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杂学杂问
每天第一时间发布人气早读,各类知识,经验及信息的杂学交流分享平台。交流交友,互学互助为主题的综合人脉圈。知识&智慧,创意&经典随时掌握。不做“专”学问,只做“杂”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丽水在线  ·  京东、美团,都宣布了! ·  2 天前  
警民直通车上海  ·  少年离家出走,看民警如何用三十分钟就找回.. ... ·  2 天前  
警民直通车上海  ·  少年离家出走,看民警如何用三十分钟就找回..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杂学杂问

总有人问“中国人去月球干什么” 这位院士的回答亮了

杂学杂问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15 05:26

正文

这几天“两会”新闻密集,央视《两会面对面》的这段采访可能很多人都错过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面对镜头坦言,拿经费的时候,总有官员喜欢问……

中国人去月球干什么?

要知道,72岁的叶培建是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

他说,早在2007年,他们就有了探测火星的想法,如果当时好好规划,最晚2013年,我国就能奔向火星了。

然而直到现在,我国也未能成功探测火星。

叶培建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年“汇报不同意”。

专家说话不算数,机关说的算数,一百个专家论证的东西不如财政部一个处长说话算数。

一个处长就能问倒科学家:去月球干什么?GDP能占多少?

叶培建很无奈:能不能不要再问我们这些问题了?

然后,他举例说道:比如钓鱼岛和南海,我们的祖先都在那生活过,但没驻扎下来,从明朝开始我们丧失了我们的海洋权利。

而现在,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我们现在能去我们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这一条理由就够了。

所以,2017年两会,他的提案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国家体制,一旦论证好了,国家批准了,就不要再问为什么。

探测火星的窗口期十分苛刻,26个月才有一次。

叶培建说,我们已经丢失了2013年的窗口,也失去了2015年的窗口,也不可能在2018年探测火星,绝对不能够再失去2020年的窗口。

>>>视频在这里(第20秒起)↓


好燃!这是一位老科学家的雄心壮志。

但接下来,这位心直口快的硬汉却说着说着 哽咽 了……

他讲述了一段在200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国家战略卫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叶培建说,当年这颗战略卫星上天以后,是绕着地球一圈圈转的。第一圈和第二圈都表现很好,但是在绕第三圈时,卫星就出中国了,还失去了信号,“最后一个收到信号的是我们的喀什站”。

当时他和几个主任设计师在车上得知卫星出问题之后,叶培建说,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那个车从山上掉下去,把自己摔死”,因为这颗卫星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摔下去我是烈士,卫星丢了我无法交代。

后来的结果是圆满的,经过叶培建一行人的努力,最终顺利找回了卫星解决了问题。

他讲述这段故事,想说明没有这种责任心,很多事情是做不好的。

他又举了两个例子,比如说一条河污染了,县长住在县城里,难道会看不见吗?

再比如贩卖人口问题,村子里多了儿童和姑娘,村党支部会不知道吗?

他借此来说明,领导干部是需要有作为,不作为是不行的。而在有作为的基础上,还需要早作为。

叶培建说当年在发射嫦娥一号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所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不过,我们都知道航天人的标准是十分严格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