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转型中的刑法思潮
法律人要固守法律的营垒又不时反出门墙,坚守专业槽又绝不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破万卷书,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掌握更多的理论资源,运用更多的分析工具,积极投身刑事辩护与刑事合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曾国藩  ·  看起来面善,实则最不好相处的七种人! ·  3 天前  
人生研究所  ·  他俩宣布复婚冲上热搜:兜兜转转还是你! ·  昨天  
人生研究所  ·  燃爆了!哪吒冲破100亿,中国动画惊艳全世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转型中的刑法思潮

他们为什么杀人:任何人经历了这四个阶段都会沦为一名暴力罪犯

转型中的刑法思潮  · 公众号  ·  · 2020-10-15 08:23

正文

备选标题:

他们为什么杀人:是什么让一个普通人,沦为一名残忍的暴力罪犯?


我们之中有谁真正了解他的兄弟?

有谁探索过他父亲的内心?

有谁不是一辈子被关闭在监狱里?

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

— —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法律人永远追求正义,却无往不在面对不义的漩涡之中。尽管在同一案件中,不同的法律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但我们始终有一个共同的职业信念,就是 惩恶扬善,让正义得到伸张

杀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罪行,在《圣经·创世纪》中,就记载了人类远祖该隐杀死亚伯的罪行。杀人,也是人类最难容忍的不义,“杀人者死”正是对此最强烈直接的表达。但文明发展到今天,杀人不仅未曾绝迹,反而因为暴力工具的发展,惨烈程度更加骇人听闻。


在那些至暗时刻,年轻的妻子被丈夫分尸36块后烹煮,男子抢过超市推车里的婴儿活活摔死,血肉至亲一夜杀死全家六口包括两个亲生儿子,还有在校园门口发生的惨烈屠杀,以及“独狼”面对度假人群的疯狂扫射……


一个又一个让人惊恐的社会新闻,伴随着大量真实的图片、视频,共同挑战着人们的心理底线。邪恶现身之处,令人窒息。

更可怕的是,这些案件的凶手,还曾被周围的邻里相识描述为「踏实稳重,待人随和」「挺善良老实的一个人」「想不到他会做出这种事」。也就是说,作案之前,他们看起来,跟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每次看到这些暴力案件,我都忍不住会想:


他们为什么杀人?
当他们下手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
是什么激发了一个普通人内心的凶残,让他变成一个残忍的杀人犯?
在一起起杀人事件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原因在发生作用?
还有,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为减少暴力做些什么?
至少,如何从这些暴力中幸存?


一个人生病了,负责的医生不只会做出正确的诊断,还会努力探寻疾病的成因,才有希望从源头上根治。同样,面对一个个暴力凶杀案件,一定还有许许多多的法律人,也像我一样,想要更深入地理解人,理解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理解犯罪行为本身,想要知道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也就是为什么,麦读译丛系列的第 7 本,我们选择了引进这本 《他们为什么杀人:人们何以变得暴力,我们对此能做什么》





在这本书里,朗尼·阿森斯,一位在家暴中长大的犯罪学家,在深度访谈了数百名暴力罪犯后,简洁有力地指出了一个普通人走向暴力化的关键。 它让我们理解,一个极端凶残的杀人者如何在社会中诞生,我们每个人能够为此做些什么。



家暴中长大的犯罪学家




朗尼·阿森斯出生于一个充满争吵与暴力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名金发、娇小柔弱的白人女性,父亲则是手臂强壮有力,长得像摔跤手的「希腊佬」。在童年和青春期,朗尼和母亲是父亲主要的施暴对象。


他还记得,自己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让他洗头,他不乐意。一旁的父亲就直接提起他的双脚,把他整个人倒过来,头浸到马桶里,然后冲水,冲水,一次又一次。

「我以为我就要被他溺死在马桶里了。」他后来回忆到。

长大后的朗尼,选择了犯罪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一次,他回乡参加姐姐的婚礼。婚礼上,他忍不住跟骂骂咧咧的父亲吵了起来。父子俩越吵越凶,最终,他跳起来, 一拳砸在了父亲的脸上,然后跨坐在他身上,不停挥拳锤打 ,直到旁边的人们把他拉下来。


万幸,父亲伤得不重。但这样的经历,让他愈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一个人使用暴力去伤害另一个人?他也想知道,自己的暴力行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自己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还会再发生吗?



罪犯独白:走近凶恶灵魂的深处




进入犯罪学领域后,朗尼惊讶地发现,彼时那些理论型的犯罪学家,被社会认定为是刑事暴力的专家,自己却从未有过任何暴力相关的体验,也没有真正接触过暴力罪犯。

「他们的理论很难让人信服。」朗尼认为。

为了了解罪犯们的真实心理,获得一手资料,他不带武器,孤身进入监狱,与数百名暴力罪犯面对面深度访谈,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真正走进了那些世界上最暴虐、最凶恶的灵魂深处。


「我想采访那些暴力犯罪者,听他们诚实地说说自己,说说自己的暴力故事,从他们那里获得真正的信息。」




案例 2:刑事杀人

X和我已经一起旅行一个多月了,矛盾越来越多。我开始厌烦他的大嗓门,他喜欢夸夸其谈,还老是摆出一副强者姿态。我想早晚有一天我会受够他的。我们在一处铁路调车场停下来,开始嗑药。他又像往常一样开始吹起牛来,说着他和多少女人上过床,他多会开车,他教训过多少男人。他想让我听他的话,但我能看出来,他其实没那么厉害: 不过是在撒谎罢了。 他还端着那副强势的架子,用风流浪子的口气,说着这个妞儿那个妞儿。我开始厌恶他的声音,他说话这么响,震得我后背发麻。他开始表现出一副随时能把我打趴下的样子,把我的沉默误当作懦弱,然后他抓住我。


我说: “你跟人说话时,能不能不动手抓人?” 但他还继续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之后又说了什么。因为我已经没在听了。在想着我最好向他证明,他其实没那么厉害,我讨厌他。他老把我当作一个懦夫,这让我很恼火,我要打消他的气焰,于是我说: “你再动我一指头,我就开枪打你!” 他说: “你才不会开枪打我。” 我不喜欢他质疑我,我知道他还要来碰我,当他再来碰我时,我就快速朝他开了一枪。


案例 9:

有天晚上,我被父母卧室传来的巨大响声吵醒。我想先去洗手间喝杯水,再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我走去洗手间的路上,听到我母亲说: “不要,我告诉过你不要这么做,我不喜欢这样。”


我自己思忖,他能对她做什么?我开始努力想要听清楚,我母亲说: “请不要再对我这样了!很痛!” 他却说: “老子可不管你痛不痛!” 接着我母亲尖叫起来: “快停下来,痛,太痛了!马上停呀!别再继续了,停,停!” 她哭了一会儿,痛得尖叫出来,接着又开始哭。


我回到自己房间,知道他一定把她弄得很痛,才让她叫成这样。我感到暴怒,简直想杀了他,我想过要进去,把他从她身上拽下来,狠狠揍他一顿,但他对我来说太高大了我根本打不过。我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希望他住手,但他没有。我躺在床上,听着她哭泣,感觉很糟。因为自己什么都帮不了她,我想把他弄下来,揍他,但我太胆小了。我不断告诉自己,我就是一个小孬种,然后我试着继续睡觉,假装这一切只是一场噩梦。



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中,在谎言与记忆编织的迷雾中,朗尼对样本数据逐一分析求证,不断探寻着心灵的真相。最终,他发现, 一个普通人走向暴力化,会经过四个标志性的阶段。这一进程,环环相扣,往往发生于犯罪者的内心,不被人察觉。然而,任何人,当他一步一步通过这四个阶段,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冷酷无情的施暴者。至此,一个极端暴力的杀人者,已经成形。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书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令人无法抗拒……你会被本书的一些结论和迷人的叙述所震惊。

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

令人不安,极富挑战,但非常吸引人。

亚特兰大杂志(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罗兹值得推荐……不仅因为他又写了一部精彩的著作,也是因为他让我们了解了朗尼·阿森斯特立独行的学术发现。

堪萨斯城市之星(The Kansas City Star):

必定会引起讨论,他们为什么杀人是讨论一个重要议题的引人入胜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