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在
Robotaxi
与ToC端自动驾驶方案的主要技术差异是什么?
A: Robotaxi与ToC端(面向消费者)自动驾驶方案的主要技术差异在于,Robotaxi通常在固定区域内运营,并依赖于高精度地图作为先验信息。这意味着Robotaxi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采集地图数据,结合实时感知数据进行导航。相比之下,ToC端的解决方案,如记忆行车等功能,往往不具备高清地图的支持,更多依赖于传感器融合方案。
Q: Robotaxi和ToC端自动驾驶方案在技术架构上有何不同?
A: Robotaxi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架构,而ToC端的一些企业正在转向端到端(end-to-end)的解决方案。例如,蔚来、小鹏以及特斯拉等公司都在探索或已采用端到端的技术路径,这与Robotaxi仍然遵循的传统架构形成对比。
Q: 成本方面,Robotaxi与ToC端自动驾驶方案有何区别?
A: ToC端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如华为的问界M7或M5智驾版,其智能驾驶套件成本大约占整车售价的5%-10%,通常在28,000元至30,000元人民币左右。而Robotaxi的前装系统成本比ToC端高出20,000至40,000元人民币,主要增加在激光雷达上。若采取后装方式,成本差距更大,可能达到150,000至200,000元人民币。
Q: 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是否适合应用于Robotaxi运营?成本差异如何?
A: 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在北美市场允许Model 3和Model S车主通过OTA升级,使车辆在闲置时加入Robotaxi车队,为车主创造额外收入。然而,中国Robotaxi运营依赖于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进行建图和定位,而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缺乏这一要素,因此存在技术壁垒。如果采用纯视觉方案,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激光雷达(约9,000至25,000元)、毫米波雷达(约3,000至4,000元)以及更高级的域控制器(约10,000元),综合计算,成本差距在50,000至60,000元人民币。
Q: 能否进一步详细拆解Robotaxi的成本结构,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算法供应商的情况?
A: 对于Robotaxi如百度的萝卜快跑RT6,其成本结构大致如下:配备8个激光雷达,单价约3,000元,使用禾赛AT128系列;11个摄像头,由舜宇、森云等供应商提供,总成本约2,000元人民币;5个毫米波雷达,成本约3,000元;域控制器采用英伟达平台,算力超过1,000TOPS,成本约为35,000元人民币。整体硬件成本在66,000至67,000元人民币左右。后装Robotaxi的成本主要来自车顶装置,包含机械式激光雷达(64线60,000元,128线100,000元以上)、摄像头和角雷达,总价在100,000至150,000元人民币范围内。
在软件服务供应商方面,国内多数Robotaxi公司采取软硬件一体化交付模式,如
小马智行
、百度、文远知行和Momenta。而有些公司则选择软硬件分离,例如,某出行公司可能仅提供硬件或软件包。
Q: 百度Robotaxi的运营成本是多少,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A: 百度Robotaxi的总运营成本大约与其营收相匹配,估计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具体到每辆车的日常运营成本,以每日行驶300公里为例,成本大约在100多元人民币。成本构成主要包括:
1. 维修保养成本:针对电动汽车的小保养和大保养,包括路况检查和电路检测,平均每日成本约2元。
2. 零部件更换成本:轮胎、刹车片等易损件因高频使用需定期更换,日均成本约7至8元。
3. 保险成本:Robotaxi保险费用较高,因涉及无人驾驶传感器的商业险,年均保险费可达4,500元左右。
4. 补能成本:RT6车型多采用换电模式,夜间或非高峰时段换电,计入运营成本。
5. 远程接管与监控成本:涵盖远程操作和车辆状态监控。
6. 地勤人员成本:包括车辆维护、事故处理等,平均每名地勤人员负责7至8辆车。
综合上述,百度Robotaxi运营成本,以每日行驶200多公里计,单日成本约300元。
Q: Robotaxi与ToC端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在技术上有哪些差异?
A: Robotaxi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进行定位与导航,而ToC端端到端方案倾向于基于道路
拓扑结构
的先验信息。高精度地图的精确度高于拓扑结构地图,使得Robotaxi在复杂路况如环岛、近匝道、Y字路口等具有优势。端到端模式虽面临挑战,但代表未来技术方向。
Q: 如何评估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达到Robotaxi运营级别的标准?
A: 最基础的评估标准是能够顺利通行预定路线,其次是平均接管率。Robotaxi的接管率大约在200公里接管一次,若端到端方案能达到相似水平,则表明其基本具备运营能力。即便如此,仍需配备线上安全员,以应对接管需求和满足法规要求。
Q: 法规对Robotaxi运营有哪些要求?
A: 法规要求包括远程接管系统的设计,确保车辆在紧急情况下能自动停车或移至路边等待救援,以及明确的责任划分机制,确保主驾无人时的事故责任归属。
Q: 端到端技术与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方案在Robotaxi运营中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A: 主要差异在于硬件成本,端到端技术可降低硬件成本,但法规遵从性和冗余安全设计成本相近。高精度地图的初始成本主要在于获得运营许可和采集地图数据,后续可通过自身车辆持续更新。
Q: 国内整车厂是否有能力通过第三方技术提供商进行Robotaxi运营?
A: 国内整车厂可通过第三方技术提供商如Momenta、文远知行等进行Robotaxi运营。例如,如祺出行作为广汽投资的企业,接入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技术进行运营。
Q: 特斯拉FSD在国内用于Robotaxi运营的可能性及其面临的限制?
A: 特斯拉FSD在国内用于Robotaxi运营存在较大难度。主要限制包括
数据脱敏
与处理、技术路线的适配性(尤其是对于地图先验性的要求),以及地方政府的牌照发放。尽管与出行平台合作理论上可行,但上述三项挑战须逐一克服。
Q: 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与成本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技术迭代主要聚焦于算法优化,以解决特定场景下的驾驶挑战,而显著的成本下降来源于主要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的价格大幅降低,以及域控制器成本的削减。此外,前装Robotaxi方案与主机厂合作定制车辆,进一步降低了硬件成本,提升了成本效益。
Q: 在一座城市启动Robotaxi试点运营需要经过哪些步骤?预计耗时多久?
A: 启动试点运营需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的车路云一体化试验指导文件,通常在符合条件的20个城市范围内进行。一线城市已开展运营,正计划扩大规模;新一线城市如武汉、合肥也在跟进,但需增加车辆数量并扩展运营区域。二线及以下城市预计在2024年后陆续启动试点,完全达到一线城市运营水平可能需至2025年。
Q: 能否分享武汉Robotaxi市场的需求状况和用户画像?
A: 武汉Robotaxi的主要需求集中在有限的运营区域内,用户反映上车点不足且分布不均,高峰期打车困难。用户群体以18至40岁年龄段为主,多数为家庭拥有一辆车的用户或无车依赖打车出行者。其中,性格内向、不愿与司机交流的乘客比例较高。短途出行需求明显,因Robotaxi不受传统司机偏好影响,成为短途用户的首选。截至目前,武汉累计投放约400辆Robotaxi,预计2023年订单量达73万单,2024年有望增长至120万单。
Q: 如何看待小鹏、华为等品牌通过简化改造推进L4级Robotaxi的路径?全国范围内的无图MAO何时实现?
A: 将家用汽车改装为运营车辆在中国面临法规障碍,需正式变更为运营车辆属性。目前,Robotaxi运营局限于部分城市的指定区域,点对点全无人驾驶通勤尚未普及。无图MAO即无高清地图的自动驾驶功能,预计小鹏、华为将在2023年年底于多个城市推出,但初期仅限于一线城市的大部分类道路,新一线城市部分道路,以及三四线城市的局部道路。完全覆盖全国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实现全面商用。
Q: Robotaxi与车路云一体化的关系是什么?
A: 当前Robotaxi与车路云系统关联不大,但未来二者结合将带来显著益处。一方面,车辆上传的数据可与车路云共享,增强数据协同;另一方面,V2V通信能改善Robotaxi调度效率和接单率,促进整体交通流畅性。
Q: 如何看待车联网方案在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中的作用?
A: 车联网(V2X)目前主要用于警报和辅助驾驶功能,如AEB自动紧急制动。尽管车联网不能替代自动驾驶传感器,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将作为自动驾驶的补充,特别是在预警和主动安全领域发挥作用,提供额外的
安全冗余
。法规尚未强制要求安装V2X系统,但其作为加分项出现在碰撞安全标准中,表明其价值在于提升安全性而非主导驾驶决策。
Q: 2023年Robotaxi在武汉的订单量有多少?平均客单价和里程是多少?
A: 2023年,武汉的Robotaxi订单量达到了73万单,平均客单价约为5元(补贴后),平均运营里程约为2.7公里。
Q: 补贴退出后,Robotaxi的客单价预期是多少?
A: 为达到收支平衡,预计Robotaxi的客单价需调整至网约车客单价的60%左右。若考虑盈利,则需保持在70%至80%的折扣水平。
Q: 2024年的补贴和优惠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