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我国同业存单的正式起步开始于2013年12月公布的《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2013-2016年:起步阶段,快速扩张;(2)2017年至今:监管收紧,稳步发展。
现状:同业存单在短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24年末同业存单在1年期以内存量短债中占比超过四成,在短债中的发行占比则超过七成。从存量角度分析,2024年末存续的同业存单中,超九成是由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发行的,因此九成存量主体评级为AAA。从剩余期限来看,多集中于1-9月的中间区间。
发行特征:2013年以来,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增加、期限拉长。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6年快速增加;2017-2022年围绕着20万亿波动;2023-2024年重回快速上行走势,2024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超过30万亿。期限方面,2013年以来同业存单的平均发行期限从3个月逐渐拉长至8个月左右。
近几年,同业存单净融资规模主要受到银行资金缺口的影响,2023年以来银行资金缺口扩大,同业存单规模攀升。结构来看,总发行规模前十的银行平均存贷比为97%,明显高于已披露数据的193家银行的平均存贷比78%;另外,银行资金缺口往往季末较大,因此3月、6月、9月和12月往往是同业存单发行高峰。
从发行主体的维度审视,近年来国有大行发行占比大幅提升。2024年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发行规模占比已达到27.6%。与发行银行类型变化规律相符,高等级优质主体发行占比走高,2024年AAA评级主体发行的同业存单占比达到93%。
利率方面,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受MLF影响,也与期限和评级相关。2023-2024年,央行多次下调 MLF利率,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随之降低,期限越长的利率越高;另外,中债隐含评级越低的同业存单,平均发行利率会更高。
二级交易特征:同业存单的成交额和换手率较高,2024年同业存单成总交额约76万亿,年化换手率约4.4倍,年化成交额和换手率较其他债券品种较高。细分来看,优质大型银行的同业存单流动性较好,剩余期限较长的同业存单换手率较高。
投资者行为分析:非法人产品、存款类金融机构和央行批准的境外机构持有超八成的同业存单。2020年以来,主要投资者中,非法人类产品持有的同业存单占比整体先上后下,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的同业存单占比先下后上。
公募基金方面,2024年末公募基金持有的同业存单比例创新高。具体来看,货币基金是公募基金中配置同业存单的主力。截止2024年末,货币基金持有的同业存单在所有公募基金持仓中占比高达92.7%。
风险提示:同业存单政策发生调整,货币政策大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