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丙申年 辛丑月 辛亥日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富含修身明德礼仪规范的传统节日。
古代过“年”,并不是在腊月的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这一天,也就是后来人们并不太重视的“腊八”这一天。过年时间的移动与变迁,同样是修身明德的慧识惁学文化隐退,智识哲学也被意识哲学取代以后,必然会发生的历史现象。只能说是意识既取代了智识,也战胜了慧识,但是却违背了人类不应当违背的天时。
蜡日(蜡八)过年的定义,历史悠久,源于慧识惁学时期。人们在“知其白而守其黑,恒德不二”的修身内外观察中,对天地人信息的全面把握,并且应用于社会活动中,以利于同步感应天地人的信息,指导人们修身明德实践应用,从而求得吉祥顺利。人类以意识判断,推翻祖先圣人的慧识真知,相对于智识哲学尊重、信奉慧识惁学而言,就如同烂眼养瞎子,一代不如一代。意识哲学文化的当道,也就必然地将“蜡八”这一重要的天时,给逼进宗教的小圈子之中保存和延续。
当道德根文化从社会主流文化退隐,经历了智识哲学时期的滑落以后,在战国秦汉时期,虽然还未对“过年”进行篡改,但是社会已经失去准确把握“过年”深刻内涵的共识。因此,当智识哲学文化期迅速消失,意识哲学文化崛起并加剧以后,慧盲、智昧、意霸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因而,在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更是西化取代,将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中国古代的慧识惁哲学文化期,极其重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并不是单纯指显性自然规律,而是知白守黑地同时存在着高等的生命活动现象。
“人和”,则是指应当通过修身实践,具有慧识与智识和意识三识同运的生理功能。“人和”,是要求人们主动地和应同步于天时与地利,完整地把握住时空的全部信息,同步进行实践以及安排社会活动。
整个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十二月初八为“王侯腊”,道家文化对腊八节天时的观察记录比较详细。例如,《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说:“十二月八日,名王侯腊,此日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是五帝攒会之日,此日酆都北阴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此日皆累生人,宜当醮谢,须凭法力祭祀,追赎涂苦,一一得福,常日祭祀,不可享也。”
由此可见,“天时”中把握住这一天,对生命的净化提升,以及再造进化,具有极其特殊的修身意义。而且,据史记载佛学的创始者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也充分证明天人同步合一的重要性。“五帝攒会之日”是天时,修身者体内的五德五臟,在三元条件如若齐备时,也就必然能够自然地同步“天人相应”,从量变而恰逢其时地发生巨大的质变。
腊八这一天,“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索”,粗绳,寻找,搜求,求取。“飨”,用酒食招待,请人受用,祭祀。在智识文化期丢失了慧识惁学的正确解读,丧失“修之身,其德乃真”以后,从内求转为外求,将这一天就蜕变成单纯的喝粥节日了。