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首席体育官
集资讯、文化、资本、解惑、授业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全品类密码破译平台。我们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期待一起开创体育产业的大场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发布  ·  揭秘!亚冬会开幕式十大亮点! ·  17 小时前  
新晚报  ·  亚冬会开幕式十大精彩瞬间揭秘 ·  昨天  
江南都市报  ·  NBA | ... ·  昨天  
江南都市报  ·  NBA | ... ·  昨天  
潮沈阳  ·  铁西滑翔全民健身中心闭馆通知 ·  昨天  
潮沈阳  ·  铁西滑翔全民健身中心闭馆通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首席体育官

不用办年卡每分钟2角钱共享健身舱引发关注 风光难掩痛点

首席体育官  · 公众号  · 体育  · 2017-10-30 15:10

正文

办了年卡却一年去健身房不超过10次;加班加点下班后想要放松运动却发现所有的健身房已经打烊,诸如此类,似乎如今年轻人的健身“困难重重”。近日,本市多个社区出现了许多“健身舱”与“公园盒子”。远看像个迷你集装箱,近看发现类似个迷你健身房,并且24小时中的任何时刻,只要刷卡就能进入,在方寸空间里酣畅淋漓地运动。这些共享健身舱的出现,立即吸引了申城健身爱好者的关注。

健身舱:每分钟仅需2角钱

目前这类共享健身舱在上海的投放数量还不大,其中有一个位于共和新路与中山北路的V领青年社区内,4平方米多的单体舱放一个跑步机,便没有更多空间。舱内设有空调和空气过滤装置,温度可自调,跑步机正上方均是电子屏幕,可以边跑步边观看视频节目。舱体安有透明玻璃,并带有百叶窗。

不过也许是当天恰逢下雨,记者在现场等了约两个小时,仅遇到了一位前来跑步的,20多岁的外企职员王莉在该健身舱中,边看综艺边跑了40分钟。她记下了跑步机上消耗的卡路里数,从健身舱中走出来,“自该健身舱进来后,我都试用了几次。就住楼上,什么时间下来跑都很方便。”她说因为太忙的缘故,此前很少光顾健身房。

据社区的安保负责人介绍:“每天早上会有两三个人在该健身舱里跑,每次大约半个小时。这次由于是下雨,所以没什么人,平时如果天气好的话使用人数会多一点,此外一般情况下周末的人也会比平时要多一些。”

与其他共享设施类似,共享健身舱的操作同样十分简洁,用户只需提前支付99元押金,在结束运动时付款即可,价格为每5分钟1元钱,每分钟仅需2角钱,一小时最低只需10元。

该健身舱的门上除了开锁付费的二维码之外,还有一张纸质二维码,由该健身舱工作人员建立的微信群。目前,群内有超过40人,通过群内答疑解决部分居民的操作问题——大部分问题则集中在,是否有空调? 会不会缺氧? 电视怎么操作?

为了避免出现排队等的情况,该健身舱还接受线上预约,只要手机下载相关APP完成注册后,便可预约想要去的共享健身舱,预约成功后,在预约时间到达预约地点的共享健身舱,再打开APP扫码,就可开门进入健身舱锻炼。

从事IT行业的张先生表示,“自己平时喜欢跑步,由于工作繁忙,到健身房办卡很不划算,但如果在室外跑步的话受天气和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共享健身舱很好地解决了他的需求。”

目前该品牌的健身舱在上海落地的只有两家,另一家则位于闵行的绿地璀璨天城,“最初,我们设想只是在社区里建立一个室内运动的场地,就像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牌室一样,这样至少可以对抗露天环境下不怎么友好的天气状况。哪怕只是把外部设备平移到室内,只安一个双杠也行。”该共享健身舱创始人毕振介绍道自己的创意初衷,“目前上海已经签约50个社区,预计年底覆盖上海800个社区。”

公园盒子 多人舱、多选择

即便共享健身舱正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但关于单人健身舱的用户需求,仍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上海数量比较多的还是能够同时容纳多人健身的公园盒子,通过他人激励的形式,提高健身用户的留存,位于黄浦区老码头创意园内集装箱式健身舱的24小时自助式共享健身舱便是其中的典型。

在老码头的一处空地上,记者先睹为快三款大小不一的“公园盒子”,分别是2人舱、4人舱、5人舱三种社区健身舱,所对应的空间面积分别是8平方米、18平方米、28平方米。工作人员韦臻介绍说,他们根据不同社区的住户数及人群特征配备相应的盒子,这些盒子的共同标配是跑步机、哑铃组、以智能教练设备为核心的练习区。每小时的费用仅为10元。如果预约了一个小时,到点后舱内会自动断电。

“我们管这样一个共享健身舱叫做一个盒子,别看它们空间不大,但却非常实用,里面有跑步机、哑铃组以及智能教练系统等设备。”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如此高科技的设备,操作则一点也不繁琐,记者现场体验了下,只需下载相关APP或者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并完成注册后,便可线上预约想要去的共享健身舱,预约成功后,在预约时间到达预约地点的共享健身舱,再打开APP或微信公众号扫码,便可开门进入健身舱进行锻炼。值得一提的是,健身舱内的智能教练系统是很多传统健身房所不具备的。扫描智能教练系统屏幕上的二维码,选择某项课程,站在指定区域跟着课程中的示范者做动作,红外摄像头会捕捉使用者各个身体部位的动作,并实时显示在屏幕上,如果使用者的动作有误,该系统还会及时“指出”,并同时把正确动作显示在旁边。相当于一个隐形的教练,会实时帮你纠正错误动作。

此时,住在附近的马先生也走进了盒子内,正按照墙上贴的操作指南进行操作,“我家就住在附近,碰巧路过这里,看到这里有这么一个健身的场所,就来看看。第一眼感觉蛮新奇,具体如何还要操作下才能知道。”

而按照一系列流程操作注册完完之后,马先生率先练了组哑铃,“我看哑铃种类也蛮多的,和健身房产不多,对于大部分人的需求应该是能到满足了,毕竟太专业的人也不会来这里练。”

随后马先生还尝试了跑步机和划船机,一圈体验下来总体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因为我平时也有健身的习惯,所以我很清楚这些器械的使用方法,不过对于那些健身小白,这种没有门槛的健身盒子也许就存在一定的,不过好在这里还有教练示范,不过有些细节方面光看可能看不出来,还是需要有人专门指点一下。”

目前该共享健身舱主打3种尺寸,分别是2人舱、4人舱和5人舱。不同尺寸的健身舱所配置的设备也略有不同,但跑步机、哑铃组和智能教练系统是3种尺寸健身舱全都具备的。价格方面,目前实行每小时10元的收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价格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应该不会变动。”

据了解,这种多人的健身舱早在三月份便开始在上海投放,从最初的2个到现在的32个,“这些共享健身舱分别分布在徐汇、闵行、浦东等区,主要是在各个社区里。我们的计划是在今后的半年内,先在北上广深投放1000个,效果好的话会全面铺开。”

共享单车、共享KTV……共享风潮席卷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类打着共享旗号的产品衍生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运动健身领域,共享健身舱这类新兴运动模式开始出现在上海街头,迎合了不少年轻人碎片化的运动需求。但是,作为一项新事物,安全隐患、用户体验不佳等“痛点”也与之伴随。

共享健身舱风光难掩“痛点”

目的:健身舱为极端天气应运而生

这种健身舱到底是面向谁?“健身的人吗?不全对,应该说是有跑步习惯的人。你去健身房看看,大多数人的健身习惯是使用多种运动器械,单纯来健身房跑步的人比例并不大。我觉得应该是户外的跑步群体,各种夜跑和晨跑的人群! 他们这种有跑步习惯或者说以跑步为主要锻炼方式的人,是有这个需求的。”毕振说道。

不过与以前出现的健身舱,或者宣称社区型健身房甚至24小时开放的项目相比,迷你健身舱的优势在于更方便,小区用户下楼就可以跑步。

作为一个长期有夜跑习惯的人,刘太刚每个月都会跑个几十公里,有状态的时候给自己定量,每个月要打卡100公里。在公园、操场、河畔绿道,甚至小区绿化带,都是他的主要跑步场所。然而户外锻炼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下雨下雪起雾、空气污染程度、雾霾、气温暴晒严寒、户外安全等影响,所以有时我们也不得不去健身房跑步,“如果在就近的社区内有可供锻炼的场所,不受坏天气的干扰,可以不限制在清晨和傍晚,随时都可以跑步运动,我觉得这就是共享健身舱的最主要的作用吧。”

这个健身舱的意义,主要是给那些在雾霾天、雨雪环境下仍然想跑步的人提供了一个地方。“创始人毕振说道,”我去年回老家过年时发现,父母每天早晨和晚上,即便在下雪路滑的雾霾天,也要戴着口罩、穿上棉衣棉鞋出门运动。因此我当时意识到,大部分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居民的运动需求。

公园盒子:让年轻人摆脱“心理健身”


谈及在社区和商圈推出“健身盒”的初衷,公园盒子联合创始人兼CEO黄晓蕾分析说,不少白领热衷于健身,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沉迷于心理健身。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譬如大部分健身房设立在距离社区有一定路程的地方,很多白领对于走10至20分钟去健身房有点抵触心理,因此他们考虑将盒子设在社区、青年长租公寓,这样白领不出小区就能健身,帮助克服健身障碍。

黄晓蕾摆出一组数据:美国的健身人群渗透率高达17.7%,而中国目前是0.7%,这并不主要来自于健身欲望和需求的差异,而更多来自于健身认知的相对落后以及行动力的缺失。其实,很多人都有健身的意愿,但缺少行动力,他们被称为“心理健身者”,这样的人群,在中国有2.5亿之众。“我们认为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健身市场,却没有足够有针对性的产品去解决几亿用户的需求,比如极致的便利性、足够低的门槛,以及持续不断的激励和陪伴。我们希望能够解决所有这些‘痛点’。”

“社区是我们最重要的投放场景,我们将会一直围绕社区场景进行布局,并且已从成熟社区,扩展延伸至长租公寓、青年公寓等新型形态社区。”黄晓蕾透露说,在过去两个月内,他们与多家大型物业管理及地产公司签订战略合作,覆盖近两千个社区。

黄晓蕾介绍说,健身单靠一个人自身的坚持很难。不少白领建议,希望平台能提供一些有经验的达人、甚至教练,来辅导自己练习,于是“盒约”应运而生。据其介绍,“盒约”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打通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水平相当的人之间互相激励,共同提高;二是打通用户与资深用户之间的交流,让水平高的用户带动初级用户来提高;三是打通用户与线下场馆之间的互通,通过平台预约专业教练,来到公园盒子实现付费指导。

问题:健身舱APP漏洞需完善

虽然共享健身舱打破了传统健身房预付费的“魔咒”,但记者发现,共享健身舱投放以来,在用户体验上也存在不少“痛点”。

记者在单人的共享健身舱内点击“结束运动”并支付后还是发现,跑步机和其他电器仍可以继续使用。投放以来,不少人发现了这一漏洞,一些钻空子的用户刚进舱内就结算费用,仅花1元钱就实现对机器的霸占,于是不少用户都遇到了APP显示健身舱无人,但到了跟前却发现仍有人使用的情况。

此外该APP还存在许多细节需要完善,如点击APP中的健身舱图标无法显示具体地点,需放大地图查看;定位不准,在放大地图的过程中系统对记者自身的定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用户无法获取与健身舱的准确距离;

并且,记者在社区里看到,虽然共享健身舱无人使用,但透过透明玻璃可以看到,健身舱内的电视机都亮着屏幕,很显然,用户使用完后,并未养成随手关闭电源的习惯,造成资源的浪费。

和其他“共享产品”一样,共享健身舱要想让用户持续为其买单,还需加强运维投入,提升用户体验。

在V领社区居住的杨女士是健身爱好者,该健身舱出现在小区后,便成为她运动的主要去处。但是,逼仄的空间也给运动带来烦恼,有网友称其为“共享汗味”。“里边的空气不新鲜,有闷闷的味道时我就不会在里边运动。”杨女士说。

不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新一代的健身舱内的空气负离子过滤剂与智氧新风结合,双重净化,使呼吸更顺畅,同时负离子还有增强免疫力、减弱疲劳感、改善睡眠质量等功效”

与集装箱式共享健身舱相比,该共享健身舱空间狭小,只能容纳一个人,不过毕振曾表示,他也可以做出四五个人的空间,但如果空间里只有一个人使用,就无异于成本的上升,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空间设计上只预设了一个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