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CML速递
谢谢关注。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细胞力学实验室(BCML)专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和骨科再生医学研究,致力于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紧密结合。本公众号是团队成员有关读书笔记和研究概述的点滴记录,由研究生们管理和运行,不求完美,但求分享。
51好读  ›  专栏  ›  BCML速递

一种受鹿茸启发的新型骨移植物可触发快速骨再生

BCML速递  · 公众号  ·  · 2025-02-21 22: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骨损伤是全球最常见的致残性损伤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通过整合细胞、生长因子和生物材料,各种骨移植物的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尽管如此,目前工程骨移植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仍然不佳,导致实现高效骨再生的挑战尚未解决。因此,解决骨再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再生疗法的成功开发至关重要。近期,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黄景辉教授团队构建了一种利用鹿角的生化、生物物理和结构特性的骨移植物。以脱细胞的鹿茸松质骨 antler-DCB 作为骨支架。然后,通过将鹿角 DCB 与鹿角胚芽祖细胞 ABPCs 的细胞外囊泡 EV 整合来构建基于鹿角的骨移植物。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脱细胞技术成功获取了鹿茸的天然骨骼结构( antler-DCB; 1A B )。体内实验证明,将不同物种来源的 DCB 植入大鼠股骨缺损 12 周后,鹿角 DCB 组在骨密度、骨组织体积 / 总组织体积和小梁厚度等方面均表现出更高的值(图 1Q-U ),其促进新骨形成的能力显著优于市售 DCB

随后,研究人员提取了 EVsABPC ,其中包含源自 ABPC 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对它们的特性进行了表征,并与使用最广泛的 EVsBMSC 进行对比 ( 2A )。 ABPC 来源的 EV 携带更多与细胞周期、细胞运动、伤口愈合、血管生成及成骨相关的生物活性分子(图 2D )。通过 RNA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 ABPC BMSC 来源的 EV 之间差异表现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包括细胞增殖、迁移、成骨分化以及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调节。同时实验证明, ABPC 来源的 EV BMSC 具有显著的趋化效应,能够促进 BMSC 的迁移和增殖(图 2J -N )。

此外, EVsABPC 还能诱导 BMSC 产生有利于组织再生的表型(图 3A ),包括增强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钙矿物质沉积(图 3B-G )。 EVsABPC 处理后的 BMSC 在转录组谱上与 ABPC 更为相似(图 3H I )。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了 KMT2A 作为 ABPC 来源 EV 中的关键分子,在调节 BMSC 增殖和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图 3T U )。

接下来,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受鹿角启发的骨移植物( antler-DCB@EVsABPC ),通过将外泌体 EVsABPC 封装在 HAMA 水凝胶中, HAMA 水凝胶与 EV VCAN 结合,实现了 EV 的逐渐释放,维持长期对骨再生的有效促进(图 4A )。带负电荷的 HAMA 水凝胶与带正电荷的鹿角 -DCB 形成强大界面电子相互作用,赋予其优异的结构和孔径分布(图 4I-L )。体内实验表明,该复合材料表现出较慢的降解动力学和持续的 EV 释放,至少可达 18 天(图 4M- O )。同时,该材料还展现出优异的亲水性(图 4P )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图 4Q )。

后,研究人员建立了大鼠股骨髁缺损模型,评估 DCB@EVsABPC 的成骨活性。与未治疗组中骨骼生长有限相比,植入鹿角 DCB 的大鼠中观察到更多新骨形成,而引入生物活性 EVs 的鹿茸 DCB 进一步增强了成骨潜力(图 5C )。 MicroCT (图 5D )和组织学分析证实了鹿茸 DCB@EVsABPC 的成骨能力,其新骨形成量最多(图 5B ),且矿化率显著提高(图 5F ),成骨标志物表达也最高(图 5G )。值得注意的是,鹿茸 DCB@EVsABPC 组在术后 2 周时,骨缺损区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数量明显更高(图 5H I ),表明其能募集更多 BMSC 至损伤部位,有助于骨骼形成。 RNA-seq 分析显示,鹿茸 DCB@EVsABPC 组与其他组相比,有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 DEGs )(图 5J )。

鹿茸的快速生长伴随着血管的快速扩张。血管生成相关的蛋白质如 ADAM12 DOCK4 THBS2 ,在 EVsABPC 中显著富集 ( 6A-C )。用鹿角 DCB@EVsABPC 干预 HUVECs24h 后, 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改善,跨膜细胞数量显著提高(图 6F H )。同时体内(图 6J )和体外(图 6G I )成血管实验都证明了, antler-DCB@EVsABPC 组中观察到更成熟的管状结构和更高密度的细胞连接。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 antler-DCB@EVsABPC 表现出很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促进新血管形成以支持广泛的新骨形成。

快速神经再支配对于骨骼发育和再生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 ATP2B2 IGFBP5 GIT1 SMG9 等神经源性蛋白在 EVsABPC 中显著富集 ( 7A–C ),鹿茸 DCB@EVsABPC 在体内植入后能促进神经生长(图 5J )。在体内骨再生过程中,鹿角 DCB@EVsABPC 表现出最高的感觉神经纤维标志物 CGRP 表达(图 7K-M )和胆碱能神经的转变显著升高(图 7N-P )。这些发现揭示了 EV 在神经再生和骨再生中的重要作用。

巨噬细胞表型转变在免疫调节和骨再生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人员探索了 EVsABPC 对巨噬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研究发现, EVsABPC 中多种炎症相关蛋白下调,并且能诱导巨噬细胞从 M1 M2 极化(图 8D E F )。体内实验显示,鹿茸 DCB@EVsABPC M1 巨噬细胞面积最小, M2 表型区域最大(图 8H I )。这些结果表明, EVsABPC 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能促进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并减轻炎症反应,有助于骨骼生长和再生。

综上所述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结合鹿角 DCB EVsABPC 的骨移植物。鹿角启发的骨移植物通过 KMT2A BMSCs 转化为具有 ABPC 样表型和转录组特征的细胞,促进体外和体内的快速骨形成。此外,在快速成骨过程中,基于鹿角的移植物协调了血管形成、神经发生和免疫调节,部分模仿了早期鹿角生成过程。该研究为构建人工骨移植物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本研究由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黄景辉 教授团队完成,并于 2024 12 20 日在线发表于 Adv. Mater


文献信息: S. Li*, Y. Yang, B. Yu, X. Gao, X. Gao, S. Nie, T. Qin, Y. Hao, L. Guo, H. Wu, T. Ma, Y. Zheng, D. Geng, J. Gao, B. Xue, Y. Zhang, S. Yang, Y. Wei, B. Xia*, Z. Luo*, Q. Qiu*, J. Huang*, A Novel Deer Antler-Inspired Bone Graft Triggers Rapid Bone Regeneration. Adv. Mater. 2024, 2411571.


供稿:高仕杰

审校:陈嵩

编辑:许雅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