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智锋 刘俊
原标题:国产电视纪录片亮点频出
纪录片被誉为影视艺术的“贵族”,曾有论断:“一国纪录片的发展是一国影视艺术发展的风向标。” 纵观201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在内容生产领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四大亮点。这无论就纪录片本领域发展的突破,还是我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言,都值得关注。
2016年正逢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也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的年份,同时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余温尚在。这一年度,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宣传需求较为密集,考验着包括中国纪录片人在内的影视艺术工作者的能力与智慧。
这一年,重大题材纪录片佳作频现。其中,8集文献纪录片《长征》成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最有分量、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同为长征题材作品,纪录片《长征纪事》同样是重大题材佳作。而纪录片《重生》则全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28年间的奋斗历程。
本年度反映“一带一路”战略的纪录片数量呈井喷之势,纪录片《一带一路》《奇域——探秘新丝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此主题下的佳作。此外,反映人类创新史的作品《创新之路》、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的作品《改变世界的战争》(纪录片《东方主战场》的国际版)同样值得关注。
在“工匠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201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另一大亮点是行业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与提升。这其中,既有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超级工程2》等更多关注行业与国家社会的作品,也有像《本草中国》《传承》《少林功夫》等更多关注行业与历史文化的作品。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在互联网上走红,该片历经5年的调研,以朴实的表现手法让原本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工作者成了“网红”。此后,电影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推出,这种电视纪录片成功之后的跨媒介转换,近年来在我国纪录片中并不多见。央视纪录频道原创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一季先后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2016年播出的《超级工程2》依然展现出中国工匠的技艺与智慧。《本草中国》《少林功夫》《传承》等作品则更多以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展现了不同行业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承袭以及蕴含其中的价值之问、文化之脉、精神之根。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上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并形成新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第一个高峰,便源于现实主义纪录片创作的勃发。不过近年来品质上佳的现实题材作品,最多是零星出现,罕见批量涌现,这成为当前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不足与遗憾。
可喜的是,2016年现实题材纪录片《我从新疆来》《人世间》《生门》《不如跳舞》《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等作品的集中出现,体现了中国纪录片在现实题材上的一些新成就。《我从新疆来》展现了18位离开新疆到其他省份打拼的优秀新疆人的真实经历;《人世间》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给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生门》讲述了4位遭遇极端情况的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以及这背后关于生命与生存的故事与思考。
相对而言,自然类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短板之一,因为我们在拍摄中对动植物专业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组成的中国自然专家团队跟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拍摄这个领域的中国纪录片人也很少具备专业动植物知识素养,我们的摄影师往往是拍一个“热闹”。
不过,2016年以《自然的力量》《野性的呼唤》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纪录片,让我们眼前一亮。《野性的呼唤》的拍摄历时6年,据称该片已与美国国家地理、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而《自然的力量》同样也历时5年的打造,以国际通行的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技术标准进行拍摄制作。
未来,我们期待中国纪录片在如下几个维度,能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一是从产业角度,如何使艺术与产业更自然地融合,创造出更大的复合价值;二是从创意角度,如何在人财物的分配方面平衡创作的各环节,在机制的保障下,激励有创意的、多主题、高水准的作品持续出现;三是从传播角度,如何创作并传播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并以此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四是从人才角度,如何锻造出高素质的创作人才、优秀的产业运营人才、具有国际视野能承担国际化合作任务的人才等多类高端人才;五是从接受角度,如何让严肃性、专业化的内容获得大众化的接受,实现一种更好的对接。
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孟佳
微信:dreamood;
采访及数据需求,请联系郭雪
微信:christine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