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股价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上涨4倍多,微博自2014年4月17日至今上市已满三周年。伴随着股市浮沉,微博的二次崛起也被作为典型案例广泛讨论。为啥市场对微博抱有如此大的期待?
今天皓哥就从微博的用户基数、用户黏性和货币化三大方面的关键性指标,来和大家侃一侃微博的下半场还有哪些可能性。
一、渠道下沉,还有新的增量空间
在最初的裂变式增长之后,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仍然实现了连续15个季度的高速攀升。截止2017年Q1,微博月活(MAU)达3.5亿,同比增长31.6%,DAU也有了1.39亿的规模。在用户基数过亿的前提下,这样的增速数字颇为抢眼。
微博的用户增量要归功于三四线城市。
这里边除了微博自身的渠道下沉,核心逻辑在于三大趋势:
-
一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水涨船高,开始出现“逃离北上广”的返乡潮。不少外来人员将大城市打拼的积蓄带回家乡消费,也带回了他们升级后的消费需求和习惯
-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也在同步起来,比如,三四线城市贡献了全国68%的汽车消费,当地消费者购买的电子产品72%来自于大品牌,都是很好的佐证
-
移动互联网带宽提速也下沉到了三四线城市,带动移动端的消费升级风口转向了精神层面的娱乐消费。
同时,微博的泛娱乐化内容对年轻群体有足够的吸引力,
正所谓爱豆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90后在微博用户中占比已过半,对年轻用户的渗透率是微博用户增长的另一个推动力。
未来,由于城乡二元的数字化鸿沟持续存在,微博用户的增量机会也仍然在于渠道下沉,只是
上一波的红利在三四线城市,而下一波在更低层级的城市和农村市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下沉,消费者最先需要被满足的诉求是熟人间的社交,微信的IM功能取代了以往运营商的角色提供的服务体验,因此作为先行者起到了培育市场的作用。之后,“触网”的用户自然也会对社交媒体、新闻热点和娱乐资讯产生强需求,这就是微博的增长点。我们参照微信最新的8.9亿MAU,可见未来微博在社交媒体中仍然有较大用户渗透空间,就让用户增长来得再猛烈些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年1月),CNNIC(2017年1月)
二、短视频、直播、内容垂直化和算法推荐机制,将提升用户黏性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内容泛滥,反而优质内容变得稀缺,导致各家内容资讯平台都在如何发现优质内容、内容或形式创新上做文章,以期抢夺用户有限的注意力。
过去三年里,微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专注内功修炼,持续迭代优化产品与内容分发机制,豪不夸张地说,微博在提升用户黏性上是值得称道且潜力很大的。
首先,微博敏锐地洞察到短视频与直播的趋势,并扶持该领域的优质内容创作者持续贡献好内容。
据了解,今日头条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将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50多分钟提升至近80分钟,可见平台内容从纯图文向短视频、直播升级的过程中,用户粘性与使用时长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未来微博深耕短视频与直播内容,在流量扶持与内容生态上倾斜,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平台的用户粘性。
其次,微博也致力于内容垂直化的打造。
截止去年底,微博共扶持了20个单月阅读量超过百亿的垂直领域。尤其是在体育领域,从年初的合作NFL超级碗,到与顶级体育IP NBA合作全新的“微博直播”,一方面借助超级IP的粉丝效应,吸引大量新用户加入。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电视直播,短视频拓宽了浏览体育赛事的消费场景。相比看直播,短视频更轻量级,消费门槛低,能直接看赛事精华集锦,体验也更好,更符合球迷碎片化、异步化的浏览需求。通过场景拓展,微博既实现了用户拉新,又能很好的提升了老用户的使用频次与时长,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微博在内容分发的机制上也持续优化。
从过去的基于时间的信息流,演化为社交关系的信息流和基于兴趣推荐的信息流。其中关系流更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可获得性,是用户在微博上展开讨论、交流观点的主要场景;兴趣流更注重相关性内容的分发和消费体验,让用户在微博平台发现资讯、挖掘兴趣。据了解,微博还在持续的优化内容分发的机制,期望实现更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机制,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时长和互动频次。
正是基于不断的产品创新与垂直化运营,微博的用户粘性与使用时长必将进一步提升。
三、微博商业化尚在初期,未来货币化潜力很大
第一,整体上移动数字广告本身的商业价值仍被严重低估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在2016年报告中提到:移动媒体的货币化变现远落后于用户注意力的增长,用户在移动媒体上的使用时长占全渠道的25%,而移动端的广告预算在全渠道却只占到了12%。这意味着品牌广告主未来的投放计划会加速向移动数字媒体迁移,预算天平的倾斜将是助力微博货币化的重要砝码。
第二,对标国内外竞品,微博的单用户收入(ARPU)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看国内的陌陌,它在直播风口之下就实现了华丽转身。陌陌的2016年Q4财报中,净营收2.46亿美元,同比增长5倍以上,APRU值也悄然上升至2.03美元。而微博ARPU值是0.68美元,两相对比,意味着微博若能在短视频、直播上有效发力,ARPU的提升潜力很大。咱们再看几个美国的竞品:Facebook 4.74美元,Twitter 2.25美元,两者ARPU高的核心原因,在于美国的广告主向移动数字媒体迁移的速度更快。前阵子Adidas的全球老大就宣布,为了更好地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将不再投电视广告,把更多的预算转移到数字媒体上,社交媒体自然也成了广告投放的主攻阵地。因此综合对比国内外竞品,我们相信微博在ARPU值上存在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图自:@晨聊互联网,全球社交网络ARPU对比 (4Q16,部分公司尚未更新财报仍采用Q3数据)
第三,微博始终在持续迭代出效果更好的货币化产品
。如今的微博,已建立起一套连接用户与内容的商业生态,通过品牌广告、信息流广告等多种模式为企业、机构、自媒体提供推广渠道,同时也通过电商、打赏、问答、付费阅读等产品的推出,为自媒体提供变现工具。据了解,微博目前正在围绕直播功能内测AR互动广告产品,落地后会带来生动而富有科技感的体验。比如,主播可以在直播时,通过手势自然地展现出酷炫的品牌广告表情,既丰富了用户体验,也实现了商业变现。另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广告资源更多集中于头部的大品牌,而在微博的商业化生态里,中小企业将成为新的增量,微博持续迭代出的商业化产品也为中小企业有效对接目标用户群提供了营销利器。
结语
微博上市的三周年,见证了内容信息流领域的无数风云变幻,也有诸多红极一时的爆款最终销声匿迹。与其说微博是幸运地跳脱了这个怪圈,不如说二次崛起的背后存在着必然逻辑。我们从用户增长、黏性提升和盈利能力空间三大方面总结了微博未来的更多可能性。其一,消费升级和城乡的数字鸿沟为微博的用户增长提供了机会,未来将向更低层级的城市和农村市场渗透;其二,微博敏锐地抓住了短视频风口和内容垂直化的机会,落地后将有效抢夺用户使用时长;其三,随着行业预算向移动广告迁移、自身商业化产品的迭代,商业化之路仍大有可为。期待微博在下一个三年内带给市场更大的惊喜和想象空间。
李彦宏的AI世界观
/
马云的新零售
ofo战上海:免押金成新杀手锏
58同城的增量思维
/
VIVO的情怀之路
淘宝打假
/
百度内容战略
京东为什么春节不打烊
/
微博如何弯道超车
IDG的情怀
/
巴菲特的最佳投资
生鲜电商下半场
/
《最强大脑》人机大战的意义
美团点评“她经济”
/
共享租车
网易美学
/
海尔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大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