是很多。
好几千种辅具,长友的应用主要是在进口护理床上,包括液压式的位移,提高了老人生活质量和照护者的便捷程度。我作为院长是一个运营者,投入大量产品对一个养老机构来说负担会比较重。但是我们觉得,辅具作为桥梁,取得发展是必然之路。把辅具的应用作为一种习惯,逐步演化为养老事业的一种文化让大家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
丹星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 委员
首先特别感谢苏畅做这件事,感谢曹院长的分享,大家都是做一线的。我的核心问题是说,养老所有的板块都很重要。餐不重要吗?人才不重要吗?为什么没人花钱参加培训?“重要”这一页应该过去了。
现在的问题是两个,第一个,它跟文化的关系。第二,它跟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如果能够把辅具跟文化的关系,跟成本、效益的关系挂钩,说清楚能节约多少,一定有人用。现在需要探讨问题背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任何一个机构考虑使用某种产品,一定考虑成本和效益,必须在效益上用很好的数据证明。
主题研讨
--辅具行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到底是什么?
--如何理解辅具产业链的构成及整合发展?
崔晶雪 永爱养老产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
首先澄清大家一个误区,做辅具现在毛利很低,远远谈不上赚钱。
永爱做了五年,实际上理念叫养老机构用品,或者叫养老院用品。简单来说四个字:照护、康复。为什么不叫老年用品?其实对象并不是老人,而是护工和负责运营的院长。
所以我们在研发的时候,一直遵循三项原则:第一是便利性和提高效率;第二是成本、经济性;第三,老人的舒适度。这是五年来总结的,当三个方面有冲突时,优先原则是哪个就决定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
李锦全 北京健租宝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从我们做销售的角度看,一万块钱的护理床买不起可以租,但是要以人为本。租赁护理床一万块钱,折合成每天价格也挺贵的。日本的租赁周转率是90%以上,我们才30%,甚至还不到。可以根据老人家里空间适当去掉一些配置,老人刚开始需要护理床时,只需要一个功能就够了。随着身体功能不断退化,可能需要三功能、四功能的,可以增加一个电机,不用更换床架。
说到进口辅具,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辅具,目前说到过的辅具有6万种,日本有4万种,究竟什么样的辅具可以满足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到底需要什么?在真实的照顾过程中发现的辅具是最好的。
谈到辅具的痛点,第一老人本身不懂辅具;第二,从业者不懂辅具。做辅具的厂商和养老机构就是简单卖和买,看似形成了合作关系,实际并没有从养老院的真实需求上去考虑。不管是针对老人自己还是机构,一定要根据他的机构或者这个老人的真实的情况适时为他匹配或者适配他所需要的这些辅具和产品。
难点也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对老人,对机构的教育沟通和学习至关重要,需要时间和成本。二是效益评价,需要做康复辅具的厂商们继续调整和磨合。
一直谈到评估,但是很难做。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点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每一个轮椅到底有什么特征,这个人的身高,长宽高、大腿、小腿多长,体重,电动、手动等等。只有一个产品还好,当一个失能老人身体逐步退化的时候,需要N个产品,这个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组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刘丹 上海沐恒实业 总经理
由于沐恒的设计基因,我们的业务从建筑设计到室内到软装、到家具。辅具是品类很专业,跟护理结合得比较多。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会理顺一些设计的逻辑,以适老化家具为例,首先是隐性的适老化,风格根据老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确定。从运营来讲,模块化设计,可拆洗,隔尿的使用新型的功能等,都需要考虑,跟现场的使用者询问反馈,然后优化的产品,让它们更适合现在的机构和老人使用情况。只有更高的性价比的产品,包括后端供应链的整合,才有广泛的适用性。
婉钧
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 作业治疗师组长
我来自台湾,就像之前几位提到的,做辅具的评估其实不容易。一个专业辅具的评估师需要根据每个人个案量身打造适合的辅具。比如眼镜,要找验光师确定度数,适合的镜片是什么。针对个案,尤其是失能者,需要比较完整的评估我们才可以知道他适合的床垫、坐垫,轮椅,及什么样高度的扶手等等。
辅具康复行业最大的痛点和难点,最大的问题就是老人心理感观上的问题,如何去标签化,告诉大家,辅具的使用其实是为了让你们更安全的,更适合的去使用。二是专业人员在照护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辅具的功能。所以还是回到教育的问题,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对于长者们观念上的教育,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做起。
贺晔 二毛照护 联合创始人
我们是做居家养老的,家庭照护。最早时,把常用的辅具放在服务中心那边,希望家属看到的时候告诉大家,其实是有相应辅具可以选择,而个效果可能是最差的。经过多方面尝试,我们发现目前最适合的就是把产品打到服务当中去。
谈一个具象的服务,就是助浴。既可以协助老人去洗手间洗浴,对于重度失能者可以擦浴,这个是徒手或者简单装备就可以做完。如果想办法提升服务的品质和感受,那么可以协助床上淋浴或者床上泡浴。不需要家属了解很多内容,也不需要他们做什么决策,把服务和产品一起带进去。徒手操作是一种费用,自带设备是一种费用,把相应部分成本转移到设备上去,做一个折算的均摊。
做居家照护,家庭照护者的角色对我们非常重要。家庭照护者往往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不知道应该找谁去提供这种专业的建议,急需康复师的指导。同时,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客户,要求照护员保护他的安全,而非替代他做所有的事。如果能用设备和装置解决的,最好不要用人,既能帮助到他也节约了照护资源。
龚程 北京爱普特养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副总、北京市朝阳区长友养老院 院长
在推销辅具、宣传辅具中,我们发现整个社会对辅具的认知度非常缺乏,包括护理人员,其实对辅具认识也是非常缺乏的。我们养老院为每个护理员配了护腰,移动的滑板或者是滑布,他们觉得使用麻烦。很多人不知道辅具对他们的生活,老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活的信念的增加,有什么作用。护理员不清楚如何降低劳动强度或者保护自己身体。
教育问题不是单单做辅具的企业、机构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共识问题。销售辅具,不仅仅是销售产品,更是销售一种服务和解决的方案,通过教育、认识、体验,才能完成对辅具的全面认知。由于对辅具的认知度,零距离的接触太少,我们想是否有可能将辅具放到普通商场专柜去销售。
辅具的使用是有时间段的,也可以采取一些租赁的办法,我们的理念是为了生活,辅具是载体,中国是个大市场,辅具一定大有可为。
彭勃 同方全球人寿高级副总裁
想谈一谈长照险,我们研究长照险很久了,2004年时就想引进长照险,最终到现在也没有做成,问题在哪,就是找不到标准的服务者。目前国内的长期护理保险都是不完整的。在解决方案里,痛点一是产品如何嵌入,谁来提供,稳定不稳定,质量怎样,延续性和安全性如何等等。二是平台的问题,信息不透明。不管是健康还是护理方面的需求都是有的,关键怎么来形成一个产业链,证明这个东西是可靠的。我们想给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其实这个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苏畅
沈阳仁爱畅晚养老照护有限公司总经理
接着互动环节的两个话题,通过刚才乌老师的点评,在辅具行业确实存在与曾本效益的关系不清晰的问题。这个其实也和现在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有关系。
一路走来,大家都有共同的问题,我们都在强调循证,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证据,包括客户、销量,这两个其实是有点矛盾的,是很大的难点和痛点。在中国做辅具这个行业,特别是经销,大家都是在疲于奔命,忙生存,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忽略了证据的搜集,因此无法用“经济效益”、“成本”这些来对客户说话。
第一次参加辅具专题研讨,在这个行业里至少我们自己之间的资源没有完全整合起来,大家应该在平台上多交流,或者私下多沟通,每个人把客户资料数据整理出来有一个平台共享。
我从来没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卖东西的人,从医院出来后,理想是做护理诊所,但当时政策各方面都不支持。做辅具是出于个人喜好,加上在医院的功底,我最终的目的是要做服务的。
为什么要做自己的机构呢,辅具的路很难,不知道怎么继续往下走,但是始终觉得和照护是紧密相
结合的,必须要有照护使用者依托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卖不出去那么多的产品,所以我想做一个辅具和照护相结合的实打实的成品,对老人照护的过程中充分的运用辅具,自己来搜集这个数据,我们每个人、每个机构都应该是辅具推广的参与者。未来在机构运营过程中,我会重点把辅具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希望下一次再分享,或者在线下的交流,我能够提供出更多、更有力的、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
张世贤 诚和敬
刚才说到辅具有几万种,好像用不着这么多,但我有些不同看法,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现在是四万种辅具也好,六万种也好,仍远远不够。我在日本工作多年,身边的例子很多,老人想买一双皮鞋,人家会带十双、二十双皮鞋开车到你家门口让你试,哪个穿着合适,哪个舒服,各种比较。我佩服他们对工作的热情,特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