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景读书
风景读书沙龙以旅游为出发点,由作者亲自为您读书,带您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设计、旅游投融资、旅游运营、实操案例等。我们要做的是专业课的阅读,有声,有色,有味,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风景读书

古村说|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孙君: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

风景读书  · 公众号  ·  · 2017-11-04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风景读书

点击上方 蓝色字体 关注微信号, 每天七点,陪你读书!


▼

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点击下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共读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19天

古村说系列

风景读书本周推出“古村说”系列读书,将邀请拟出席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的4位嘉宾做客风景读书,分享他们的乡村实践工作心得与经验,以飨热爱乡村、有志于参与乡村保护与活化工作的同仁。


今日共读目标

孙君,北京绿十字创始人、总顾问,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中国•农道联盟秘书长 ,联合国教科文协会常务理事、画家。 孙君先生以乡村教育与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是乡村自治与环境问题研究者,中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倡导者。 2006年获得“中国 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提名,因其影响广泛的"五山模式"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乡村建设案例,于2008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2009年中国绿色年度人物”,2013年中国年度时尚人物,2014年中国设计年度人物,2015年开始,受邀担纲主持国家领导人与各部委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项目,担任国家级新型智库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清华清农学堂总督学,中国·农道联盟秘书长,2016年7月7日,受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今天孙君老师做客风景读书,主要跟大家分享他 的一本书《农道》,这本书详细的描述了勤勉、真诚、执着如苦行僧般的孙君老师,这些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所思所忧,身体力行的在农村工作与生活的所虑所感。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本书或者想回顾之前的内容,可以点击下方蓝字,回顾本书之前的共读内容: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一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二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三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四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五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六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七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八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九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一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二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三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四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五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六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七日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共读第十八日


孙君

北京绿十字创始人

中国乡村建设领军人物

“中国乡建学”开创人


今天主要来跟大家谈《农道》这本书,也是近几年在乡村建设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本书,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中文版本,这本书从开始到最终,出版的非常不容易,因为这本书涉及到体制、机制、民主选举、政策,还有乡村建设中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包括对现在乡村建设的规划、扶贫等都做了比较真实的反映和描述。正因为这样,这本书第一稿是在国内出版社,当时几乎出版社都不同意出,觉得这本书出不了,因为太多的敏感话题,但是呢,又是事实。最后还是由从美国回来的国内特别著名的学者胡芸凯女士从他们的美国的基金会里面抽了一笔钱来出这本书,耗大量资源来完成。


这本书要是放在今天,可能还又不能出版了,可能今天已经很进步了,但依然还是涉及到比较敏感的话题,其实这些话题说来是敏感,但其实人人都知道他是对的,只是我们今天对这样一本书,对这些敏感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明显是错误的,又不能完全面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脱贫致富,可能多多少少都知道是错的,但依然在执行错的,这本书当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版了这样一本书。


当时出版社不愿意出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小众的书,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农村,今天当然大家都很关注了,但是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乡村、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都没有什么概念,但在今天看来肯定是很好的,但是在那个年代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本书出版以后,已经第七次印刷,应该说是销售量比较大的一本书,大家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读这本书,就是因为我们进行了七八年的乡村实践,从成功到失败,到培训,到再教育,形成了一个乡村建设的一个大的框架,正因为这样一本书,在今天的乡村建设中,几乎搞乡建的人都看过这本书,其中很多电台、电视台把它作为“朗读者”来读这本书,所以很多人不认识我,但一定认识这本书,这本书还有原国务院、中央工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吴相老前辈写了序,李长平老师也帮我写了序,等很多人都参与了这本书,在次特别感谢大家让这本书出来与大家见面,对中国的乡村建设还是做了一些有意的贡献,有机会大家读一读。下面我们节选了《农道》里面第一章的第一、二节供大家阅读。



1

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对学者提出的“三农问题”的解答,也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三农问题。但是我认为“三农不是问题,应该是希望”,农民行动起来建设新农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路线,我也是这么做的,并有了一点成功的经验。


我们应该记住我们建的是农村,不是城市。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用建设城市的方法在建设农村。城市是社会的福利,农村靠田地生存;城市只要有电有水有厂房24小时可以工作、赚钱,而农民一年四季只有一个季节播种;城市是法律与制度的社会,农村是血缘与熟人的社会;城市是反自然的生活方式,农村靠自然生存;城市是以法治为标准,是以法律与制度体现公民的品质,而农村是以道德为主的诚信社会。总之,城市是“西医疗法”,农村是“中医疗法”。所以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我们怎么能用城市的方法去管理农村呢?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就是我们不了解乡村。说的再简单一点就是“在没有诊断病人的病因下就给病人开药方了”。



绿十字在农村工作时间久了,从事新农村建设也有了一些基本方法,于是就想做一个比“五山模式”和“穆罕默德•王台”更大更系统的新农村建设试点,于是便有了从地球村、堰河村、王台村发展而来的枝江市问安镇(试点乡镇)。回头看来,我们的试点从村到镇用了11年。



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镇如何做?我一直在考虑村与镇的区别。


如果说村是一个家,有1000~5000人,那么乡镇就是一个社会,也是一个系统。过去的十年中我们面对的一直是一个个的村,只要了解农民,交给村干部基本做法就可以了。乡镇则不同,乡镇有2万~15万人,问安镇有4.6万人,23个村,1个居委会。面对这样的一个比村大得多的“系统”我认为只能依托现有的政府力量,用行政的手法,用复制的理念,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用非理性与理性的双重方法来推动试点乡镇的工作。


以前绿十字做村的试点只需要几个人,这次做镇的试点工作难度、强度大多了,那要加多少人啊!



别无他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动用政府行政机制这个“机器”。比如培训就借用党校的力量,把党校老师先培训一遍,由他们在培训村干部,我们只是设定一个检查标准,而具体的检查工作交给镇政府组织部来完成。规划与设计根据我们制定的标准,由规划和城建部门联合,根据所定标准,包村包组地推行。宣传部、学校和媒体侧重于造势、宣传,做成一个运动,彻底改变新农村建设浮在面上、落不到村组的现状。此外,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全社会参与并给予关爱的项目,要动员义工与志愿者,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而不是喊口号与摆造型。


规划是这次乡镇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2009年11月12日下午我们召开了座谈会,邀请当地的博物馆馆长、画家、工程技术人员、规划部门、农村基层干部、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人员参加会议,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目的是为了把成千上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变成一个想法,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毛泽东主席的群众工作方法还是很科学的。“建立统一战线,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就是运用他老人家的方法,而不用西方的民主参与式,那方法在农村效果不太明显。



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这里的规划涵盖着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很多因素,要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就要从做系统性的规划开始,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希望之本。


2

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做规划


为什么很多干部都不停地修改乡村建设规划?不是他们想改,而是规划总找不到方向,感觉远离现实,很难落地,更难操作。如果规划做得到位,让农民喜欢,且具有可操作性,乡村干部就不会总改规划。



在乡村工作中,最难做的是乡村规划。在规划中最难得的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规划中的文化与精神内容,这部分的软件规划是规划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我们项目的定位。目前不少地方的乡村规划基本上用城市的概念来设计农村,做得好一点的规划大多也就是通过园林设计来体现。这些规划中的很多理念是从北京和上海搬来的,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生命基础,特别是没有本土文化的根基。说的再形象一点,规划做得很漂亮,但像一个美丽而没有思想的傻姑娘。



那么规划的本地性和思想性又从那里获取呢?绿十字一般从以下渠道获取:


  • 本地的地方志;

  • 本地的展览馆和博物馆;

  • 与本地区的文化精英交流;

  • 到农民家喝酒吃饭聊天;

  • 对本区的文物古迹和全国同时代的文物进行对比;

  • 参加本地的红白喜事;


绿十字项目的调研和落地做得比较扎实。项目绝大多数是由政府购买,如果政府在财政支出中没有绿十字合作的项目费,他们就会想办法找钱来与绿十字合作。我们的“五山模式”与当地政府合作七年,这期间换了三任镇党委书记,两任县委书记,可是项目依然与绿十字紧密配合,规划一直没有改变。我们很多项目都是这样,这就是规划定位的准确性。


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做项目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需要在选项、调研、统计、规划、评估、总结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安排和合作。项目实施、项目评估,这个过程在绿十字项目中因人才与资金问题,一直没有更多的深入。目前,希望能在问安镇的“五谷缘源,绿色问安”项目中做一个更为完整的试点。



在这些年中,我觉得我们对乡、镇、村干部的生活、工作了解还不够。比如,我想对50个乡镇书记做三天的全天追踪,了解他们在三天中忙些什么?做些什么?对50个村干部进行三天的全天追踪;对10个项目点中的植物(选择一种)进行一年12次拍摄;对项目点每年拍12次,连续三年;选10户人家,每年拍一次全家福,拍10年……..这些系统性工作对我的研究很有必要。再比如,对10户人家定位七个角度进行拍摄,每月一张,拍三年,等等。这些工作就需要时间和专业人士来完成,这些想法也开始进入我们的工作规划中。



各新农村建设点的图片拍摄体系为:

  • ①村委会;②村委会干部合影;③全村全景照(四个点);④村口;⑤村活动中心;⑥富、中、穷9户,每月拍一次;⑦每户每年一次的全家福合影;⑧自由选点(2个地方);⑨学校合影(一次);⑩录像:第一次座谈会、年中座谈会、年终座谈会。每半年对村庄拍摄一次,包括选定的9户人家专访。

  • 村户综合调查表:便于录入统计,这部分内容很细,也是项目的重点工作。

  • 村集体经济、资源、债务、村组矛盾、红白喜事、文化现象等方面的调查表。

  • 乡村工作方面我们也开始着手整理。比如五山,我们就准备选10个经典拍摄角度,进行定位拍摄。这对五山的发展和变迁是最有力的佐证。这些工作做得越细,新农村建设就会更加到会。



一个项目的发展和变化不仅要用文字,最好用图片来记录当地十个定点的拍摄。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变化对项目的深入和研究极有价值,也能让村民体验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工作后带来的成就感。


每个村最好请一个退休老师和村文书做志愿者,专门笔录本村发生的事,按项目要求来记,这些工作是项目在执行中的村项目史。绿十字项目点都有日记,都有文字要求。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绿十字10年后有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的专著。这些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推动绿十字向前走。



文章节选自 《农道》 ,由 孙君 编著。《农道》是一 本立足于真实的经验与案例,向我们揭示着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面貌,而并非凭借想象和理论编纂。其选用 “五山模式”作为典型,生动地将农村的画面呈现眼前。同时,展示了一套在农村做事的成功方法与理论。



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

北京 · 国家会议中心 | 古北水镇

11月17-21日

欢迎你的到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即可报名!



风景读书,陪伴你的风景旅途!

Tips: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啦!

从10月9日开始,我们将共读的是《乡村旅游该升级了!》,请各位书友记得每天阅读我们的推送哦!如果您想获得我们的纸质版书籍,可以在我们的公众号菜单 【推荐读】 中找到 【有好书】 的风景读书的微店,就可以购买到由 【作者亲笔签名】 的书籍咯!


根据广大读者的反馈意见,风景读书对阅读打卡的规则进行了适当调整,以8月2日以后推送的文章中的读书规则为准:


不知道如何共读的书友们注意啦, 关于如何打卡


1、将每日风景读书推送的文章不设分组转发到朋友圈,截图发给风小景或风景读书会员群均可,可以每天一发,也可以月末集中来发。 打卡时间仅限每日早7点-晚24点


2、打卡签到本着自愿的原则,不憧憬赠书的盆友也可以选择不打卡签到。不过风小景还是拿出很多书,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的呦~


3、 针对当日忘记打卡的同学要记得“补打卡”哦 (补打卡:将遗漏打卡的所有天数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并截图给风小景, 当月 补打卡次数最多3次 ),不然风小景也会督促大家打卡的哦!


关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奖励:


1、 坚持每日阅读并不设分组转发朋友圈,连续 打卡签到累计一个月 的同学将会 获得本期由作者亲笔签名的纸质版书 。活动详情请咨询风小景。


2、欢迎大家 在共读微信文章下方 留言,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我们会在该书共读完后优选部分精彩感悟,共同回顾本书的共读,并且 每期将选出3名优秀评论者 赠送由作者亲笔签名的纸质书籍。



“风景读书”将与您共读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

如果您想跟我们一起读旅游行业的经典书籍

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咨询风小景


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是风小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