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而我们匆匆忙忙,都还在路上。
而今嘈杂的度日几乎让大多数人都忘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蒋勋在他的书中说道,
这是一个粗糙的时代,粗糙而且卑劣。
所以我们羞于爱花, 却急于争吵和咒骂。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
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
荒凉的孤独感。
2014年的时候,蒋勋受邀去做村里的驻村艺术家,挑选住处时,他特意找了一间废弃的教师宿舍住下来。
因为喜欢,后来就经常去那里留宿,这样简单的房子充斥着他童年味
道。
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这是生活的美学。
人生要懂得停下来
蒋勋一直觉得,人需要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所以需要出走。
而这三小时的车程对蒋勋来说像是一种必要的出逃,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寻找一种可退可进的平衡。在小镇池边,自然的旷达却让他找回慢下来的心。
我们生活在浮躁喧嚣的年代,要懂得停下来。
王澍在《造房子》里写道:“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
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所以他一遍遍的带学生去苏州园林,不厌其烦的看进去又看出来。
“古代园林设计,里面的路从来都不会是直路,”
蒋勋说“它们就是要你慢下来。”
园林曲折离奇的小路,让人不自觉从不同的视角、方位中感受整个空间,在环境中转换自己的角色。
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异曲同工的还有东方绘画,其中常常有的大面积留白。
静坐听雨,聆听自己的声音
无论是园林还是书画,都蕴藏着温和的美学。它诠释的是把外面的竞争、喧闹或是过度奢华的东西放掉,平静下来,才有可能面对一切焦灼。
品味生活原本的东西。
莫奈喜欢画睡莲盛放,而蒋勋却对残荷与干瘪的莲蓬情有独钟。
他说,唐宋时候的
“留得残荷听雨声”
,就是在探讨如何在繁华过尽之后,生命还可以是好的。
想起前一阵子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沈光耀那一段,在西南联大下暴雨没办法讲课期间。
老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下来四个字,
“静坐听雨”。
能这种起源于本身生活和修养的从容、豁达是当下所丢失的吧。
曾经有一部很受追捧的《小森林》首开先河,让人忘掉喧嚣,回归田野,记录最原始的方式生活。
它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是记录每天
煮饭、收火、劳作的日常琐事。
但它让人安心,像被施了魔法的画面,突然慢了下来,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叫嚣着,深呼吸。
梁漱溟先生有本书
《这个世界会好吗》
,后记里梁老先生说,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
为生活四处奔波,到头来不过是期望那一片内心的宁静,觅得心中最本真的愿望,像那一坛酿成的美酒,准备工作并不复杂。
置在那里数月,静待成品才是最难熬的吧。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需要向外去观察,也需要更多的向内反省。
在同一个环境久了,身体和思想都同时变得“僵化”,有时候,出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像蒋勋老先生在这本书里说到的:“山水之间,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那么这个改变,就和小拇哥一起从打开这本书开始吧!
拇 指 阅 读
《池上日记》
(蒋勋)
﹏
山水自然,
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
长按二维码
立即购买
池上·驻村·蒋勋
(套装典藏,有声书同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