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旅游学刊

年会| 第四分论坛 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

旅游学刊  · 公众号  ·  · 2018-10-29 10: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四分论坛


主  题: 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

主持人: 戴光全

点评人:王宁、谢彦君、 吴必虎 朱竑



1. 黄嘉成 以游历为核心建构现代旅游研究的基本框架

1)研究简介

研究 从游历的字源本义出发,对游历的本质和语源学内涵进行了探讨;对古代中外游记文学进行综述梳理;并通过提取旅游知识域,对比游历与目前旅游研究成果中的其他本体论概念的关系,检验了游历在旅游研究中的解释力。所以其适合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重新组织旅游研究体系。

2)点评与互动

谢彦君: 从立意上看, 该研究 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 是构建旅游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最终是丰富旅游研究理论。那么, 旅游到底是什么?诗意的栖居、体验、本真性还是游历?这些观点持续完善,未来可能会在旅游研究中形成不同流派。

但体验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经历,一个是内心的种种变化,升华和感受,所以这里你所讲的游历似乎还在体验的框架内。建议你关注《庄子》,那里边对于中国的游体现最为充分和贴切。

朱竑: 你这个是偏历史文化地理和旅游的话题。现在西方很多很流行的字眼,在我各国古代都有出现,所以从老祖宗留下的文献中挖掘新的元素,与现在文献对话,是很好的研究。

未来建议你充分利用这些游记素材,和流动性文献进行对话,尽快提出以游历为核心的框架,把游历概念梳理的更加充分。


2. 韦鸣秋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机理研究

1)研究简介

研究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例,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与二手数据收集等方式,采用开放性译码的手段,得到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五个主范畴——共创环境营造、社会力量嵌入、社会价值共识、公共产品创新、社会影响输出,提出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是一个持续循环、动态演化的过程。

2)点评与互动

朱竑 我觉得你这个案例是很有意思,但是从你的汇报来看,还不是完全的完整的汇报。对于所探讨的机制、访谈资料如何支撑研究谈的不充分。杭州作为国际化的,人工智能引领下的城市,杭州的面向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很高的。

这个话题,从全球化上来说,对其他人是有吸引力的。今天你的调研没有讲清楚,游客应该是核心,国际游客主导,为什么是管理者的访谈?你今天呈现的是案例地和区域。总体方向是肯定的,但是我是觉得尽量做的实际一点。

吴必虎 :应该这样说,我还比较熟悉,杭州总体规划是我做过的,杭州的公共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从景点来说,做为整体目的地而言,还是很有价值的。

杭州为什么一直是中国最好的旅游城市。它的研究对其他城市有多大参考价值,你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乌镇是不是全国都可以学?所以对杭州的特殊性要好好考量,社会学研究它与自然研究不同,所以杭州的独特性,比如浙江人天生会做生意,这可能是主要原因,这是基本特点。这是我的直觉,你需要仔细考虑。


3.赵红梅 期刊展演与学科建构——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管窥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发展

1)研究简介

研究以1973-1983年发表在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文献为材料研究了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在这十年间,Annals基本渡过新兴期刊的原始积累阶段,摆脱对某类传统学科(包括文化人类学在内)在理论、方法及导向上的依赖,及“一般玩家”(generalist player);“旅游人类学”借助Annals获得概念上的亚学科声名,但学科边界的明晰与深化尚未完成。

2)点评与互动

吴必虎 :旅游人类学,开始研究是不小心。赵老师的综述以ATR为例,1973-1983年,她的综述说明,一个学科最初的研究很初步,很分化,但渐渐的就出来学术期刊,发的文章学科非常多样,学科越分越细、越专业化,就会走向成熟。所以在赵老师的发言中都表现出来,你会发现,现在的酒店研究,专业内研究就更多,不会那么杂了。

建议未来应该纳入更多期刊。Annals最初都是商业性研究,1979年以后才转向特刊制度,这和旅游学刊1986年创刊,最初的时候发文章也有相似特点,而后来逐渐有一个演变。


4.蔡依良 旅游政治视角下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以朝鲜旅游纪录片为例

1)研究简介

研究以朝鲜纪录片为例,采用Power director软件对视频资料进行视频内容、解说词文本和表现手法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旅游政治视角下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结果表明,朝鲜政府对输出的国家形象有着严格的控制,着力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推广,使得旅游纪录片的政治目的性过于明显。

2)点评与互动

朱竑 :这位同学,汇报自信、冷静、大气。研究选题非常好,文本分析围绕一个话题,学术潜力大的话题展开,这是非常好的。 地缘政治中有大量有关国家关系的地理学文章发表。 选题和视角都很好,不足在于,你把文本选择出来后,要跟文献对话,你只是简单的梳理和分析,没有和相关文献产生对话。文本分析的方法还需要补课,如果你的文献够的话,可以冲击国际期刊。

但政治和文化视角,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话题,不是一定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微观也有政治话题。民族社区,马匹是轮流出租,这是底层的政治。很多旅游景区的抢客,可以反映政治的话题。你需要进一步深入,很有潜力成为很好的文章。外国期刊对朝鲜很感兴趣,你继续加油。

5 .郑楠 基于ZMET的民宿体验中文化主题元素的分析

1)研究简介

研究基于ZMET隐喻抽取技术,选取北京、莫干山、青岛和大理喜洲的四个民宿,对民宿体验者进行深度访谈,从访谈资料中提取构念,并对这些构念中的文化元素及其体验结果进行分类整理最终提炼,分析构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旅游者对民俗体验中的文化元素分为历史民俗文化元素、乡村休闲地域文化元素两种。

2)点评与互动

谢彦君 :ZMET隐喻方法,用元素抽取,带有怀疑论倾向,元素主义。民宿抽取的是民宿元素,那这算是中国民宿元素,还是东北民宿元素?你现在得出的结论是青岛的民宿?还算北京的民宿?所以,可能会出现结论上的区位谬误。民宿元素带有绝对一般性,意味着所有民宿都含有这些特征。不能够过度概化特殊案例。

朱竑 :研究立意选题很好,最后变成主题分析,未来建议结合地方性重构、地方营建、空间生产等方面理论。

6.白冰 影视作品对游客旅游目的地认知的影响——以北京故宫为例

1)研究简介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词频分析法,以故宫为例调查了影视作品对游客旅游目的地认知的影响,将游客对故宫的形象认知分为感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两大类。研究表明,影视剧对于人们认知故宫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们获得故宫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为故宫创造了很多外在的符号。

2)点评与互动

王宁 :这样的研究是非常难做的,你需要把握变量的控制,到底是影视剧影响的结果、参观影响的结果还是其他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你的方法论尚有不足。还有,你的研究数据没有展示出来。建议,研究设计中体现观看影视剧之前和观看之后的认知差别。形象有感知形象、情感形象等,你刚刚说的情感形象都是感知的,情感应该是喜不喜欢。还有意动形象,会不会影响游览量?你需要继续思考。

谢彦君 :同意王老师第一个看法。你的研究由于选择的是故宫,使得最终在归因上有很多困难,故宫太著名。选择研究题材要单纯,比如,一些歌曲、诗句吸引日本游客到访苏州,再比如《指环王》,也会影响游客。选择这样的地方,归因将更加方便,凸显因素的影响。

朱竑 :你的研究深度上有些浅,建议把想象地理学、情感地理学加入研究。

7 . 周永博 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研究

1)研究简介

研究以柏林为案例地,采用焦点访谈、“中心加工路径”实验等手段,研究了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黑色叙事主角与叙事传输对象自我形象一致性构念具有重要作用,会显著影响后者对游客-自我形象一致性的判断,进而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2)点评与互动

王宁 :中规中矩的实验研究。但存在一定的方法论上的缺陷,分组需要控制变量,不能完全随机。黑色旅游形象不一定所有城市都有,需要考虑真实性、虚构叙事对目的地城市的影响。对城市进行分类,原有的城市形象多少会影响之后的城市形象被影响的程度。你的汇报中提到的四种分类来具有实践意义。做研究不能太particular要universal。

谢彦君 :黑色叙事对于城市形象负面效应,当黑色旅游变成旅游类型,这是肯定了黑色目的地的吸引力。那么,黑色叙事反倒对于旅游有帮助,是积极的效应与动力源,虽然对情感是消极效应。负面效应,站在道德层面上研究,不是科学研究。建议营销对策不一定要放在实证性文章后,不损害科学研究。

朱竑 :很规范的研究。问题是,心理阴暗的人看任何问题都消极。再者,选的样本大都是学生,不具有普遍性,测试对象不同可能会给研究带来影响。

吴必虎 :同意谢老师的观点,黑色是独特性的一方面。黑色记忆刺激性越大的地方,越容易吸引游客。黑色地点不具有危险性,思考怎么利用黑色事件进行营销,


8.褚玉杰 寻找精神家园:边地旅游的概念模型与实证研究

1)研究简介

研究以甘肃郎木寺与云南束河古镇的旅游地墙贴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边地旅游以精神性体验的主体地位,与客源地隔离程度高为主要特征,是游客实现精神性需求的重要途径;边地旅游中的精神性体验主要包括寻求个体与世界的联系、追寻生命的意义、自我超越、旅行仪式感与神圣性四个部分,与一般意义的精神性结构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2)点评与互动

谢彦君 :研究具有规范性,方法正确,分析材料新颖。提出边地旅游是一个贡献,最值得鼓励。但新概念的提出在文章组织中是否成立,将国外的荒野旅游、探险旅游等较为明确的旅游形式转化成边地旅游,这种转换是否顺利。边地旅游受到边地文学的影响,边地文学有固定的风格,产生于特定的区域,借助该概念会不会造成问题?文学上社会、文化、政治可以利用边地这一概念,旅游中应该如何划分,意识形态领域是否会遇到困难?选择的热门案例地是否属于边地?案例的应用与研究是否一致?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朱竑 :便利贴作为文本,留言簿作为文本。其实酒店、餐厅等都有记事本留言本,便利贴还较短。 为啥去了云南西藏感觉自己被纯化了?这和现代性有关。 建议未来和逃避、现代性结合进行研究。

吴必虎 :题目上可以起边地旅游,但是从研究层面边地的定义是什么来看,其实 现在 的旅游研究已经涵盖了,比如乡村性、怀旧旅游、边境旅游。可参考文化景观论,两种文化交汇区往往容易形成边境旅游。


9 .陈海波 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的学科逻辑简论

1)研究简介

从谢彦君教授的“体验”与杨振之教授的“人诗意地栖居”旅游本质观出发,对本质相关研究进行追溯,提出了以“一种移动、一种体验和一种位势”为基础的旅游本质观;并基于本质体系和分形理论,提出了学科逻辑关系,从研究成果归纳了当前本质论旅游学学派:移动本质派、体验本质派、位势本质派与二元行为本质派。

2)点评与互动

王宁 :这属于哲学题目,比较难回答。我是主张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为本体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起源。现象学认为,本质就是现象,现象就是本质。要界定什么是旅游,不是找史迹,而是去找旅游去其他特征,使旅游区分于其他事物,不能被其他现象替代,关注旅游的差异性、不可替代性。

谢彦君 :论文内容涉及很多,有很多东西可以讨论。但是你这样读书、散步再去读书的生活方式不行,你需要走到田野里,去观察旅游现象,避免把研究变成自说自话。

大家不关心本质,大家愿意走实证,不愿意走思辨 ,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你不要困惑,这是认识论问题,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对旅游本质问题的讨论不一样。这是实证主义和科学中允许的。旅游到底是什么可以允许有不同观点。

:你可以去海南大学,跟谢老师讨论。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考虑旅游的本质是什么。王宁老师哲学出身,现在在搞社会学。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看叔本华,现在回归本真。我同意谢老师的观点,需要把本真与实践结合起来。

(分论坛现场合影)


微信编辑:褚玉杰

文稿整理:黄嘉成

摄    影:褚玉杰 黄嘉成 杨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