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用智能的思想武装整个安防系统的数据传输及处理网络,从设备端的感知和数据采集,到通过网络传输到达智能边缘侧,再进一步到达中心大脑,实现多级协同。数据到达中心大脑之后,需要和上层的业务流程相结合,实现真正的业务闭环。
细分来看,我们的布局有四部分。在端侧,我们的核心是芯片和软件定义摄像机;在边缘和中心我们布局了用来处理视频的智能视频云平台;另外我们还有大数据云平台以及智能指挥平台。
首先是软件定义智能摄像机。过去IT产业的高速发展得力于摩尔定律,我们希望能够实现智能安防领域的摩尔定律,通过我们自研的昇腾芯片,我们将摄像机的算力从1T提升到了16T,很快还会有更大的提升,我们希望基于“摩尔定律”的算力升级能够真正促进"普惠AI”的实现。
去年我们的智能摄像机还只有20多款,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款,到年底又会新增几百款。另外,对传统摄像机进行智能化改造也很简单,以我们的1拖N特性为例,只要部署一个X系列软件定义摄像机,和传统的摄像机进行协同组网,就能让普通摄像机实现智能化,“改一点、带一片”,我们的1拖N特性已经在很多客户那里实现了落地。
我们非常清楚,单靠华为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业场景都支持好,所以我们会做一两个例子,更多的是要靠我们的生态、我们的伙伴,这个时候软件定义就非常重要。我们开放了算法商城,能够按需加载服务,也欢迎所有的合作伙伴基于我们的软件定义摄像机来开发面向不同场景的算法,借助华为的品牌走向全球。
除了端侧摄像机以外,在视频云部分我们也做了一些改变。我们希望改变过去“做人脸用一个盒子,做车辆用另一个盒子,做结构化再用一个盒子,盒子和盒子之间无法协同、共享资源”的状况。
我们做了视频云的边缘云节点,这个边缘云节点融合了存、算、检等功能,既能做人脸,也能做人体、车辆,可以按需加载,按不同的场景进行组合。它的好处是形态小,占用的空间少,小身材大能量。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是用云的思路来做这个事,所以它的并行计算能力非常的强。
我们的边缘云节点通过采用云化切片,可以做到288倍速视频解析,24小时录像5分钟完成,与现在业界水平相比提升7倍。
刚才讲的是性能,现在我们来看视频云的协同能力。视频云平台能够支持省、市、区县等多级协同,实现跨域的任务、算法、数据、资源的协同,从而支撑跨域视频协同作战。
针对数据,我们可以实现按需汇聚,比如检索结果汇聚,尽管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地域。针对算法,我们可以进行协同,比如识别人的算法可以和识别车的算法协同,进行联合研判,提升识别准确率。所有的算法都可以在线迭代,按需加载。我们在任务上也可以协同,可以中心下发布控和检索任务到下级单位,区域和区域之间也可以实现任务协同。
刚才说的这些主要针对视频数据,是感知的部分,除视频数据外,还有互联网、电信、物联网、公共安全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汇聚、整合、治理,实现融合,并支撑业务实现预测、预警和预防。通过指挥中心发起指挥行动,实现真正的“情指勤行督”一体化,真正实现端到端的智能安防全场景的业务闭环。
大家知道华为是做平台的,我们希望华为的开放平台和生态结合起来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业务问题。过去华为面对安防这个碎片化而且小场景非常多的领域,我们一直在探索,寻找解决方法。今天我们想明白了,这些场景不是靠华为来解决,而是靠华为所有的生态伙伴,再加上华为的平台与技术能力,从而真正给客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面向合作伙伴和开发生态,我们有沃土计划、开发者社区、合作伙伴大学、服务赋能等合作计划,在算法、应用、服务等多个层面都可以合作。华为致力于做智能安防的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