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快速列措施做法提纲的小套路 ·  9 小时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20 小时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不是穷,而是有这2类父母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07-01 12:00

正文

图文授权转自公众号:洞见父母

沉迷手机、厌学、拒绝沟通、脾气大。
面对青春期孩子,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如何打交道。
实际上,没有单一的问题。
孩子身上出现问题,往往是家庭关系模式出了差错。
尤其是这2种家长组合,最容易把孩子养废。


01


强势妈妈+缺席爸爸=厌学孩子
武志红老师曾说过:
“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到一种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我接触的厌学个案,近80%都是这种家庭模式。
前不久,我就接诊了一个女孩。
她14岁,读初二。
目前已经休学在家一个月,还伴随轻度抑郁症状。
我了解到,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特别高。
但凡作业出了一点错,就对她发脾气,劈头盖脸地骂。
女孩又属于比较敏感的性格。
每次妈妈说她,她只会掉眼泪,边哭边回答妈妈。
看到她哭,妈妈不仅不安慰,反倒责备:
“你有在这哭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
妈妈施加的压力,让她在学习时感到焦虑和紧张。
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初一下学期,每天早上想到要去上学,她都恶心想吐。
再怎么强打精神,也难以专注于学习,去学校也变得困难。
我和女孩妈妈聊完,发现问题出在家庭内部。
女孩爸爸,因为工作性质,频繁出差,在家的时间很少。
夫妻关系,也并不是很好。
妈妈看似强势背后,实际上饱含着深邃的焦虑。
她把自己的价值以及对婚姻的痛苦,转化成了对女儿的期待。
女儿学习好,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
爸爸的缺席,加剧了妈妈的焦虑,加速了孩子的失控。
一环扣一环,最终买单的是孩子。
如果家庭的结构不变,孩子也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诚如心理学家曾奇峰所说: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这个土壤,一定是父爱不缺席,母爱有边界。
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互相分担,互为支撑,彼此参照。
家庭最基本的关系稳定了,才能给孩子传递能量,激发动力。

02


专制的爸爸+无力的妈妈=无助的孩子
有的爸爸虽然不缺席,在教育上却专制蛮横,一言堂。
这种家庭,妈妈往往是弱势、脆弱的。
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爸爸攻击孩子,妈妈无力保护孩子,孩子失去生命活力。
今年上映的电影《年少日记》,就讲述了这样一个血淋淋的故事。
电影,围绕一家四口展开。
爸爸是资深律师,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妈妈没有话语权。
在教育上,爸爸极度严厉。
尤其是对成绩不好的大儿子,动辄言语贬低、打骂、体罚。
妈妈为此埋怨: 如果我和你爸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无力的妈妈,旁观儿子被丈夫暴力对待。
也无法共情儿子的痛苦。
当大儿子告诉妈妈,自己好累,总是失眠,想去看精神科医生。
她则表示: “你是心散,不是累,所以你考试才考不好。”
最终,大儿子不堪忍受跳楼自杀。
爸爸眼里的天才小儿子,也忤逆他的意愿,成为一名普通教师。
不健康的家庭里面,孩子感受不到爱,只有恐惧。
恐惧之下,会把孩子逼向两个极端——
不是自我攻击,抑郁自杀;就是过于叛逆,向外攻击。

03


稳定的家庭结构,胜过一切教育
相比各种教育手段,给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更重要。
父母稳定,孩子才有力量。
怎么才能让家庭结构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呢?
给大家2点建议。
1、 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提供和谐的环境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
研究员给家长准备了三个空杯, 分别代表自己、丈夫/妻子、孩子。
接着准备了一杯水,让他们分别倒入三个杯子中。
结果无一例外, 孩子的水杯最满。
这说明: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家庭排序。
我经常给来访者强调,一定要先把伴侣关系经营好。
伴侣关系和谐,互相提供能量,才能造就好父母,家庭才牢固。
有了稳定的家庭环境,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健康的生长环境。
即便叛逆,也不会到失控的地步。
这一点,真的希望我们所有家长都能牢记在心里。
2、父母站好自己的位置:给孩子有边界的爱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 母亲代表了情感,而父亲代表了规则。
家庭内部,父母的角色缺一不可。
爸爸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和独立,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
妈妈则能给到孩子情感支持,做孩子的心理容器,带给孩子温暖。
缺了任何一方,都容易失衡,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这份爱要有边界。
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反省:
是不是管太多,没有界限?
是不是管太严,动辄打骂?
是不是管太紧,严加控制?
……
当父亲在父亲的位置,母亲在母亲的位置,孩子才能安心去飞翔。
看一看,为人父母,你站对位置了吗?
3、妈妈给自己松绑:注入心理能量
不少妈妈对我说:“丈夫就是不管孩子,怎么办?”
这种情况,我通常建议妈妈给自己松绑。
很多妈妈承担着孩子教育的压力,陷入焦虑的状态中。
这种情绪,传递到孩子身上,一定会消耗孩子的生命能量。
妈妈,可以发展家庭之外的生活。
自我成长,自我疗愈,先让自己有力量,再给孩子力量。

0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