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市场环境,长剧在内容创新、受众流失等方面的压力之下,剧集集数的变短已经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注水”的长剧被观众吐槽、弃之;另一方面,快节奏、多爽点、强情节的短剧更能带给观众更具冲击力、沉浸感的追剧体验。
“当前,长视频用户前五集的弃剧率在50%以上,剧集的完播率只有20-30%。所以,我们支持在内容创作上‘
卷
’起来,拧干水分,保留精华。” 这是前不久优酷副总裁谢颖给出的一个数据,客观上反应出长剧集数变短已经成为剧集市场的大势所趋。
从作品来看, 去年大热的《我的阿勒泰》只有8集;《新生》只有短短10集;《边水往事》也只有21集,这些作品播出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合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长剧在内容创新、受众流失等方面的压力之下,剧集集数的变短已经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注水”的长剧被观众吐槽、弃之,另一方面,快节奏、多爽点、强情节的短剧能带给观众更具冲击力、沉浸感的追剧体验。
如今,视听行业正在经历变革的关键转折点,市场环境处于快速动态变化之中,观众对影视内容品质的期望更高。
制作端方面,长剧短制与长短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走向。新形势下,一方面是对影视制作方的创新思维与市场敏锐度提出了严苛考验,另一方面也如强劲的引擎,有力地推动着整个视听产业踏上深刻的自我革新与转型升级之路。
长剧变短,节奏更快,注水无门
长剧越来越精良,相较于此前的长篇巨制,如今长剧的集数变短,这是近年来影视行业面临观众需求多样化、时间碎片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下的必然产物。
“长剧短做,需要浓缩内容的精华,要求更加精简、精准,把制作周期缩短,以降低成本,如此,在商业上的压力会降低一些,因为降低了商业风险。” 2024首都视听产业年会剧集
论坛上,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业务负责人曾映雪
指出,
长剧短制不仅要求创作者在故事构建上更加紧凑、节奏上更加明快,还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更为硬核的内容,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作品的需求。她强调,对于影视公司而言,不仅要做好内容的坚守和创新,还需要紧跟市场潮流
,及时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
“精品剧集,就是要去水分。”阿里影业副总裁、优酷敦淇工作室总经理敦淇从平台方的角度分析了长剧短制与长短融合对行业的影响。他表示,优酷在内容制作和分发上始终坚持精品化策略,无论是长剧还是短剧,都力求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制作出好的精品剧集,背后最重要的逻辑是创新。怎么给观众提供有活力的、年轻的、刺激的、有创新力的,眼前一亮的作品,才是优酷未来最重要的坚持所在。他认为,长剧短制与长短融合的趋势不仅有助于提升作品质量,还能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如何向观众提供有活力的、年轻的、刺激的、有创新力的,眼前一亮的内容,才是未来最重要的坚持;不管长与短,最重要是精品,要精细化,内容背后最重要的是人。”敦淇说。
“一部作品的品质的高下,与长短没有比例关系,长还是短不成反比,也不成正比。”知名编剧、制片人梁振华从编剧视角出发,对这一现象发表了见解。他认为影视作品品质的高低与长短并无直接关联,关键在于作品所承载的审美与艺术表达方式。他反对行业内用短剧标准衡量长剧或短剧方式创作长剧的混乱现象,并担忧情绪生产与消费成为文化创作唯一诉求。
梁振华呼吁同行们与其焦虑微短剧对长剧的冲击,不如提升叙事能力,坚信并纯粹地从事长剧创作,同时也要自信地在精短篇幅内讲好故事。他同时强调,应将竖屏微短剧与精品短剧区分开来,影视作品的长短只是形式的一种体现,关键在于作品所承载的审美经验和艺术表达方式。行业应该回归纯粹与自信,不论用什么形式拍摄,都能用好作品胜出。
头部效应明显,大剧竞争白热化
当前市场现状对剧集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长剧面临着来自短剧集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观众对长剧集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在创作和制作上更加注重质量与创新。
曾映雪指出,随着长剧短制趋势的加剧,长剧集需要在内容紧凑性、节奏明快性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还需要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深度,以满足观众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此外,她强调,长剧集还需要加强与平台方的合作,共同推动长剧集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