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尚芭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Supreme情报网  ·  性感牛仔?「碧昂丝Beyoncé x ... ·  1 周前  
LADYMAX  ·  ​深度 | 耐克前CEO到底做错了什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尚芭莎

【芭莎艺术】请回答1995 | 与王功新重回90年代

时尚芭莎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9-06 12:50

正文

王功新《平等》,木凳、铁容器、灯泡、防冻液,150×18×52cm,2017年


今日,艺术家王功新在香港白立方的个展“轮回”拉开帷幕。这是艺术家第一次对早期装置作品的研究呈现,也是在香港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展出了王功新创作于90年代的十余件装置作品以及新作,最早的一件可以追溯到1995年。由此,我们可以一同穿越回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年代,重新审视发生在那时的艺术创造。

◆  ◆  ◆  ◆

0. “王功新是谁? 白立方又是什么?

艺术家王功新,1995年


     王功新,1960年出生于北京。他是中国影像艺术的先行者和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从事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20多年前,从学习绘画开始艺术道路的王功新,在中国最早开始使用影像数字编辑技术进行创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美国生活创作,1996年回国。



白立方画廊,香港,2012年3月至今


     占据当代艺术界中商业画廊领先地位的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 ),由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于1993年创立。凭借与YBA(Young British Artists)的紧密合作,白立方一直被视为英国年轻艺术家的摇篮。一大批当时与白立方合作的年轻艺术家现在早已享誉世界,其中包括达明安·赫斯特、崔西·艾敏等。在学术方面,白立方独具眼光与实力,未来它仍将关注更深层次的艺术内容。


◆  ◆  ◆  ◆

1. “让我先带你回到90年代的纽约,看那时我经历了什么

王功新《布鲁克林的天空》,电视机、录像带,350cm(深度),1995年


在回顾过去20多年的往事时,王功新习惯用“幸运”来形容自己。的确,他是个幸运儿;但无疑,他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实力派。1987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的王功新来到了纽约州立大学哥特兰学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Cortland)。当时,他是首都师范大学油画系的年轻教授,凭借极为扎实的艺术功底获得了中国政府的珍贵奖学金,被派遣出国。1989年之后,他意外地成为了美国居民,并挣扎着继续创作。王功新与友人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


出国前,王功新的作品就已经在国内获奖,可以说他带着某种小光环到了美国。初到纽约的王功新与当时前往美国的其他中国艺术家一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文化休克。他如何从那种环境中蜕变,又是如何从传统苏派油画进入到了当代艺术?这与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和艺术实践的经历密不可分。王功新《Code》,布面油画、蜡,182.5×171.5cm,1993年


经过那一段强烈的文化震动和思考,王功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反思。之后,他开始不断地研究和观看,以及艺术实践。他回忆道:“我不断地放弃、放弃、放弃……不是从零开始,倒像是从负数开始。要放弃掉以前的东西重新回到零,然后再起步。要不断洗刷之前被教育的东西,这真的很难。”

王功新《无题》,聚脂薄膜、卷轴、丝绸,24×110cm,1993年,这是王功新到美国六年后创作的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


在这段极其痛苦的反思过程中,王功新不断叩问自己坚持选择艺术的原因为何?


上世纪80年代末的纽约有着很多选择,可以做生意、搞设计等等,这些能够立刻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从国内前往纽约的艺术家中,最后还在做艺术的可以说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还继续坚持艺术成了必须要思考的事情,这与当时在国内的状态截然不同。王功新在创作作品《裱 BIAO》


“关键是喜不喜欢。选择就意味着要面对其中的压力,它将会变成你的生活方式。不管穷或富,艺术都是你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你靠艺术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这个态度成为我20多年以来判断名利等外在诱惑的标准,把握住的话,我的艺术生涯可以走得更远。”王功新说。90年代时,他就已经与艺术建立了这样的良性关系,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王功新《裱 BIAO》,窗户纸、浆糊、照片、定影液、闪光灯,约400㎡,1995年,德国


王功新认为,艺术家与艺术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至于之后能否在艺术上取得成就,那就是老天的事了。但实际也存在这样一个悖论,是为了卖钱而做艺术;还是为了做最好的艺术,获得很好的价值。“这是当时我认为中国艺术家和外国艺术家的一个区别,他们选择这个东西就是‘我想做,成与不成都跟别人没关系。王功新在创作作品《对话》


这段美国90年代的经历,让王功新在那时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中,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铺垫了坚定而自由的基调。


◆  ◆  ◆  ◆

2. “当我体会到最纠结的痛苦后,我在熟悉的日常思考

王功新《不可坐的》,椅子、闪光灯、墨汁、牛奶,尺寸可变,1995年


90年代的纽约艺术圈非常热闹和多元。王功新与林天苗(妻子)等艺术家亲眼见证了美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给予了王功新一个打开的状态,也是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他开始问自己做艺术到底往哪个方向走?

1995年以“开放工作室”的方式在家里的四合院展示作品


从在国内练就的扎实绘画功底,到当代艺术观念思考、材料的使用,这一巨大的转变并不是突然骤变,也不属于灵机一动。“那是真正的纠结,那种痛苦比你没有钱都痛苦,这种痛苦也只有林老师知道(妻子林天苗)。”王功新讲这句话时声情并茂,那种痛苦仿佛再次浮上心头。王功新《Cover》,布面油画、蜡,202.5×167cm,1993年


对于自己艺术创作中的这段曾经,王功新一度不愿回看,也不愿分享,那是他日夜纠结不眠的时光。这部分作品也从未以展出的方式曝光过,甚至他曾希望将它们永远藏起来。但今天的王功新坦然了,他认识到最纠结与痛苦的那一段转变过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王功新《不可坐的》,椅子、闪光灯、墨汁、牛奶,尺寸可变,1995年


随着不断地尝试,他终于体会到材料并找到了寻找和使用它们的感觉。我们能够看到,灯泡、墨水、牛奶,桌椅板凳等经常出现在王功新早期的装置作品中,问其背后的思考,他用“日常”二字轻松而漂亮地给我们答案。王功新《不可坐的》(细节)


“我从身边熟悉的、与我有关的物件中发现新的内容,改变它的功能,从另外的角度看它,把我的思考附在它之上。”包括王功新之后开始的影像创作,一段录像、一张图片,对他来说都是“日常”的概念。王功新《布鲁克林的天空》,电视机、录像带,350cm(深度),1995年


王功新从1995年创作了他的第一件影像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之后,就无可救药地迷上了影像。影像技术在他眼中同样是日常,那么这个“日常”的界限在哪?“假若一种技术已经骚扰到我的生活,那么我就会去用它。这与我之前用一把椅子是一样的,最终它变成你每天必须要面对的内容。”王功新与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


今天的技术早已发展到VR,以及各种科技的互动,但王功新的影像艺术并未使用过。“这些科技在日常中并没那么让你亲密,我知道这些技术,但它还未进入我的生活。如果某天都需要戴着VR交谈,那时我会使用的。”

◆  ◆  ◆  ◆

3. “那是西方选择看我们的时候,今天我们重看中国符号

王功新《Eggs with LIGHT》,锅、鸡蛋、多媒体,140×140×120cm,1994年


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符号”,首先浮现的会是四大发明、天安门等等。这些元素曾在国际当代艺术中掀起过风浪。但很明显,这类元素在王功新的作品中根本不存在。然而仔细看又会发现,中国符号从未消失在王功新的作品中,只不过,它们很日常。例如,桌椅板凳、窗户纸、浆糊、墨汁等实际都带有着浓郁的中国特征。王功新《Eggs with LIGHT》(细节)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许多独立策展人希望寻找两种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他们试图打破长久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让其他被边缘的文化也有话语权。但还是以西方为主的身份,其局限性在于有一个他们认为的中国,这也是不得已的。王功新《裱 BIAO》展览现场


“那是非常概念的东西。他会从他的角度来认为你,会用这种标准去看、去选择。比如说‘你看,当代艺术中有中国人说话了。’结果别人看了说,‘这哪有中国人?这不像中国人啊。’所以当时在美国的中国艺术家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状态。”王功新说。王功新《裱 BIAO》(细节)


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家当时在国内是一种禁锢的状态——没有地方展览和发表,甚至像做贼似的。在国内外截然不同的情况下,造就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形成。栗宪庭作为那时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与艺术家们共同发声,用集体性意识互相取暖,从而争取到了话语权。作品《裱 BIAO》创作场地原貌王功新《裱 BIAO》,窗户纸、浆糊、照片、定影液、闪光灯,约400㎡,1995年,德国


“在内部没有发言的地方,外国愿意让我们说话,那我们上外头说去。”王功新生动地比喻道,“这其实也叫策略。我们没有话语权,但我们想到一个方法。你不就愿意看这个吗?那我做这个,然后通过这个来说话。我在你家要先在饭桌上出现,然后就可以说话了,要不然你连门都不让我进。”这也就自然产生了那样一种带有中国符号化、概念化内容的现象。王功新《内与外》,木凳、大理石、马达、灯泡(3D打印)、LED灯,150×31×190cm,2017年王功新《内与外》(细节)


王功新作品中的中国的符号明显不符合90年代西方人的眼光,这导致他那一阶段的作品并没有在那时产生影响。这实际上与他最先谈到自己的艺术态度有关,他只想做自己想做的,没考虑别的。


◆  ◆  ◆  ◆

4. “展出90年代作品,大部分人却认为是新作

王功新《对话》,1995年“王功新:轮回”,布展现场


在最近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上,王功新的作品《对话》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大家被作品的气质吸引,安静地、情绪紧绷地驻足、思考。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认识王功新的朋友则认为这是他的新作。实际上,《对话》这件装置创作于1995年,是20多年前的旧作了。王功新《内与外》(细节)


同样,此次在香港白立方展出的90年代的十余件作品,也给观众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这些作品虽然已经是他的早期创作,但它们依然符合当下人们希望看到,以及还在探讨的内容。王功新《平等》,木凳、铁容器、灯泡、防冻液,150×18×52cm,2017年

“王功新:轮回”,布展现场


其实,目前整个世界,包括全球的画廊、展览都在纷纷回看。在找寻当代艺术接下来方向的问题上,大家很有默契地开始回溯。今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以雅典为鉴”、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白立方正在展出的王功新个展“轮回”……是否这也契合了事物发展就存在着这样不断轮回的状态,循序渐进、螺旋形上升着。王功新《加湿器》,婴儿床、床垫(3D打印)、马达、加湿器、LED灯、石头、水,100×60×117cm,2017年王功新《加湿器》(内部)


王功新也深感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他愿意跟随作品一起回到90年代的状态。这样再看、再创作时,他感受到自己重新发现了与当年不一样的内容。对于未来我们无人知晓,回头看看曾经的路,也许答案就在其中。“王功新:轮回”,香港白立方画廊展出现场


正在展出



展览:王功新:轮回

时间:2017年9月6日-2017年11月11日

地点:白立方画廊,香港干诺道中50号



监制/齐超

编辑、文/ 张婧雅




想了解更多时尚芭莎精选资讯

    长按二维码进入小程序

    “时尚芭莎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