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2017年《参考消息》,立减20元
>>
参考消息网11月23日报道
德媒称,对中国人来说,气候变化主要源于老旧汽车和大型工业设施的废气排放。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饮食习惯也影响着地球变暖:中国人的肉类需求不断增加——牛、猪、禽类饲养和相关农业直接及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也随之增加。
据德国《新德意志报》11月22日报道,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畜牧业是位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来源。“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必须减少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中14.5%来自于畜牧业:从饲料的种植与加工、牲畜棚圈供暖、肉类加工到运输至消费者。来自反刍牲畜消化道的气体也在其中占很大比例。
▲资料图片:
牛群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轮牧项目区内吃草。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畜牧业每年制造的温室气体总量产生的升温效应相当于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作为肉类和奶制品来源的牛是最大的气体制造者,它们会大量排出温室气体甲烷。
因此,牛肉在名单上排名非常靠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每生产1千克牛肉蛋白质相当于排放了30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就绵羊和山羊而言是16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生产牛奶、禽类制品和猪肉相对应的二氧化碳当量则分别低于100千克。
▲资料图片:市民在农贸市场购买猪肉。
报道称,尽管尚未达到德国的水平,但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中国人的肉类需求在不断增加。据位于旧金山的环保组织野生救援协会计算,2015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63千克,生产这些肉类产生的人均温室气体,其升温效应相当于876千克二氧化碳。
作为对比,德国联邦营养和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德国人2014年人均肉类消费约88千克。“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仍低于美国等国家,”来自绿色和平组织的李一方说,“但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已经是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量的两倍。”
因此,中国政府今年5月启动了一场号召减少肉类消费量的宣传行动——在李一方看来,成效一般。“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吃肉带来的健康风险和对环境的影响,但一场宣传运动不足以终止肉类消费的增加。”他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不如说是在扶持畜牧业发展。“虽然近年来猪肉消费量的增幅有所回落,但预计未来几年的平均增幅仍在1%到2%之间,”李一方说。
野生救援协会预计2030年中国因肉类消费产生的人均温室气体约为1.2吨二氧化碳当量,该组织估计届时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将增至94千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国祥说:“在中国,吃肉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他指出,城市家庭的肉类消费量仍远高于农村家庭,“随着城市化程度提高,肉类消费量也将增加。”
▲资料图片:在山东青岛海鲜市场,一名
摊贩展示新鲜的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