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扎实推进教育品质的提升,就要高度重视内在动机的发动
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是对学习的促进。
而高质量的学习——主动、愉悦、成功、有效的学习,从来都离不开学习的内在动机,或者说都是以内在动机的发动为主要前提的。毋庸赘言,在物质匮乏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者也可能因为生计所迫(外在动机)而咬紧牙关“刻苦学习”,也会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但是最好的学习者,一定有对学习本身的热爱、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兴趣,即以内在学习动机为主。有了内在学习动机,不仅学习效率会大为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也会因为学习者的热爱而摆脱异化状态,学习者会成为主动、愉快、创造性地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主体。与此同时,全面发展的灵魂——自由个性的实现也会因此而成为可能。
很显然,优质教育对于生命质量提升、自由个性确保的本体意义,已远超学习成绩提高的工具价值。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同历史时期我们都曾提出过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口号,但似乎没有真正成功过。因为若成功了,我们就不需要反复提出这一口号。殊不知“课业负担”主要不是一个量的概念。因为对于一个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儿童而言,学习乃是其幸福生活的源泉,从来都不会嫌多。所以,
真正“减负”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改造我们的教育,使之具有在精神上吸引儿童、愉悦儿童、激励儿童,促进其主动学习、创造性探究的教育本体功能。
内在动机不仅对学生重要,对于教育者自身也非常重要。
只有教育者真正保有从事教育事业的内在动机,爱岗敬业、爱护儿童等师德规范修养才会成为教师最为自觉自愿的“为己之学”。唯有在教育事业中获得真实的生命意义、职业幸福体验的教育工作者,才会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最大“乐事”,也才会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天命”。以外在动机为主促进师德建设的传统逻辑(如授予荣誉、颁发奖金,或者划“红线”、强调“一票否决制”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亟须实现范型上的转换。今后师德建设固然仍然需要外在的规范约束、奖惩机制,但
师德教育内在动机的发动必将成为今后师德建设的主逻辑。
一句话,衡量教育品质是否提升的最重要指标,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教育者的教育实践的主体状态——高品质教育里的师生双方都应该是自主的、有内在热情和有真实幸福感的。
(二)要扎实推进教育品质的提升,就要认真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是马克思主义最经典的教育主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方针也无一不以全面发展思想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等原因,迄今为止我国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实际成效仍然有限。由于国力羸弱,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都成为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际上一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教育理想。除了对于学业成绩的片面追逐,德育实效不高,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物质与观念条件。即便是智育,也是“残缺不全”的——因为学业成绩的取得与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联系在一起,应试教育在强化机械记忆的同时牺牲了对意义识记、想象力、思维力、批判力、自由个性、创新能力等的培育。故
看起来似乎“智育第一”的现象,在真实的教育现实中却常常表现为一种反智、残缺的“智育”的假象。
中国教育实际上是长期处于德、智、体、美、劳“什么都缺”的状态。
什么是高品质的教育?我们可以在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中发现端倪。或者说,片面、简单的学业成绩追逐之外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乃至真正的智育,是否真实、有效地存在,是否得到教育系统大多数人的高度重视,乃是判断一国教育质量高下的一个最直观、也最要害的标准。所以,高品质教育的第一要求,其实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认真落实。
(三)要扎实推进教育品质的提升,就要努力追求教育的公平正义
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曾经长期存在“效率与公平”孰先孰后的理论与政策的争议。但在物质基础较为羸弱的时代,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其实别无选择,只能遵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我们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上都曾经长期采取“效率优先”(有时表述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从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开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就有重点、普通中小学之别,高等教育机构则有是否为部属院校、重点大学、“211”“985”“双一流”等不同等级的区分。事实上,不仅中国,选择“效率优先”的教育发展模式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教育发展的弯道超车时的不二法门或者无奈选择。
但是如前所述,进入“物质丰裕”新时代社会教育需求的类型已经升级,全国人民对于教育的“优势需要”已经转移——
当所有孩子都基本解决了“有学可上”问题之后,家长必然更在意自家子弟能否接受优质教育、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否均等、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是否得到公平对待,等等。
中国教育发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过这里的所谓“不平衡、不充分”,对于教育来说就是我们所要勠力解决的目前教育制度中突出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故一方面对于教育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前述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无疑是高品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目前
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强力推行“双减”政策的初衷、重点,一是要实现教育品质的提升,二是要追求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公平性水平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也在结构调整、个性化办学、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和创新性等方面采取措施,推进高等教育的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