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龙:这篇文章是许荣哲老师《小说课》的拆书笔记,分享了关于写作的两个技巧,以及我的一些看法,希望你喜欢 ^_^ ~
先给你讲一个结尾可能会让你抓狂的故事。
很久以前,国王的女儿和一个平民小伙谈起了恋爱,国王大怒要处死这个年轻人。
国王把他丢到竞技场,面对两扇门二选一。一扇门背后是老虎,另一扇背后是最漂亮的宫女。
如果年轻人打开门是老虎,那就会被老虎吃掉;如果是宫女,那就可以带上宫女远走高飞。
要么生,要么死,年轻人不知道怎么选,向观众席看去,没想到公主在观众席里,而且她知道两扇门背后分别是什么。
于是他就向公主求助。现在轮到公主内心煎熬了,如果她指向老虎,爱人就会死去;如果指向宫女,爱人就会带上别的女人远走高飞。
小说最后的结尾是:
"公主想了很久,然后把手微微地指向了右边的门,年轻人心领神会慢慢走向右边的门,所有人都屏息以待门打开的结果。此时,公主缓缓地走出了竞技场..."
有人认为是老虎,因为公主想了很久,“微微地”手正是因为指向了老虎,所以内心痛苦的发抖。
也有人认为指向的是宫女,因为如果是老虎,扑人只需一瞬间,如果公主不忍心看,就必须得迅速离开;而如果是宫女,公主内心虽然纠结,但只需“缓缓”离开即可。
这篇小说是斯托克顿的《美女,还是老虎》。许荣哲在《小说课》中,对其创作手法进行了拆解。
这篇小说最主要的创作技巧就是:两难。
第一个两难是年轻人,面对两扇门,一扇生一扇死,他不知道怎么选。
第二个两难是公主,选择让爱人死掉,还是让他跟别人远走高飞。
第三个两难是读者,究竟是公主指的是老虎,还是宫女,不知道该相信哪个。
怎么样,经过一番拆解,是不是觉得这个小说更加精彩。《小说课》这本书讲的是小说的创作技法,每一个技法都通过具体的小说案例来拆解。
下面就分享两个我觉得十分有意思的技巧:时间、叙述角度。如果你比较喜欢美剧,那就可以看到这两个技巧常常出现在美剧中。
先来看一篇网文。
起初,我想进大学想得要死;随后,我巴不得赶快大学毕业好开始工作;接着,我想结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再来,我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我回去上班;之后,我每天想退休想得要死;现在,我真的死了。
这段话中用了我们最常见的顺叙手法,故事依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展开:起初→随后→接着→再来→之后→现在。
在现实人生中,时间只有一种走法,就是老老实实的一步一步往前走,但在小说里,时间可以倒着走,可以跳跃,可以交插……所以在写作手法上,除了顺叙以外,还有倒叙、插叙。
单纯使用顺叙,也被称为线性逻辑,就是那种老老实实地交代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把一个故事,从头讲到尾。比如说白雪公主:
在遥远的一个国度里,住着一个国王和王后,他们渴望有一个孩子。于是很诚意的向上苍祈祷……
这种就是线性逻辑。这种故事看似最简单,其实要把它讲好是最难的,特别考验作者功力。因为看这种文章的读者,就像长途车上的旅客,一路平平稳稳一会儿就想睡觉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线性叙事的故事会显得很沉滞,读者没有耐心。
与线性逻辑相对的呢,是非线性逻辑。就是活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小说里的时间是跳跃的。这会儿在这,下一秒可能就拉着读者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再下一秒可能就又马不停蹄地奔向未来了。
就比如《百年孤独》那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开头: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短短几句话,过去、现在、未来时态全部用上了。
你说,读者坐在这样的车上,还怎么可能睡得着呢,只能全神贯注的看着老司机在那飙车,内心暗暗祈祷不要翻车。
于是很多人就总结出了一个经典套路,先把小说中的高潮点罗列出来,比如说有十个。好,那就选第6个高潮点放在开头,一下子把读者抓住。
开头就跳到故事的中间,然后再跳回去讲前因,后果。
你想想,是不是你看过的很多电影也是这个套路?那这就说明这个套路真的有用,而且屡试不爽。
更高明的,就是添加两条时间线,一条是明的,一条是暗的。比如何瑫的特稿《帝吧风云》,明线是主人公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暗线是帝吧十年的发展历史。
两条时间线在文中缠绕、冲击、互动、碰撞,形成新的张力,滋味更丰富。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人讲故事。有一点很清楚,听故事的体验,不仅与故事内容相关,与讲故事的人也很相关。
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讲起来就非常有意思,有些人讲起来就无聊的要死,这就是叙述者技巧的重要性。
下面就分享叙述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叙述视角。
在小说一般有两种叙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上帝视角)。
第一人称没有什么好说的,主要来说一下第三人称视角,也就是上帝视角,我们清楚的知道每个角色做了什么,心理在想什么。
很多作者常犯的一个问题就是叙述视角切换太不自然。
发生了一件事情,刚说完A的心理活动,就又去跑去说B的心理活动。之前陪我妈看一些国产谍战片,简直雷到不行。
比如说有两个人国民党张麻子,地下工作者马邦德。张麻子觉察到马邦德可能是潜伏人员了,就过来试探他。
然后这个时候旁白就出来了,一会儿这边"马邦德心想,难道他们发现了不成",然后就转这边"张麻子心想,这厮还在这边装蒜"……
看过国产剧的,对我上面说的这种场景应该都很熟悉。这样视角切换太快的结果就是,读者根本没有代入感,因为读者没办法一会从共产党心态,瞬间切换到国民党心态。
所以,观众最后的状态就是不参与,旁观,然后随时等着换台。
另外一点,就是全知全能的旁白,除非你有罗贯中的本领,否则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美剧与国产剧在这一点上对比特别明显。
美剧里就从来不会出现旁白来告诉你人物的心理活动:老白此时心想,小舅子汉克已经知道我毒师的身份了,看来我只能杀死他了。
相反会给主角一个长达一分钟的脸部表情特写,让读者自己去猜测他的内心活动。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美剧演员的演技特别好。
美剧《权利的游戏》,所采用的叙述视角叫 POV,视点人物写作手法。
在小说中,每章节的名称皆为一人物名,该人物是本章的视点人物,主人公能看到什么,经历什么,读者和观众也只能看到和经历什么,除此以外一无所知,只能看到别人的表情,无从得知他人的心理活动。
有人在婚礼上密谋毒死了国王,如果是全知视角,会告诉你对手是怎么筹备,怎么买通侍卫,怎么下药的等等。
而在POV视角中,你只能和主人公一样,在最高潮的时候,看到国王突然暴毙,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凶手是谁。读者非常紧张,同时也有极强的代入感。
电视剧中可以应用这样的POV视角,那在故事里面同样也是可以的。最关键的是你要对此有所觉察。
这篇文章虽然分享的是写小说的技巧,甚至还涉及到了一些电视剧的创作手法,但其实也都是可以应用到公众号写作上的。尤其是很多情感号,就经常要写大量的故事出来。
截取一篇咪蒙文章的开头,你会看到她应用了我们上面分享的那个套路:开头就跳到故事中间,然后去讲前因,再来讲后果。
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大齐生病了。
因为长期熬夜工作,他疲劳过度,低烧不断,被勒令留院观察。
一开始,大齐很不爽,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奖金要泡汤。
但是入院第二天,他就开始感谢这场病生得真是时候。
多亏了它,他才能遇到豆沙。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