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走的音乐
古典音乐不高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世界音乐  ·  2024再见!再重温一次今年10大最感动音乐 ... ·  21 小时前  
苏州本地宝  ·  苏州3大音乐喷泉元旦开放时间表 ·  2 天前  
世界音乐  ·  阿尔泰三人呼麦,一开口就是自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行走的音乐

带你轻松读懂音乐史 | 浪漫主义(下)

行走的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7-02 21:22

正文

第一期:很久很久以前-文艺复兴

第二期:巴洛克时期

第三期:古典主义时期(上)

第四期:古典主义时期(下)

第五期:启蒙与狂飙

第六期:浪漫主义时期(上)

本文大概

6082

读完共需

15

分钟


浪漫主义时期 识记卡片 (点小图看大图)

1. 再谈贝多芬

文接上回。

讨论了浪漫主义的特征后,我们再对比着看一下之前聊过的「浪漫主义的先驱」贝多芬。

单从表象上看,贝多芬的一些作品确实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第六交响曲描写大自然,有一个明确的标题「田园」;第九交响曲引入了合唱元素,突破了交响曲的经典结构;他还创作了音乐史上第一部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

可我们因此说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就有些武断了。


前文我们提到,在任何时期,任何文化中,都能找到浪漫主义的影子。

现实如杜甫,也会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充满激情的诗句。

更何况处于古典浪漫之交的贝多芬,他怎可能不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他是卢梭的拥趸者,还记得我们提到过的,卢梭创作的那部歌剧「乡村占卜者」么?贝多芬曾将其中一首咏叹调改编成一首独立的艺术歌曲。

还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精神上,他是卢梭的弟子」(然而我并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原始出处)。


他并没有因此沉溺于浪漫主义的情感与幻想,他的作品给人的整体印象是雄浑有力,积极清醒的。

整个音乐史上,绝找不到第二个人,拥有贝多芬这样英雄一般的意志力,和无坚不摧的创造力。

他出身卑微,却从不向权贵低头;他深信人的尊严,狂热的拥护自由。

有一种人,由于天性,只能挺起腰杆走路,否则生活便毫无价值。

他是浪漫主义的先驱,更是古典主义难以企及的高峰。



2. 阴影下的勃拉姆斯

话又说回来,贝多芬这座高峰,除了供人崇拜和仰望之外,也有不厚道之处。

打个比方,某科目老师出题巨难,大家平均水平都在60分左右,可就是有个学霸,每次都考满分。

这个学霸固然是「难以企及的高峰」,另一个角度看,他也给其它同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同学都选择放弃努力,或者干脆换个科目——你数学好我承认,我跟你比语文还不成吗?

也有那么一小部分自强不息的同学,不妄求超越,但求尽可能接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人,名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他生于浪漫主义全盛时期,却以贝多芬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

他立志写一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般伟大的交响乐作品。

在人们无所顾忌肆意挥洒灵感和情感的时代,他像学者一般严谨慎重的推敲作品的每处细节,他承认自己没有贝多芬那样的天才,必须付出比天才多百倍的努力。

这部作品是他的第一交响曲,完成它花费了勃拉姆斯21年的心血,立志时的翩翩少年已入不惑之年。

他成功了吗?

文无第一,对于伟大的作品,比较级和最高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无论如何,世人称他的这部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还是在贝多芬的阴影里,但他已经比其他人走的更高更远。


3. 舒伯特

真的没有人比勃拉姆斯更靠近贝多芬了吗?

还是有的,这个人是舒伯特。

一方面,他与贝多芬一样,都是古典与浪漫的跨界人物;另一方面,无可争议的,比起勃拉姆斯,他距离贝多芬近了半个莫扎特。

我指的是地理上。

上面这张图是维也纳中央公墓第32A区的墓碑分布,这三位墓碑的位置是这个样子的。

死后葬在贝多芬的墓边,这是他的遗愿。现在维也纳中央墓地的这两座墓,是1888年迁移过来的。在这之前,这二位之间甚至没有莫扎特这个「第三者」,比现在的距离更近。

在文章跟贝多芬比比,你那点儿痛苦都不叫个事儿中,我提到过贝多芬惨淡的财务状况,这一点争议其实蛮大。

贝多芬是有争议的穷,时穷时不穷。

而舒伯特,那是真穷,彻彻底底的穷。

以至于所有关于他的轶事都可以跟「穷」挂上钩,比如没钱买稿纸,写了正面写反面;比如一首摇篮曲换了几个土豆(也有说是土豆烧牛肉)。

顺带说一句,他的作曲老师是萨列里,对,就是《莫扎特传》里害死莫扎特的那位,他不仅教过莫扎特,还是贝多芬、舒伯特以及李斯特的老师。

这位仁兄在那个年代可谓德高望重,只是死后却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谋杀指控而被世人记住,实在让人唏嘘。

如果谋杀莫扎特这事儿是真的,当初他再疯狂一些,把所有才华出众的弟子统统干掉,我觉得西方音乐史都可以终结在他那个时代了。

扯回来,我们继续聊舒伯特。

舒伯特最知名的名号是「艺术歌曲之王」。在这个题材领域,他拥有无可匹敌的爆发力。

17岁那年,他读了歌德的《浮士德》,深受感染,灵感爆棚,仅一年的时间就写出144首。

巅峰时,他还创造过一天写出8首艺术歌曲的记录。


4.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极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体裁,它的歌词一般来自优秀的诗歌作品,以钢琴为伴奏。

常有人问,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有什么不同。

打个比方,创作流行歌曲,就是给你一块橡皮泥,让你捏个花瓶,只要长得像那么回事儿就算及格,如果再有点儿个性能让人眼前一亮,就能算优秀了。

而艺术歌曲,相当于给你一件古雅精美的瓷器,让你在其基础上打磨、加工、上色,这个过程中你不能破坏原有作品的艺术性,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创作让它更加精美。

这里举舒伯特「冬之旅」中这首「春之梦」为例,大家可以体验一下音乐塑造的情绪感染力。


5. 交响诗

艺术歌曲将诗歌与钢琴结合,体现了浪漫主义「结合一切可以结合的艺术形式」的特点。

后来的艺术家们更进一步,创造了一种「完全音乐化的诗歌」。

这就是交响诗,它的源头是歌剧序曲,取材来自文学、绘画、民间故事等,虽用交响乐团编制展现,却并不遵从「交响曲」的形式,而是让音乐完全为其表现的内容服务。

创作这类作品时,作曲家们往往会给作品加上标题,有时还会写一段序言,大概描述一下这部作品讲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情感等。

还是举一个接地气的例子,杜鸣心先生的《秋思》。

各位,读到这里,请你一定一定一定拿出时间,欣赏一下这部作品。

古典音乐,我自认为听过不少,激动人心的也好,悦耳抒情的也罢,从没有哪首像杜鸣心先生的这部「秋思」,只几个小节就将我的心抓的死死的,几乎让我泪崩。

虽然是西方交响乐队的编制,但这音乐,只属于那片我们离不开的土地。

这就是故乡的声音啊!


6. 李斯特

「交响诗」这种音乐体裁的发明人是李斯特。

他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钢琴弹得好,其二是,帅!

集这两个特性为一身,也难怪他的迷妹们遍布世界各地。

关于他的故事,无处不八卦,我之前已写过相关文章,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可以阅读少妇杀手的宅男之路——在魏玛寻访李斯特

这里重点要提的是他「匈牙利籍」这个属性。

精确点儿说,他是「曾经的匈牙利人」。

他的故乡雷丁,一战后被划入奥地利领土。

对于匈牙利来说,领土可以送出去,但李斯特不行。

李斯特也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写下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明证。

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 第2号

还有一点经常被大家忽视的,是他的名字。

在英语环境下,他的名字被拼写为Franz Liszt,姓李斯特,名弗朗兹,这没错,却并不是他名字的原始写法。

匈牙利人名字的拼写方式,与我们是相同的,姓在前,名在后。

李斯特名字的匈牙利语写法是:Liszt Ferencz。


7. 民族乐派与柴可夫斯基

李斯特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如此之多的匈牙利民族元素,也因此成为了「民族乐派」的先锋人物。

在这个乐派精神的感召下,之前以德奥英法音乐为正宗的音乐家们,开始大胆创作属于自己民族的声音。

匈牙利有李斯特,波兰有肖邦,捷克有斯美塔那,芬兰有西贝柳斯,挪威有格里格,罗马尼亚有埃涅斯库,俄罗斯有……

俄罗斯,情况很复杂,他们的实力实在太强大,以至于可以和西欧「正宗」分庭抗礼。

俄国音乐的灵魂人物,非柴可夫斯基莫属了。在我国,他也被亲切的称为「老柴」。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他在我国的知名度甚至远远高于贝多芬、莫扎特等。

除去特殊的历史原因,老柴出神入化的旋律掌控能力更是其作品广为流传的关键。

扩展阅读:有些音乐,没有歌词,也能歌唱

这里举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为例,首乐章的开篇,就能感受到磅礴的情感汹涌而至。这部作品的规模宏大,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钢琴与管弦乐队交响曲」。

老柴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与梅克夫人友谊、同性恋的传闻……无论哪个角度都足够写一部小说。

大多数音乐家的八卦,都是捕风捉影的故事,真实性无从可考;研究老柴就方便多了,他有个业余爱好——写信,而且还不是一般能写。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收集到的柴可夫斯基的信件,共有5392封,而且绝大多是信件篇幅还都不短。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他一共活了53年,我们假设他从出生起不会走路先学会了写信,那他也得每年写上100封才能达到这个数目。

研究柴可夫斯基的书信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从这些文字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这一段:

他简直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为什么他要如此努力的追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啊!他确实有天赋,如果他能学会自然率性,他的音乐完全能够唤起海洋般辽阔的美感。

—— 1877年11月26日 致梅克夫人


8. 瓦格纳和他的「乐剧」

柴科夫斯基信中提到的这个人是瓦格纳,讲的是听「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第二部「女武神」的感受。

「尼伯龙根的指环」,堪称音乐史上最宏大、最烧钱、最要人命的作品,没有之一。

先看这最「宏大」。

约上30几个人就能凑一支小型交响乐团,正规的双管编制交响乐团人数在60~70人,可是要演指环,最低配也得上百人(1896年拜罗伊特版是124人编制)。

再看「烧钱」。

为了演出这部作品,瓦格纳的狂热崇拜者,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世。(别问我为啥把这个字儿标粗,我乐意!)投资为他专门盖了一座歌剧院,这座剧院由瓦格纳亲自参与设计,处处考虑「指环」演出的需要。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Bayreuth Festspielhaus)

1876年,「指环」首演后,每年8月到9月在此上演瓦格纳成为惯例,甚至因此形成一个节日。

这就是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与拜罗伊特音乐节的来历。

不仅如此,路德维希二世的住处高天鹅堡中,有专门给瓦格纳的房间,无处不是取材于指环场景的壁画。

高天鹅堡 (Hohenschwangau) 于巴伐利亚

当初去参观时,这座城堡之内禁止拍摄,因此只能给大家看个外观。

八卦一句,这座城堡的对面还有一座更为著名的城堡,据说是他为自己的「绯闻女友」所建。

他的「绯闻女友」是他的表姑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根妮,我们更熟悉她的另一个名字——茜茜公主。

这座城堡,名为新天鹅堡,也是迪士尼城堡的原型。

新天鹅堡 (Neuschwanstein) 于巴伐利亚

最后,再聊聊这「要人命」是怎么回事儿。

「尼伯龙根的指环」,还有个名字是「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

直接按字面理解就对了,这部剧完整演下来,要整整三天。

        前   夕:《莱茵的黄金》

        第一日:《女武神》

        第二日:《齐格弗里德》

        第三日:《诸神的黄昏》

无论对乐师还是观众,这都是对体力和精力的巨大挑战。不止一次,有人累到虚脱被抬出剧场。

对瓦格纳来说,历史上已经没有什么音乐体裁,能够hold住指环这部作品了,于是他给自己的这类创作取了个新名词「乐剧」。



9. 门德尔松

如果没有路德维希二世这样富二代一掷千金的支持,瓦格纳就算有雄心壮志,也很难完成他的理想。

他生活奢靡,风流成性,表面风光,用来挥霍的钱,大部分都是借来的,以至于为了躲债东躲西藏。

下面我们要讲的这位音乐家,他不需要被别人「包养」,自己就是个富二代。

钱多,善良,话少,有文化,长得帅,死得早,他简直集合了一个优秀老公所有应该有的优点为一身。

门德尔松半身像  于莱比锡门德尔松故居

他就是门德尔松,各位姑娘们,如果遇到这样的男人,赶紧嫁了吧,如果你找的到的话。

他的父亲是位巨有钱的银行家,爷爷摩西·门德尔松是位哲学家,被誉为「德国的苏格拉底」。

他9岁首次公演,11岁进入柏林声乐学院开始作曲,17岁时写了部「仲夏夜之梦」,从那之后世界各地凡是举办婚礼,你都能听到门德尔松。

扩展阅读:这段四角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美的一塌糊涂,还造就了这首世人皆知的婚礼音乐

26岁那年,他受邀担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

为了让乐队成员们看清他的指挥手势,他用布包裹着一根鲸鱼骨作为手指的延伸。

这东西在指挥圈儿迅速风靡开来,我们今天管它叫「指挥棒」。

比起上文提到的所有人,门德尔松一生的经历简单纯粹,38岁那年,他因中风撒手人寰,为我们留下一百多部典雅精致的音乐作品。

除此之外,他还为我们唤醒了另一位大师——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829年3月11日,他在柏林声乐学院(Berliner Singakademie)指挥演出了老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那时老巴赫已故去79年,这是自离世后,他的作品第一次在欧洲公演。

这是跨越时代的握手,在浪漫主义时期,巴洛克复调大师的音乐开始复兴。


10. 拉赫玛尼诺夫与浪漫主义最后的声音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门德尔松家族的产业岌岌可危(门德尔松是犹太人)。

彼时,门德尔松已去世86年,一位俄国音乐家将他的「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改编成钢琴版本。

他隐居在瑞士琉森湖畔,离家千里,却无法踏足祖国。

那是一个乱糟糟的年代,一切秩序和规则都在土崩瓦解,无论社会还是艺术。

支撑古典音乐几个世纪的调性体系被打破,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开始出现在音乐中,那情形,简直是群魔乱舞。

在这股泥石流中,他顽强的站着,冷冷的看着,坚守着俄罗斯音乐的传统。

柴可夫斯基是他心中的灯塔,年轻时老柴对他的鼓励让他铭记一生。

他因老柴的猝死写下「悲歌 钢琴三重奏」;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被称为「世上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

在这里,琉森湖畔,他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成为浪漫主义时代的天鹅之歌。

不久后,二战爆发,他将自己大部分演出收入捐给自己的祖国,他深信他的祖国必将获得全胜。

他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胜利,1943年,他离开了人世。

他是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最后的浪漫之声。


11. 他们从不曾走远

透纳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琉森湖上的月光

时光倒流100年,还是琉森湖,一位诗人正泛舟湖上。 

夜空之中,皓月高悬,繁星点点。 

船桨搅动湖面上天空的倒影,月光碎成一池琉璃。

这美景,他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任何语言可以描述。 

但是音乐可以,当他听到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时,这段记忆忽的出现在他的脑海。

他将自己的感想写了下来,这首曲子从此有了「月光」这个标题。 

这位诗人名叫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舒伯特曾为他的诗作写过一首艺术歌曲。 

就是这首著名的「小夜曲」,这是舒伯特人生最后一部作品,与其它12首艺术歌曲一起被编为他的「天鹅之歌」。

舒伯特 「小夜曲」乐队改编版本

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他们的音乐却从不曾走远。 

就像琉森湖,永远倒映着来自天堂的月光。


12. 本篇后记

为什么是这8位作曲家

我敢肯定,会有朋友问这个问题。

我也知道,浪漫主义的每位大师都有死忠粉。无论我写哪几位,肯定会有人不满意。

好在上篇的时候,我就把flag立好了:

「没有人能代表浪漫主义,他们代表的是他们自己」

选这8位作曲家,仅仅是因为我熟悉他们,能够将他们的故事讲的连贯。

肖邦、德沃夏克、马勒……太多重要的名字,这里没有提及。

这篇文章虽然结束了,浪漫主义时期却远远没有讲完。

我只是为大家揭开窗户纸的一角,更广阔的世界,请大家自己去探索和感受。


「故事」与「史实」

我写这一系列文章的初衷,是力求在足够短的篇幅内,为大家将音乐史与艺术家的形象描绘的尽量生动有趣。

但我并不是音乐学者,也不想将文章写成严谨细致的传记。

我已尽我所能研读文献,核对推敲文章的每一处细节。可难免还是会有以偏概全之处,还请大家包容和指正。

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经由我的文字喜欢上这些艺术家,进而开始接触挖掘他们的作品。

如真能如此,我认为这三万余字的笔墨,就没有白费。


祝大家赏乐愉快!



- 行走的音乐-漫游指南 -


回复“如何入门”,可以获得经典音乐的入门指导。
回复“有啥推荐”,可以获得最新的推荐音乐列表。

回复“电影”,可以获得电影中的经典音乐。

继续探索其它似曾相识的经典音乐,请回复“似曾相识”。

回复作曲家姓名,可以获得音乐家相关作品和故事。

现在支持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拉威尔、海顿、肖邦、奥芬巴赫、李斯特。



Apple用户打赏通道

打赏
行走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