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破旧立新。以前那些陈规陋习,我们要坚决摒弃。践行移风易俗相关规定的,都可以获得积分兑换奖品。”2月6日,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上前城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芮向村民讲起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上前城村围绕环境宜居、邻里和谐、素养提升等方面,科学设置积分激励细则,引导村民自觉践行文明新风、摒弃陈规陋习。同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传栏、电子屏、微信群等展示积分制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并结合“我们的节日”活动开展精彩纷呈的宣讲、文艺演出、议事会, 让移风易俗宣传生动有趣、更接地气。
“你们看咱村的刘大叔,嫁女不要彩礼,现在小两口日子过得幸福,还十分孝顺。”当天,杨芮以身边的榜样为例, 向大家宣传移风易俗。
“作为母亲,我希望女儿能幸福,而不是被高价彩礼绊住了脚步。”村民苏娟积极响应。
在兴庆区,“零彩礼”“低彩礼” 婚嫁已经不是新鲜事,兴庆区发布农村婚俗新风礼遇嘉许措施和农村婚俗陋习抵制约束措施,通过给予新人家庭提供景区门票优惠、免费乘坐公交车、就业创业帮扶等8项正向激励,抵制婚俗陋习,倡导移风易俗。
与此同时,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兴庆区团委联合辖区与婚庆服务有关的企业商户共同建立激励机制,为“零彩礼”“低彩礼”适婚青年提供适当优惠。前段时间,团区委工作人员来到一家婚庆公司,没想到婚庆公司对此举极为支持,双方一拍即合,当即便商议起了优惠的具体内容。最终,婚庆公司决定为所有“零彩礼”的适婚青年在现场布置、婚纱摄影、礼服租赁等方面提供8折优惠,对于“低彩礼”的适婚青年提供8.5折优惠,同时呼吁其他企业加入为爱“减负”的行列。
兴庆区航拍
近年来,兴庆区持续推动城乡精神 文明融合发展,以厚植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用活阵地设施为关键,以激发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弘扬文明新风为根本,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城乡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步伐越走越坚定,文化浸润让美丽兴庆从“面子” 美到“里子”。
夯基固本,机制为翼, 以文润城启新程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移风易俗作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兴庆区以“一盘棋”的战略思维,为文化浸润筑牢坚实根基。
理论宣讲,铸牢思想根基。聚焦理论宣讲凝心铸魂工程,培育优化“榜样领航追光前行”“红色传声筒”“石榴嫂” 等25个理论宣讲项目,精准打造“庭院微讲堂”“板凳会”“乡村大喇叭”等一批群众性学习宣讲品牌。实现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播到哪里。
兴庆区掌政镇茂盛村红白理事会劝导高额彩礼直播
靶向施策,整治短板顽疾。坚持制度推进,建立联席会议、“县级领导— 部门单位一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四级包村联户、督导通报和宣传引导等工作机制。开展县级领导证婚并赠送移风易俗“露包”,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为高额彩礼降温,为幸福家庭加分。
素养提升,共筑文明高地。着眼品质之城、和美之城、温馨之城建设,大力实施优秀文化浸润、文明风尚培育和文明创建提质扩面等7大工程。全年组织大型示范创建活动45场,社会文明风尚行动200余次。树文明之风、践文明之礼、做文明之人正成为越来越多兴庆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德润人心,新风为帆, 以文化人启新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推进“首善之区”建设的征程中,兴庆区以弘扬新风为动力,凝聚精神力量, 让文化成为塑造灵魂的关键力量。
党员示范,引领文明风尚。发挥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引导1499名村级党员干部亮身份、做承诺、 树榜样,主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有效利用基层经验、人脉优势,化身流动“宣传车”,主动传播践行移风易俗政策精神。
榜样引领,传递道德力量。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用好“善行义举”四德榜和道德“红黄蓝”榜,全年评选身边好人45人,“好婆婆”167人,“好媳妇”183人,移风易俗示范户43人。将道德讲堂开进群众中去,实现“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兴庆区2023年移风易俗集体婚礼
志愿先行,汇聚文明暖流。让群众宣传群众,让群众践行文明。组建乡风文明志愿宣讲队20余支,深入田间地头、 街头巷尾宣讲300余场。培育“乡村公 益红娘”志愿者队伍,让其化身现代新媒人、喜事新办策划员和移风易俗政策宣传员,为适龄未婚青年牵线搭桥,传 播喜事新办、孝老爱亲文明风尚。
情系民生,需求为舵, 以文惠民启新景
“一枝一叶总关情。”兴庆区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盘活资源,优化服务,打通文化浸润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让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文艺创作,绽放乡土繁花。组织民间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成立移风易俗文艺宣传队伍13支,因地制宜创排移风易俗精品节目26个。其中,小品《彩礼》《理解》、快板《党的政策进万家》、 表演唱《我是新风尚的宣传员》等作品, 以其通俗易懂、声情并茂的表演方式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兴庆区2024年移风易俗文艺展演
文化盛宴,点亮乡村夜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农村大舞台,结合“我们的节日”等重要节点,开展高额彩礼专项治理等文艺展演200余场,通过歌舞、杂技、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凝聚文明乡风共识。
多元宣传,传播文明之声。线上设立移风易俗专栏,县区及以上媒体报道转发兴庆区移风易俗各类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稿件100余篇,多篇报道浏览总量均达10W+。线下设计制作发放围裙、水杯、毛巾、手套等移风易俗宣传品4 万余件。多样形式引导群众树牢文明新观念、新思想。
产业赋能,文化为魂,以文兴业启新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兴庆区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将文化浸润与产业振兴紧密结合,以文化软实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文明+”融合,奏响发展乐章。打造“温棚讲堂”,将讲台搬到田间地头,用充满乡土味的群众语言向村民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打造通贵世外桃源、司家桥田园未来村、掌政老集市等一批创意农庄,广泛开展农耕体验、农民丰收节、特色美食展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擦亮“文明实践+文旅” 品牌 。
兴庆区移风易俗先进典型选树表彰活动
环境蝶变,绘就振兴画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年开展垃圾分类大型宣传12次,清运各类垃圾1800吨左右。以良好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同推进。
为爱减负,铺就幸福之路。倡树“低彩礼”“零彩礼”典型,推出兴庆区农村婚俗新风礼遇嘉许8条措施和抵制约束5条措施,细心、贴心、暖心的礼遇措施,既让攀比之风“刹车”,也为小家庭的致富路加满“幸福油”。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今后兴庆区将继续积极探索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创新路径,不断健全完善文明浸润常态长效机制,擦亮兴庆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底色,谱写出城乡文明建设新的兴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