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无处安放的青春,就好了
马上就下班了,坐在空调打的很低的办公室里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尽然有一丝丝的感伤。
按理说,像我这样一个92年出生,今年25岁已经毕业在社会上打磨了两年多时间的人来说,不应该这么轻易就郭敬明式的忧伤。但事实是,《回来》让我想起很多我大学时候的彷徨、踟躇和那些未完成的决心。
对于一个阅读时习惯做批注的人来说,《回来》待我看了四分之一时,我发现这并不是一本很吸引我的书,因为除了在三个地方做了一点标注之外,我基本就没再动过笔了。在后面的阅读当中,我侧重于去读作者的一些感受和对当地客观状态的一些描写,而书中对话的部分就相对读的快一些。
我在读一本书之前还有个习惯,就是会尽可能的去了解作者和他的生活环境、背景等。不例外的,在读《回来》书之前,我上网搜了一下这位作者,大学学习哲学,94年出生,比我还小两岁的同龄人,百度上的照片显示是阳光温暖的邻家男孩儿。
在读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迷惘、怀疑、敏感、细腻以及对深刻体悟生活的渴望。我一直都觉得我们出生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我们在一个大环境和平没有动荡战乱的时期成长,各种物质也算充裕,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谓的忧伤、迷惘等,很多时候都仅仅是来自于个人学业、职业的发展,或者是一些小情小爱的困惑。我们远没有像父辈那个年代的人一样。
还记得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惘无助,到了大三,要考虑以后如何就业、要入哪行、要在哪里发展、要否考研,还得每天应付一些无聊的思政课程和形式上的大作业、实训等,大学生活一下子有了压力。那个时候我想过休学去旅行,可惜没钱,没有勇气出发;我自小就有很深的军人情结,就报名去参军,结果体检视力不合格,第一轮就给刷了下来;也试着空余时间投了一些稿件,也都石沉大海,在这样的纠结缠绕当中匆匆结束了大学生活,两眼一抹黑的踏上了社会。
毕业以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围绕生计奔波,各种各样的落差总是在不经意间向人袭击而来,我就像被拍在地上的弹簧一样,一下子脱离了原先松弛的状态,变得机谨起来。每天忙于工作,也没有那么多心思去照顾自己的情绪,时间也过的快的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从大学实习迄今,我也前前后后也换了几次工作,好在在每一次换工作的间隙,我都会用上一份工作积攒下来的钱去外面旅行一段时间。就这样,自从工作以来,我也陆陆续续去了一些地方,接下来,我打算再绕着北方走一程,这样国内基本就体验了一遍了,这样的生活让我很开心很充实,每一次旅行结束都像是给精神作了一次能量补充,让我更加勇敢和有信心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中所有的好与不好。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作者大学时出走的选择,也很佩服作者的勇气,毕竟出去长长的一年时间打工行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代物质优渥的90后来说。如果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能像作者这样,能因为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或怀疑而做出一些选择,自动的去寻找和追求一些东西,那总是另人欣慰的。
前两天我们同事之间还感叹:高考时我们可以杀过千军万马,以佼佼者的身份进入到一线都市的大学学习,可现在看看上海那么多的楼宇,那么多扇窗户,那么多的车辆,却没有一扇一辆是自己的,可见生活远比学习艰难多了。所以,安逸的校园生活和必须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努力的学业让人产生厌倦和想逃离想寻找刺激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相信很多学生应该也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吧,待走过这样一段无处安放的青春开始踏踏实实的生活的时候,就好了。
阅读评分:6.5分(满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