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出生的康烈华,是原余杭县第一批业余文物保护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热爱文物不是占有它,交给国家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1973年,邻居家挖沼气窖时,意外挖出了九大玉璧。康烈华上门做工作,动员邻居将玉璧捐献给国家。“地下的文物都是国家的”,他不断劝说,晓以大义,最终邻居同意捐献给国家。康烈华和侄儿两人即刻拎了两个布口袋,将约15公斤重的玉璧送到了浙江省博物馆。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顺利。”康烈华回忆道,“在那个年代,农村里大家对文物保护的意识非常淡薄。文化保护工作困难重重,大方向上要依靠政府,而个人上,我只能尽己之力。”
2006年,康烈华的儿子在自家地基上造房子,施工过程中挖出了4块玉璧。康烈华当即决定停止建房,并立即向杭州良渚遗址管理所报告。由此,9座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200多件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不仅如此,康烈华还著述和发表文章200余篇,记录下自己参与良渚文化保护的点点滴滴,深入挖掘遗址保护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文物保护者、传承者指明方向。
2022年7月,康烈华的事迹被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组织部、区委老干部局拍摄成纪录片——《一生良渚情》,并获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二等奖。康烈华也被称为“余杭体制外保护良渚文化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